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成澳洲聯邦大選關鍵少數?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澳洲將在5月21日舉行聯邦大選,各界關注對華鷹派的現任總理莫裡森能否再度連任。而在這個亞洲以外,華人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不同背景的華人又會做出什麼選擇?
澳大利亞聯邦大選即將在週六(5月21日)登場。過去偏右的自由黨和偏左的工黨互有不同的華人社群支持。本次聯邦大選受到中澳關係不佳與疫情影響經濟,似乎有集體向左轉,大幅度改為支持工黨的趨勢。
來自中國南方的貿易公司退休職員李女士,過去曾是自由黨的支持者,但這次已經在提前投票中,將自己的一票預先投給了工黨。
她告訴德國之聲:「(現任總理)莫裡森太極端了,他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攻擊中國上,若是把心力都放在發展澳大利亞的經濟上,那該有多好」?
這樣的趨勢並非獨有。另有一位來自台灣的林先生,表明自己過去亦是自由黨的支持者。但他目前在澳大利亞的某公部門任職,因此不願意向德國之聲記者表明本次的投票意向,認為有些敏感。
而傳統的工黨支持者,在中澳關係不佳下,更有投票的動力。來自馬來西亞的退休西餐廚師何先生坦言,他是工黨的長期支持者,這次還是投給工黨。
他告訴德國之聲,「莫裡森不是以澳大利亞利益為核心的總理」。對內,「兩次大型災難:山火與洪水都沒有做到總理該有的職責」。而外交方面,「莫裡森緊跟隨美國,沒有獨立自主,一些外交決策並不符合澳大利亞利益」。
但也有華人不認同這樣的論點。來自中國北方,目前從事科技業的張先生告訴德國之聲,如果是問華人本次的政黨偏好,基本上是偏工黨的,「但我身邊不是」。 「很多人覺得工黨上台,澳大利亞局勢會更壞,因為工黨會偏袒難民、提高稅收,還有可能會壓低房價」。
華人成選舉關鍵少數
澳大利亞是全球除了亞洲以外的地區中,華人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根據2016年的澳大利亞人口普查結果,華人已佔澳大利亞總人口的5.6%,總數超過121萬人,其中有48萬華人居住在最大城市雪梨,另有35萬華人居住在第二大城墨爾本,一般預估現在的華人人口比例比2016年時更高。
但這樣的人口比例,並未充分反映在政壇上。澳大利亞國會要直到2019年的聯邦大選,才在墨爾本奇澤姆選區(Chisholm)的對決中,由出生自香港,代表自由黨參選的廖嬋娥,擊敗了代表澳大利亞工黨參選,出生自台灣的楊千慧,產生了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位華裔眾議員。
而本屆澳大利亞大選,由於新冠疫情和中澳關係不佳,在華人選民中,似乎產生了一些不一樣的變化。許多華人選民因為厭倦莫里森政府的對華政策,以及對於中澳關係和疫情後的經濟情況產生憂慮,而破天荒地想要轉投工黨。
根據澳大利亞本地中文媒體《今日澳洲》所做的中文網路民調顯示,在參與調查的近7000名網友中,有將近75%的華人網友表示,會在本屆大選中支持目前最大的在野黨:澳大利亞工黨。但本次只有18%左右,表示支持現在執政的自由黨和國家黨聯盟。
值得一提的是,這份調查也顯示,在參加過上次大選的華人選民中,有51.93%承認自己的投票選擇與過去不同。其中,有83.82%表明自己將轉投工黨,而只有4.93%表明自己轉投自由黨。
這樣的一個轉變,也讓華人在上屆大選被認為是選情膠著的選區,成為了關鍵的少數,成為澳大利亞兩大政黨爭取的重點群體,但華人是否會在本次大選中大力支持工黨,仍是選民內部討論的話題。
澳大利亞公營媒體SBS報導,對於年輕華裔選民來說,除了種族主義和中澳關係外,通貨膨脹與氣候變化政策也是年輕族群關注的焦點。圖為5月6日澳大利亞雪梨市政廳前,學生們舉行集會呼籲政府承諾對氣候變化採取行動。
