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政壇變天!專家:工黨執政親美也尋求與中對話
文/美國之音向凌
澳大利亞聯邦大選結果揭曉,在野的工黨奪回政權。專家認為,新政府會延續親美的方針,但在外交策略上會趨於緩和,尋求與中國對話的空間。
工黨將增加與中國的對話
澳大利亞第47屆聯邦大選5月21日結果揭曉。這場選舉由1720萬名合資格的選民選出決定由執政聯盟或是在野的工黨控制參眾兩院,以及誰能入主澳大利亞總理府。大選的結果是,在野的工黨(Labor Party)奪得執政權。現任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承認敗選,結束由自由黨-國家黨(Liberal-National)所組成的執政聯盟近10年的執政。
由工黨領袖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領導的澳大利亞新政府表示,將繼續強硬對抗中國的勢力擴張,並加強援助太平洋島國。
中國議題在這次澳大利亞國會大選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從選舉開跑前,工黨和執政聯盟就頻頻指控對方在中國政策上無所作為。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交易夥伴,近年卻成了澳大利亞在地緣政治上的勁敵。有分析認為,工黨執政可能會使澳大利亞在印太安全和北京問題上極其強硬的立場發生重置。
雪梨科技大學(UTS)澳中關係研究院院長羅震(James Laurenceson)表示,雖然工黨的對中政策比起莫里森政府更有彈性空間,但不會馬上有戲劇化的轉變。
他對美國之音說:「工黨並不會直接‘重置’ 澳中關係,因為在這不到十年間,世界發生了許多劇烈的變化,澳中關係有受到很大的影響。我認為,工黨執政確實帶來了一些改善關係的空間,不過從 2016 年以來,澳中關係持續下滑到現在幾乎跌到穀底,要在短期內有很顯著的改善績效並非易事。」
羅震指出,被譽為「影子外交部長」的工黨參議員黃英賢(Penny Wong)已表示,若被指認為外交部長,要將「正常外交」恢復到澳大利亞外交政策的中心位置,包括與中國的關係。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Wen-Ti Sung)認為,工黨執政,對美中關係的大方向在可見的未來將會維持既有戰略方針,只是在戰術層次重點上稍有調整。
他告訴美國之音:「日後的工黨政府將會延續親美的方針。在外交修辭上,工黨預期將會比近年的聯盟黨政府相對緩和,例如面對中國拓展海外存在感,工黨未必會時常直指其為‘威脅’,而會相對委婉地表達‘嚴重關切’,以保留檯面下低調外交的交流空間。」
宋文笛指出,工黨的差異在於其內政層次的多元主義論述,將在外交上引領政府將更多資源投注在東南亞以及大洋洲,包括在太平洋島國中傾注更多的援外發展以及氣候變遷預算。
前台灣駐澳代表林松煥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表示,中國和所羅門群島簽署安全協議,是澳大利亞和美國在太平洋島國的地緣政治的挫折,對於向來以「南太平洋的副警長」 自居的澳大利亞(Deputy Sheriff)來說,感到臉上無光。今後對南太平洋的外交政策,以及澳中關係的處理,恐怕是未來工黨的艱難挑戰。
林松煥說:「澳大利亞工黨長期以來都對中國較為友善,但也重視人權。工黨政府可能會略為調整對中國的外交作法,加強對話溝通,放軟身段,作法柔軟,語調和緩些,以爭取中國放鬆對澳大利亞的嚴厲經濟制裁。」
中國或尋找經濟制裁下台階
新冠疫情與俄烏戰爭造成物價上漲,生活費攀升,經濟議題成為澳大利亞選民的關注重心。工黨執政後,中國是否可能解除對澳大利亞的經濟制裁,以及對於區域經濟組織的影響成為討論的焦點。
前台灣駐澳代表林松煥認為,澳大利亞的能源和原物料價格上漲,供應穩定,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所需,未來澳大利亞對外經貿前景看好。
