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亮劍」,烏克蘭是否難逃一戰?
文/觀察者網 王慧
2021年是蘇聯解體30周年,至此,美國和俄羅斯也打了30年交道。
然而,隨著烏克蘭局勢不斷升級,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俄羅斯「掰起手腕」,輿論抹黑、外交圍攻、制裁威脅……誰也不肯退讓半步。
局勢,似乎僵住了,毫無緩和跡象。
「戰爭臨界狀態」持續數月之後,俄羅斯總統普京主動出擊,分別向美國和北約拋出「安全保障」方案,明確要求「北約停止東擴」、「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
執政22年,普京對美國和北約的套路心知肚明:與華盛頓達成上述協議的機會很渺茫,即使最終簽了,美國也可能隨時撕毀。
既然如此,普京為何堅持「約法三章」?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認為,俄羅斯這麼做是為搶佔外交和戰略上的主動權,同時警告美國和北約,俄羅斯做了建設性努力,如果未來悲劇出現,責任在美國、北約和烏克蘭。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則稱,普京要的不是談判結果,而是談判過程。對於美國來說,這可能也是一個「以過程為導向而不是以結果為目標」的談判。
果然,在俄羅斯給出「要價」後,雙方決定「坐下來」,先談3個回合:
1月10日,俄羅斯和美國談;1月12日,俄羅斯和北約談;1月13日,俄羅斯和歐安組織談。
然而,談判還沒開始,烏東地區的火藥味兒似乎日益濃郁。
2021年12月27日,美軍E-8C戰場聯合監視機首次飛越烏東地區;28日,五角大樓下令「杜魯門號」航母戰鬥群延長在地中海的駐留;29日,俄白戰機再次聯合巡邏邊境,普京宣佈兩國明年將再次舉行聯合軍演;30日烏克蘭和法國海軍在黑海演習……
雙方互相「亮劍」之際,普京和拜登於2021年12月30日通過電話再度「交鋒」。這是一個月之內兩位領導人的第2次對話,也是拜登就任總統以來的第6次。
50分鐘的通話,仍然圍繞烏克蘭局勢展開,雙方在「互放狠話」中亮明瞭立場。
拜登稱,如果俄羅斯進一步「入侵」烏克蘭,美國及其盟友和夥伴將作出果斷回應。普京的回應則「以強制強」,稱任何制裁都可能導致俄美關係破裂,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針鋒相對、劍拔弩張之下,烏克蘭的「北約夢」能實現嗎?未來,是否會出現烏克蘭名義上不加入北約,但是實質上「北約化」的情況?在美國和北約的不斷拱火之下,烏克蘭是否難逃一戰?除了烏克蘭問題之外,俄羅斯西線還面臨哪些壓力?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和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在接受觀察者網專訪時逐一分析,詳解了當下混亂的烏克蘭局勢。
烏克蘭是俄羅斯的「命門」
自去年11月起,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烏克蘭便不斷渲染「俄羅斯威脅」,稱俄羅斯在俄烏邊境地區集結大量部隊,可能對烏克蘭進行「軍事入侵」。
在各大西方媒體的竭力助攻和炒作之下,「俄羅斯準備入侵烏克蘭」一事被傳的有鼻子有眼。
去年(2021年)12月初,《華盛頓郵報》援引所謂「情報檔」稱,俄羅斯計畫最早在今年年初對烏克蘭發動多線進攻,動用多達17.5萬名士兵。
當時,烏克蘭政府也不斷往外放消息。烏防長稱,俄羅斯可能準備在1月底發起進攻;烏外長表示,俄方已經在烏克蘭邊境集結了11.5萬軍力。
面對上述指控,俄羅斯方面一再否認,並直指這是美烏在挑事兒。
俄外交部發言人紮哈羅娃反手甩出一個資料,12.5萬。她說:「報告顯示,在頓巴斯地區的烏克蘭軍隊人數已達到12.5萬人,約為烏武裝部隊全部人數的一半。」
紮哈羅娃堅稱,俄羅斯是根據本國需要在本國領土上調動軍隊,無意威脅或侵犯他國,反倒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緊靠俄西部邊境的地區部署武器系統,正進一步威脅俄方安全。
局勢,在一輪又一輪的「輿論戰」中不斷升級。
「輿論本身已經成為一種戰爭工具,」崔洪建說,之前西方就提出「混合戰」概念,包括輿論戰、資訊戰、攻心戰等等。因此,我們現在也很難判斷,這些資訊是否子虛烏有,是否被誇大,是否被用作政治和外交目的。
但毫無疑問,真真假假背後,藏著的是各方的利益和訴求。
俄羅斯為何這時往邊境調兵?美國為何借機大肆渲染俄羅斯「兵臨城下」?烏克蘭為何極力配合,嚷嚷「俄羅斯威脅」?