特殊選制影響選舉結果
澳大利亞是少數實施強制投票制度的民主國家,不投票的選民將會遭到罰款,這讓澳大利亞的投票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此外,澳大利亞還採用罕見的「偏好投票制」,讓選民以填志願的方式,將所有候選人按照喜好依序排列。而開票的時候,又採取必須達到50%的強制多數,這使膠著選區的開票時間拉長,選情更加難以預測.這可能也會讓華人成為本次大選中的關鍵少數。
舉例來說,若一個選區有A、B、C三位候選人,在第一順位的開票中,沒有人超過50%的話,最低票的一位候選人C將被刪除。之後,選委會將檢查候選人C既有選票中,選民喜好的第二順位,並將第二順位的選票加到其他候選人得票數中,直到有任何一位候選人的得票率超過50%為止。
這樣的一個偏好投票制度容易導致膠著選區的投開票延宕。在2019年的上屆聯邦大選中,關鍵選區之一的墨爾本奇澤姆選區(Chisholm)的開票作業,最終長達近三日。部分澳大利亞媒體當時甚至一度以為,開票中領先的工黨候選人楊千慧將在選舉中勝出。但最終確認的結果,卻是由自由黨候選人廖嬋娥以大約1000票左右的些微優勢勝出。
而2019年澳大利亞媒體之所以產生這樣的預測失誤,是因為當時奇澤姆選區的候選人多達9位,在廖嬋娥和楊千慧票數差距極為接近的情況下,選委會必須要將所有選票依照志願序開完,才能確定最終獲得過半支持度的當選人是誰。
而本屆奇澤姆選區(Chisholm)除選情膠著外,候選人比上屆更多,共有12位候選人參選,因此今年的開票過程是否會像2019年那樣,歷時將近三天還難定勝負,以及現任眾議員廖嬋娥能否連任,也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圖為現任澳大利亞自由黨議員廖嬋娥2022年聯邦大選的看板。
澳大選中的華人面孔
而除了墨爾本的奇澤姆選區(Chisholm)外,在澳大利亞人口最多的新南威爾斯州和維多利亞州,也有不少選區的選情呈現膠著狀態。這次也有多位新面孔的華裔或少數族裔的主要政黨候選人參選,讓不少選民人耳目一新。
例如,雪梨都會區西側的瑞德(Reid)選區議席,在2013年被自由黨贏得之前,一直由工黨持有。由於瑞德選區的華裔選民達到2成,有機會成為關鍵少數。在本屆澳大利亞大選中,瑞德選區現任自由黨議員菲奧娜‧馬丁(Fiona Martin)將對陣工黨候選人,有著華裔背景的新人陳莎莉(Sally Sitou)。
澳大利亞公營媒體SBS報導,陳莎莉的父母雙方都是華人,來自寮國,他們在越戰之後移民澳大利亞,但這樣的身份卻意外引發話題。在一場由當地廣播電台所舉辦的辯論會當中,馬丁似乎將陳莎莉與另外一個選區的越南裔候選人Tu Le混淆 ,並引發外界批評。但馬丁否認她將兩人混淆。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引述雪梨科技大學社會學名譽教授庫博維奇(Andrew Jakubowicz)分析文章認為,少數族裔的選票,很可能會影響澳大利亞大選的結果,這2016年和2019年的兩屆大選中都可以看到。當時少數族裔拯救了自由黨的選情,因此一些擁有大量少數族裔人口的關鍵選區,對自由黨和工黨都很重要。
他認為,這次大選的關鍵問題包括:澳大利亞華人在疫情期間所經歷的種族歧視增加,莫裡森政府公開表達對中國的反感,以及主要政黨所帶來的經濟威脅。
此外,他表示,這一次少數族裔也可能以一些可觀的新方式發揮作用。而在本屆大選中,國際社會的話題在澳大利亞比以往更有存在感: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及與中國持續的緊張關係,都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和新聞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