他說:「中國制裁澳大利亞,其實並沒有對澳大利亞經濟造成影響,反而傷害到中國自己的經濟發展,造成中國近年的能源短缺危機、停工停產。因此,中國對澳大利亞的經濟制裁不可能持久,將來必會找台階下,放寬對澳大利亞的經濟制裁。另一方面,中國並非印太經濟框架(IPEF)的夥伴。IPEF成立的目的就是在於反制並平衡中國的擴張與威脅。因此,即使澳大利亞工黨上台,預料不會對IPEF有實質的影響。」
雪梨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院長羅震認為,工黨執政有助於中國逐漸減輕對澳大利亞的經濟制裁。
他說:「就經濟制裁採取行動,是任何澳大利亞政府認真對待北京聲稱其希望改善關係的最低條件。我認為,指望所有的制裁在一夜之間消失是很不現實的,不過應該會有許多制裁陸續開始被取消,例如獲得中國市場認證的肉類加工設施陸續恢復准入。其實在中國取消全部、或是至少大部分對澳大利亞的經濟制裁前,中國申請加入 CPTPP不會有任何進展的,因為澳大利亞就是成員國之一。」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表示,中國可能會有意願改善中澳關係。他說,首當其衝的議題是中國對澳大利亞的多項經貿制裁措施,是否退場的問題。如果中國不停止制裁,其實澳大利亞任何一個政黨的領袖都難以有主動對中國示好的下台階。
他說:「換句話說,中澳關係的改善,有賴北京首先釋出善意,才有可能啟動後續正向迴圈。然而北京有內部政治時間表的考慮,時機上會等候到秋季的二十大過後,才有政治空間改弦易轍。然而屆時距離澳大利亞大選已經曠時日久,機會之窗是否依然敞開,有待觀察。」
持續親美但多元發展
在野的工黨在這次選戰開跑時即取得了不錯的領先優勢,執政聯盟的民調則始終落後。在大選前,莫里森親美的態度遭到強烈批評。
《金融時報》5月18日報導,澳大利亞智庫洛伊研究所執行主任邁克爾‧富裡洛夫(Michael Fullilove)說,如果工黨獲勝,美國將在國防問題上密切關注。
前台灣駐澳代表林松煥認為,澳大利亞工黨民調領先,說明澳大利亞選民重視內政與經濟議題,尤其是疫情是否處理得當,遠勝過外交與安全議題,但是莫里森的外交政策與戰略安全問題處理得相當成功。
他說:「這對美中在印太地區的戰略競爭意味深長,也就是說,雙方的影響力,不僅是在地緣政治、戰略部署和軍事力量的消長,而應顧及人民的日常生活、經濟增長和健康福祉。這也是為什麼‘一帶一路’到頭來很可能是一場宏大的海市蜃樓。」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認為,兩大黨在印太戰略上僅有風格差異,而沒有戰略差異。澳大利亞在美中關係上會一直面對兩種壓力的拉扯。
他說:「一方面,澳大利亞會嘗試延續當事事做表率的急先鋒,加深自己對於美國和西方陣營的不可或缺性,以鞏固後者對澳大利亞的支援,一旦區域局勢急轉直下,澳大利亞不至於孤立無援。另一方面,澳大利亞也會渴望在美中關係之間會尋求微調,探索轉型成為雙方調人的可能性,從而協助印太區域從兩強競逐的緊張局勢,轉向‘一超多強’的‘美國為主、多極共治’格局。」
宋文笛表示,近年中澳關係緊張的小氣候、中美二元競逐的大結構、乃至於「奧英美三邊安全機制」(AUKUS)影響澳大利亞一整個世代的實際政策利益,都將決定無論誰來執政,澳大利亞政府都將會延續親美方針,在印太戰略上持續扮演積極角色。
雪梨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院長羅震表示,基於工黨的多元主義特色,澳大利亞接下來會有更多以澳大利亞為本體,與其他國家加深關係的機會。
他說:「工黨將更傾向於與區域中‘非美國緊密結盟國’建立更密切的夥伴關係,例如澳大利亞和日本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印尼在澳大利亞外交政策中的地位預料也將會明顯上升。這並不是說,工黨會減少對美國的支持,但是澳大利亞將更注重按照自己的條件和需求與其他國家接觸,而不是以加強與這些國家的關係來保持美國在該地區的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