國際焦點評論

沈逸:烏克蘭還值得拖嗎?

沈逸(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

文/觀察者網

俄烏衝突從開始以後,大家一直在關注所謂的停止點在哪裡。將最近的幾條消息連起來看,可以發現一個比較有趣的跡象正在慢慢地浮現出來。

首先在5月23日,義大利就結束俄烏衝突提出了一個四點計畫。第一,俄烏雙方全線就地停火,同時逐漸實現前線控制區的非軍事化;第二,就烏克蘭中立問題進行談判,最終實現烏克蘭中立化方案;第三,俄烏雙方達成雙邊協定,解決克裡米亞和頓巴斯地區未來的地位問題;第四,歐盟與俄羅斯之間達成協議,俄羅斯分階段撤軍,交換歐盟分階段解除對俄羅斯的制裁。

這個方案很像基辛格在達沃斯論壇上提出的俄烏雙方儘快通過談判結束戰事,而談判的結果也是這個方案的核心特點,並不是很多人現在認為的恢復到戰前甚至2014年的原狀之前,恢復剛剛從蘇聯解體獨立出來時的烏克蘭領土。

6月3日CNN報導了一條消息,題目是「西方盟友就一個潛在的俄羅斯和烏克蘭停火的框架正在展開討論」,內容是美國與德國、法國、英國和歐盟的一些人定期地進行機制化會晤,但是參加實質性討論的人當中並沒有烏克蘭人。然而,討論的方案中並沒有否認基礎就是義大利的四點停火方案。

在CNN的新聞之前,5月31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篇署名文章,闡明了美國在烏克蘭要做什麼和不會做什麼。拜登在文章中引用了澤連斯基的一句話,烏克蘭衝突的最終結束是要通過外交談判的方式解決,而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這些武器,是為了讓其在談判桌上取得一個所謂強勢的地位。

在這篇具有很明顯放話性質的文章中,西方正在慢慢地將自己的看法講清楚。首先,美方對於俄烏衝突所使用的措辭正在發生變化。最早在4月的時候,美國國防部一度認為出現了對俄羅斯不利的態勢,在講話中用了「fail」或者「failure」,美國希望在這場衝突中擊敗俄羅斯,後面措辭變成了極大地削弱俄羅斯。但是無論是「failure」擊敗俄羅斯或者是「bleeding」,這在拜登的這篇署名文章中都沒有出現。

相反,他明確地講了不會推動俄羅斯國內出現政權更迭,美國也不會尋去與俄羅斯發生衝突。這種措辭從最初的擊敗轉變成後面的削弱,再到現在二者都不談,開始頻繁地討論用外交方式去解決衝突。中間並沒有涉及非常明確的捍衛烏克蘭領土和主權完整地表態,而更像是要達成一種務實的方案。

根據CNN文章的分析,西方開始越來越明確地產生了對這場戰爭曠日持久的擔憂。之前的假設無論是擊敗俄羅斯還是大範圍削弱俄羅斯也好,對於歐美國家有一個前提假設,是要在短時間內達成,並且不會產生大國軍事對抗升級這般代價高昂的後果,以及這場衝突所帶來的外溢效應不會給西方國家帶來意料之外的負擔。

我們現在已經可以明確地建立起一個框架去分析俄烏衝突。這場衝突從相對比較抽象的層面上看,一方面是俄羅斯自己承擔這場衝突的費用。而衝突的另一側,支撐烏克蘭軍隊作戰的主要動力是現在的西方國家。有中國臺灣地區的學者,在衝突早期發明了一個概念,意思是美國在烏克蘭打的是一場遙控戰爭,表面作戰是殼子,後面有一個體系操控者。

CNN根據西方軍事專家的態度在報導中做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判斷,衝突現在演變成西方國家出錢、烏克蘭出人與俄羅斯進行的一場消耗戰。現在已經很難看到戰場上出現一種短期內急速大規模顛覆性的變化。雖然目前還看不到雙方圍繞一些關鍵性的戰略要點進行反復拉鋸的爭奪,但是可以看到俄羅斯軍隊圍繞這些方面堅定的進展。而另一邊不僅僅只有烏克蘭在承擔壓力,也包括背後為其輸血的西方國家。

之前有各種各樣的關於美國總統將要訪問沙特的消息,雖然白宮已經明確否認了這一消息,但是美國去參加北約或者G7會議時可能會順便去沙特。這個原因也顯而易見,要敲定沙特石油增產,由此來緩解全球石油價格上漲帶來的通貨膨脹的壓力。不斷持續上漲的油價,產生的對西方國家通貨膨脹的影響,直接關係到他們在多長時間範圍內,願意以何種力度來支持烏克蘭。

我們可以從這個重要而微妙的變化中,發現以下幾點。

第一,綜合CNN研判報告、拜登在《紐約時報》上刊登的文章和6月3日NBC關於推遲對沙特訪問的新聞來看,在背後支持烏克蘭的國家正在呈現出分歧。歸根結底,用國際關係的術語來說,這些國家都是標準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利己主義行為體,當發現對於烏克蘭的援助沒有辦法獲得預期的效果,甚至還會損害自己短期內可見的利益,那麼這個時候就要止損了。

