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印太經濟框架」( IPEF )?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在對亞經貿問題上,美國總統拜登面臨兩難境地:他不能簡單重新加入其前任2017年讓美國退出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有鑑於此,拜登行政當局設計出一替代方案,這就是《印太經濟框架》。
大量相關貿易協定,無論其內容如何,之於美國選民都彷彿是「毒藥」,因為,在他們眼裡,這些協定意味著美國流失就業機會。不過,為了繼續成為亞洲主導力量,並應對全球挑戰,拜登政府也迫切需要一個整合印太經濟體的新的框架協議。 就在拜登訪問東京之日,華盛頓週一(5月23日)正式宣佈啟動新《印太經濟框架》( 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 )談判,並宣佈了初始成員國名單。它們是: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汶萊、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這13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之和佔全球約4成。美國總統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印度總理莫迪等人參加了在東京都內舉行的啟動會議。
IPEF做什麼?
此問題尚待澄清。週一的宣佈標誌著參與國啟動談判,以確定框架中最終包含哪些內容。就此而言,目前的表態充滿期待色彩。廣義上講,這是美國顯示其決心繼續擔當亞洲主導力量的一種手段。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 Jake Sullivan )稱,IPEF的重點是「圍繞印度-太平洋經濟體的進一步整合,以數字經濟等新領域為重點,制定標準和規則,並致力於確保安全和有彈性的供應鏈」。
產生需要新的世界貿易標準的想法,不僅是因應美國選民的不滿情緒,而且也來自對大流行瘟疫如何擾亂了整個供應鏈的認識:工廠關閉、貨船誤期、港口堵塞、全球通脹上升。而2月底,俄總統普丁下令入侵烏克蘭,導致世界部分地區食品和能源成本危險性跳躍,更凸顯了當下全球經濟秩序的脆弱性。
由誰確定細節?
與各夥伴國的談判將分別由美國貿易代表和商務部牽頭,圍繞4大支柱或主題進行。
美貿易代表將主持有關 「公平」貿易支柱的談判。它可能包括保護美國就業崗位,其背景是,自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美國製造業出現大量裁員現象,部分地區受到嚴重影響,激怒了選民,對川普的政治崛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幾乎與2017年宣誓就職同時,川普總統下令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美商務部將牽頭其它3支柱的談判:彈性供應鏈、基礎設施與氣候變化、稅收與反腐敗。商務部長雷蒙多( Gina Raimondo )此次與拜登同行。拜登此前訪韓期間,她也在場。拜登在韓國時著意提到了韓國汽車製造商現代和電子巨頭三星在美國的投資。
誰可加入?
白宮曾表示,IPEF是一個開放平台。不過,它已受到北京的批評,即:任何此類協議都可能成為一個 「排他性」小團體,增加地區動蕩。
再者,設置IPEF,對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而言,相當敏感。被北京視為中國一部分的台灣被排除在該協議之外。這一排除值得注意,因為台灣屬於全球範圍電腦晶片的主要製造商,而晶片是數位經濟的一個關鍵因素,將是IPEF談判的議題之一。
沙利文表示,與台灣的任何貿易談判都將一對一進行。 他說:「我們尋求深化與台灣的經濟夥伴關係,這包括高科技,包括半導體供應。不過,我們首先在雙邊基礎上尋求實現這一目標。」
美國現已宣佈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汶萊、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為初始成員國。
需多長時間?
美政府一官員稱,談判預期需時12至18個月,對一項國際多變貿易協議來說,可算相當緊湊。這位堅持不透露姓名的官員同時強調,在美國國內實現共識也是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