「現在看來,俄羅斯在2021年針對其與西方的關係有充分考慮,並進行了一系列有指向的戰略佈局,」崔洪建分析道,俄羅斯先是關閉了和北約的外交管道,並在俄烏邊境地區做出軍事部署和調動,營造出和西方加劇對峙的局面,繼而又據此向西方提出「戰略要價」,要求其「提供安全保障」。俄羅斯通過外交和軍事動作把烏克蘭問題的嚴重性展現出來,目的是要在和西方的談判中獲得更有利的地位和籌碼。
崔洪建稱,俄羅斯可能認為,這個時間節點對它有利,可以讓其充分利用手裡的各種「牌」:
第一,繼2014年「拿下」克裡米亞後,2021年俄白實現「一體化」,俄羅斯在歐亞地區拿到了兩張牌;
第二,歐洲短期內面臨很大的能源供應問題,俄羅斯掌握的天然氣「武器」可以在歐美之間製造分歧;
第三,俄羅斯經濟在經歷2020年的衰退後,2021年利用能源供應短缺問題開始復蘇,短期內國內經濟壓力緩解;
第四,美國要落實轉向「印太」的戰略,會極力尋求歐洲的穩定和配合,不會放任美俄關係因烏克蘭等局部問題而走向全面對抗。如此一來,俄羅斯可能認為有能力和空間和美國討價還價,並拿到自己想要的戰略優勢。
而「美國正通過製造歐洲分裂和對俄恐懼,來確保其在歐洲的持久存在和主導地位」,李海東稱,美國要維持霸權,沒有敵人不行。它把俄羅斯當成敵人,歐洲國家沒有能力和俄羅斯對抗,就會跟著美國走。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新加入北約的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恐俄。雖然有歷史的因素在,但也不能否定其中有美國對相關國家的煽動。」
至於烏克蘭方面,顯然,澤連斯基政府想和北約更緊密地捆綁在一起。由於這些年和俄羅斯之間的矛盾,他們也想找個靠山。畢竟,有了靠山,才能「叫板」。
除此之外,崔洪建還提到,烏克蘭澤連斯基政府對外政策的變化也是造成當前形勢緊張的另一重要因素:一是不再滿足於歐洲國家主導、通過「諾曼第模式」達成的《明斯克協議》,二是要通過與俄對抗來拉美國入局,尋求在美俄烏談判框架內解決問題,同時實質性地加強與北約的聯繫。
大國之間的競爭必然會影響到中小國家,這是國際政治的殘酷現實。
而烏克蘭的位置註定了它逃不過被大國撕扯的命運,美國和俄羅斯從未放棄過對烏克蘭的爭奪。
李海東認為,美俄圍繞烏克蘭之爭難以化解的根本原因是,冷戰後30年,美國不斷驅逐俄羅斯,沒有建立起一個容納俄羅斯的歐洲安全架構。因此,「今天的烏克蘭危機,美國和北約的責任更大。」
他說:「美國的對俄政策非常蠻橫,他們本著‘轉化不了你就消滅你’的美式外交原則,通過製造對抗和紛爭來強化自己的主導地位,期待未來適當的環境下肢解俄羅斯,而北約是肢解俄羅斯的強大工具。」
對於俄羅斯而言,歷史上與現實中持續擴張的北約,是最致命的安全威脅。
「如果北約擴大到了烏克蘭,那對俄羅斯來說就是涉及到生死的危險,因為烏克蘭離莫斯科太近了,5分鐘導彈就能打到莫斯科。對於俄羅斯來說,烏克蘭就是它的‘命門’,失去烏克蘭,就相當於俄羅斯失去了其數世紀奮爭而得的歐洲國家屬性這一‘靈魂’。」李海東分析道。
烏克蘭越亂,北約越不可能吸納它
美俄聚焦的是北約東擴的問題,烏克蘭問題是北約東擴問題的一部分。
1990年,時任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與戈巴契夫會晤時曾承諾,「如果北約可以在德國保持駐軍,那麼北約將不會向東擴張,哪怕一英寸」。
而如今的北約早已違反了當初與蘇聯達成的「君子協定」,通過五輪擴張,向東推進1000多公里,吸收了14個中小國家:
1999年的匈牙利、波蘭和捷克,2004年的保加利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和愛沙尼亞,2009年的阿爾巴尼亞和克羅埃西亞,2017年的黑山以及2020年的北馬其頓。
北約無視俄羅斯反對,於1999年和2004年出現兩次大規模東擴,其軍事基礎設施不斷逼近俄羅斯邊界。
而烏克蘭加入北約,顯然觸及了俄羅斯的「紅線」。隨著局勢的不斷升級,烏克蘭的「北約夢」有希望嗎?
