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奈:中美可避免爆發新冷戰
文/約瑟夫·奈
導讀
近日,世界著名國際政治學者小約瑟夫·奈在美國《華爾街日報》撰文,呼籲拜登政府摒棄其前任的中美脫鉤戰略,以現實態度重塑中美關係,避免兩國走向對抗。作為資深學者,小約瑟夫·奈的觀點極具政治洞察力,但其對中國的一些觀點和表述方式仍帶有意識形態痕跡。此文由觀察者網翻譯。
【文/小約瑟夫·奈 譯/觀察者網由冠群】
中美關係目前處於50年來的最低點。有人說,川普給拜登留下了一場新冷戰,也就是他們所說的「不開火的激烈競爭」。但這還不是冷戰,川普也不是引發問題的唯一根源。
在過去十年裡,中國放棄了韜光養晦的溫和路線。他們變得更加堅定自信,在南中國海建造人工島嶼並在經濟上脅迫澳洲。在貿易方面,中國通過向國有企業提供補貼和強制外國公司轉讓智慧財產權來扭曲市場競爭。川普先生向中國和盟友同時加征關稅的兩面出擊做法非常笨拙,但他防範華為這樣的中國公司卻是正確的,華為的5G網路建設計畫的確是一個安全威脅。
然而,如果認為我們可以在不付出巨大經濟代價的情況下就能與中國在經濟上脫鉤,那就錯了。這就是用冷戰來作比具有誤導性的原因。在冷戰時期,蘇聯是美國直接的軍事和意識形態威脅,兩國在經濟和社會方面幾乎沒有任何依存關係。而現在美國每年與中國的貿易額已達到5000億美元,更不用說數以百萬計人次的社會交流了,如在旅遊業方面。中國已經學會了如何利用市場的創造力,以蘇聯從未掌握的方式去實現共產黨的威權統治。
美國及其盟友並沒有受到共產主義輸出的威脅(很少有人走上街頭支援這種意識形態),而中國可以操縱的經濟政治混合依存體系才是對美國及其盟友的威脅。更多的國家將中國看作是比美國更重要的交易夥伴。在華為等安全問題方面進行部分脫鉤是必要的,但進行完全的經濟脫鉤則代價高昂,幾乎沒有盟友會蕭規曹隨。
此外,要解決諸如氣候變化和新冠疫情等生態問題也需要中美互助共存,物理學和生物學定律使脫鉤變得全無可能。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自解決跨國問題。全球相互依存這一政治觀點既包括天下為公,也涉及以勢壓人。無論是好是壞,我們都被鎖定到了與中國的「合作競爭」中,在這場競爭中我們需要一項戰略,該戰略要能夠同時完成兩件相互對立的事。這與冷戰時期的遏制戰略並不一樣。
應對中國的挑戰將需要一項更為複雜的戰略,即利用美國在國內外的硬實力和軟實力來保衛自己,並加強以規則為基礎的體系。一些悲觀主義者關注中國的人口規模和經濟增長率,認為這項任務是不可能完成的。正相反,如果美國將盟國視為資產而不是負債,那西方民主國家的財富總和仍將在本世紀遠遠超過中國。
想要成功挑戰中國就需要有一項目標明確的清晰戰略。這將需要建立和捍衛那些符合自由理念的技術標準和價值觀。出現一場新冷戰的可能性並不能夠徹底消除。但正如亨利·基辛格所警告的那樣,對今天恰當的歷史隱喻不是1945年而是1914年,當時所有大國都預料會發生一場持續時間不長的第三次巴爾幹半島戰爭。然而,他們捲入到了一場持續時間長達四年,有四個帝國灰飛煙滅的世界大戰。一項成功的戰略也必須預防這樣的夢遊症再次發生。
如果中國認為它可以通過封鎖或佔領一個近海島嶼(或者發生導致傷亡的船隻或飛機相撞事件)來脅迫台灣,那在未來就什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如果美國以凍結中國資產或啟用《與敵貿易法》作回應,那這個世界可能會很快陷入真正的冷戰,甚至是一場熱戰。拜登政府需要準備一項宏觀戰略來應對中國挑戰,該戰略必須包括回避事故、管控危機和確保高層穩定溝通的程式。否則,對中國、美國和世界而言,後果可能都是災難性的。
(觀察者網由冠群譯自美國《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