第二,BBC有一個關於整個俄烏衝突戰場態勢的局勢圖,叫做Ukraine occupation map,英國的戰爭研究所對它進行動態更新。從這張圖的變化上看,相比較衝突爆發之前,在整個烏克蘭的東部和南部,俄羅斯正在堅定而緩慢地取得進展。

第三,6月1日俄羅斯公佈了第三階段行動的目標,新列出了哈爾科夫州、赫爾松州,還有奧德薩這三個地方,如果可以完完全全達成俄羅斯的意圖或者完成70%或80%,預計可能對於整個戰場的局勢有這樣的影響:首先烏克蘭會變成一個徹底的內陸國家;另外烏克蘭的重工業區會完全癱瘓,這對烏克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風險。

西方國家在經濟和金融領域對俄羅斯進行的絞殺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甚至產生了一種反向效果,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非常著名的凡爾登戰役,對俄羅斯產生一種束縛性而非顛覆性效果。

對於未來的局勢來說,儘管現在這些還停留在方案上,但是根據西方政治過程的特點,當一些主流媒體放出消息時,就意味著某種微妙而重要的風向轉變。現在的局面對於烏克蘭來說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進入到了一個轉圜階段。

回到一開始講的聽起來有點熟悉的烏克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烏克蘭將自己的國家安全完全寄託在西方堅守自己的承諾,願意為烏克蘭兩肋插刀。

這種精巧的利益計算滲透到方方面面,現在有人開始核算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落實得如何,是否存在過度報帳沖銷,是否真正地轉換成了對應的戰鬥力進入到俄烏衝突中,支持烏克蘭一方,還是為軍火商做了利益輸送。甚至在美國自己承認的以腐敗為特色的地方牟取見不得光的利益。

對於中國不是專業研究國際關係的觀察者來說,這些現象伴隨著新聞、通過講解透露出來的時候,大家會感到一種巨大的衝擊,這幾乎是比電視劇情節還要魔幻的現實。關於金錢、正義、某種唯利是圖的以絕對化利益為核心的偏好,不僅僅存在於藝術之中,其實它源自生活。

在經歷了超過100天的戰略博弈之後,我們現在有幾個初步的階段性的結論。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跡象清晰而顯著地表明,在諸如此類的大國博弈當中,清晰的目標、堅定的意志、充分可支配的資源、明智的戰略戰術、高效的執行和有效的組織協調等因素共同作用,最終會決定事件後期的走向。

西方國際關係中有兩條基本判斷。第一,國際社會處於無政府狀態,主權國家彼此是平等的,在主權國家之上並沒有一個超國家的權威。想要捍衛一個國家的核心利益,不是靠所謂的國際制度,最終還是要靠國家的硬實力,以及在資源約束條件下是否有足夠堅定的意志、有效的戰略和組織協調去貫徹落實本國的意志和戰略,這些將成為決定性的因素。

第二條基本原理,就是國際關係歷史上18、19世紀的所謂「強權即公理」。國家實力是採取行動之前最大的籌碼。這個實力必須是可控可支配的實力。像烏克蘭這樣的國家面對俄羅斯時,無法單獨制衡和挑戰,因此它採取了倒向西方的戰略。但是就像腦筋急轉彎的題目說的那樣,為什麼拿破崙死的時候這根手指不會感到疼,因為那根手指不是拿破崙的。

無論美、德、法有多少軍隊,這個實力並不是烏克蘭的。烏克蘭總統發表演說時,經常給人一種他已經是地球「球長」的感覺,美國、法國、德國似乎有義務也必須按照烏克蘭總統的意願投放自己的資源。這種情況非常出名的就是,二戰後期英國首相邱吉爾處理跟美國關係的一重考量。簡單來說就是你家的錢我來幫你花,這種事情在國際社會上是不可能實現的。

每個國家尤其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這些所謂的老牌西方國家,都是有自己的一套利益驅動公式和機制的,它們是一個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僅僅靠營造出來的道義感召力或者輿論場上的聲勢,就獲得超然的影響力,這只能說是一個美好的願景,並不具備任何可實現性。

如果一個國家將自家的核心利益建立在這種願景之上,歷史上一次又一次並將持續證明這種想法是有問題的。當然如果僅僅是寫文章做分析,這不失為一家之言,其實也不會對國家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但是如果國家領導人將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改革建立在西方的善良上,歷史已經證明過,蘇聯因此而解體。

而烏克蘭不管基於何種原因,認為西方國家應該按照烏克蘭的時間表和需求向其無節制地提供資源,從而打贏一場與俄羅斯的戰爭的話,這至少會成為國際關係中的一個經典案例。當然,目前這個案例還處在演變發展階段,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但就目前來看,這些因素出現的概率還屬於學理規範意義上的小概率事件。

按照大概率的方向去發展和統計,我們可能又將見證一幕人類歷史上的悲劇。基於一系列錯誤決策的耦合而形成的悲劇性命運可能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並可能持續發展。對此我們應該加以認真全面細緻地觀察,從中最大限度地汲取經驗和教訓,從而使得正行走在大國崛起和民族復興道路上的中國行穩致遠,奔向屬於我們的星辰大海。

連結:沈逸:乌克兰还值得拖吗?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