雖然北約一直堅持成員國資格「門戶開放」的既定政策,在和俄羅斯談判時也不可能拋棄這個原則,但崔洪建和李海東都認為,現在,烏克蘭名義上加入北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儘管此前北約和美國一再表態,北約的大門對烏克蘭敞開,但實際上它是有門檻的,」崔洪建分析稱,在烏克蘭沒有解決和俄羅斯的問題之前,北約幾乎不可能接受烏克蘭,因為接受一個和俄羅斯關係這麼緊張的烏克蘭對北約沒有什麼好處,不可能得到北約內部多數成員國的支持。
除了要解決對外關係的問題,「烏克蘭還得解決包括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存在的重大國內問題,」李海東補充道,北約吸收成員國是增加自身的資源和能力,如果看到烏克蘭加入帶來的會是更多災難和負擔,北約一定會把它踢得遠遠的。
「所以,烏克蘭越亂,北約越不會吸納烏克蘭,俄羅斯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相比之下,烏克蘭現政府的政治精英比較短視,他們認為,只要發起對俄羅斯的窮追猛打,製造與俄之間的社會、經濟,甚至是軍事衝突,北約就會迅速吸納烏克蘭,顯然這錯誤理解了北約有關申請加入國必須具備系列先決條件的相關要求。實際上,烏克蘭越是深刻分裂和持久混亂,其距離真正擁有北約成員國資格的前景就會越是遙遠,」李海東說,「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確實是個演喜劇的,喜劇可以這麼演,但現實政治這麼玩是玩不通的。」
現在看來,烏克蘭的「北約夢」終究只是一個夢。
儘管如此,崔洪建仍認為,當前的最大風險之一是烏克蘭與北約的實質性合作,即通過與北約頻繁、高調的軍事合作和聯合演習等形式,逐漸將北約拖入泥潭。一旦美國、北約在與俄羅斯對抗升級的態勢下收不住腳,就可能會以俄羅斯所擔心的部署導彈等形式出現在烏克蘭境內。
顯然,這種「北約化」的操作也是俄羅斯不能接受的。
「這一定會觸碰到俄羅斯的底線,進而讓美俄關係、俄羅斯與北約關係的發生實質性變化,」崔洪建提醒道,目前,這一風險正在增加。
他認為,現在北約可能需要避免這種情況,除了名義上不接納烏克蘭以外,在軍事上也需要和烏克蘭保持某種距離,否則會加劇俄羅斯的不安全感,進而升級緊張局勢。
會打起來嗎?
近年來,北約國家在黑海和波羅的海不斷增加軍事存在,演習規模和戰鬥訓練強度也在不斷增強。在俄羅斯看來,這些極具針對性的挑釁行為,極有可能升級為武裝對抗。
俄國防部副部長福明稱,與2020年相比,2021年北約國家偵察機在黑海地區出動的架次從436次增加到710次,提高了60%。在波羅的海地區,北約國家進行了1200多架次飛行和50多架次的海上偵察。2021年北約聯合部隊司令部分別在黑海進行了15次演習,在波羅的海進行了20多次作戰訓練。
尤其讓俄羅斯不滿的是,北約為烏克蘭提供新式武器和軍事訓練。
2021年9月,美國與烏克蘭簽署價值約6000萬美元的安全協議,為烏克蘭提供反坦克導彈、反迫擊炮雷達等武器裝備。
目前,該協定中的部分武器彈藥運抵烏克蘭,其中包括30套「標槍」單兵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和配套的180枚導彈。美國國防部發言人柯比稱,2021年,美國為烏克蘭提供了價值約4.5億美元的安全協助。
因此,在烏克蘭局勢日漸緊張之際,普京怒斥美國公然欺騙,說好北約不東擴,但現在羅馬尼亞、波蘭都部署了武器系統。「美國已經帶著導彈站在我們家門口。我們要求不能在我們家門口部署進攻性武器系統,這過分嗎?如果到美國與加拿大或墨西哥的邊境部署導彈,美國人會作何反應?」
最近,俄羅斯副外長謝爾蓋·裡亞布科夫在談及俄羅斯和北約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對峙時,已將其與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相提並論。
「今日俄羅斯」社長基謝廖夫也警告稱,一旦西方「越過紅線」,俄羅斯將「百分之百」動用武力,「西方國家不要在烏克蘭的局勢中重演古巴飛彈危機。」
在俄烏邊界重兵雲集,戰雲密佈的當下,處於「風暴眼」中心的烏克蘭命運如何?俄烏是否會發生熱戰?
崔洪建分析道,對俄羅斯來說,和西方徹底撕破臉甚至直接開打並不符合其利益,強硬並非俄羅斯對西方戰略的全部。即便在當年北約東擴到波羅的海三國、俄羅斯周邊安全形勢最為嚴峻之時,俄羅斯對西方的策略也是兩手對兩手。在當前歐洲東部形勢對俄羅斯相對有利的情況下,就更沒有必要和西方大打出手了。
「對美國和北約來說,也不具備和俄羅斯開打的動機和理由,」崔洪建說,如果美俄發生直接衝突,作為戰場的歐洲國家無法承受,因此也不會接受。此外,從拜登政府的全球戰略來看,如果是「以中國為主要對手的長期全面競爭」,那麼穩定住俄羅斯以避免兩線作戰最符合它的利益。
因此,他認為,目前雙方整體上仍然處於戰略上相互對峙和威懾的局面。只不過雙方都想通過局部「洗牌」來擺脫對峙中的不利因素,並爭取更有利的博弈地位。
李海東則認為,雖然美俄都不會願意看到雙方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但是不排除出現某種形式的「代理人戰爭」。美國可以把烏克蘭內親西方勢力當做它的「代理人」,消耗俄羅斯,他們可以給他們資源、武器,但是讓美國代表烏克蘭政府與俄羅斯開戰卻是難以想像的事情,可能性極低。
「除了烏克蘭之外,美國還可以把羅馬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波蘭等能拉攏的動的國家都拉來‘圍剿’俄羅斯,」他用動物世界裡的情景舉例說,一群鬣狗可以群咬並耗死一頭雄獅。美國現在就在後面給它的「鬣狗」們煽風點火,讓它們去「咬」俄羅斯,這是個非常危險的戰爭邊緣化操作。
「對於美國而言,北約是否以及如何東擴是活得好壞的問題,但對於俄羅斯而言,烏克蘭加不加入北約是個生死問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的反應一定會比美國劇烈。」
而對於「代理人戰爭」,崔洪建認為,在雙方的反復拉鋸較量中,俄羅斯與西方在歐洲的中間地帶已名存實亡,雙方已直接對峙,現在很難找到一個能扮演「代理人」的國家。
「代理人戰爭是指美俄不直接參戰,但利用歐洲國家的內部衝突來打擊對方的利益或盟友,2014年後烏克蘭與其東部地區的對峙和衝突就有‘代理人戰爭’的特點。但目前的局勢,尤其是烏克蘭政府的目標就是要把衝突升級到美俄直接面對面解決的層面,避免成為美俄‘代理人戰爭’的戰場。」崔洪建稱。
波羅的海三國瘋狂「撕咬」俄羅斯
眼下,俄羅斯西線除了烏克蘭方向,在其他方向上也面臨著巨大壓力,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沖在「反俄」最前線的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2017年,北約向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波蘭各部署一支營級多國部隊,以加強北約「前線」軍事存在。駐上述四國戰鬥群分別由英國、加拿大、德國和美國領導。
北約此舉顯然違背了《俄羅斯與北約關係基本檔》,該檔禁止在1997年後加入北約的東歐國家境內常駐現役武裝力量和武器,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即屬此類國家。
然而,這些國家卻一直對北約在本國的軍事存在表示歡迎。近期,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多次請求甚至「哀求」美國永久駐軍;愛沙尼亞和立陶宛則稱,願意通過提供武器的方式支援烏克蘭。
為什麼波羅的海三國有如此強烈的「反俄」情緒?為何它們一再想要激化矛盾,升級局勢?
李海東分析道:「一方面,波羅的海三國跟俄羅斯存在歷史恩怨;另外,它們在通過展示對俄敵對、交投名狀的方式來向美國表達忠誠,展現自己的價值;第三,波羅的海三國和東中歐國家也試圖通過配合美國在歐洲和亞太的戰略部署,展現小國的全球性作用。」
「但是,不得不說,這些國家的政治精英對美國外交本質的理解可能還是存在問題,」李海東說,美國最擅長的就是通過犧牲或消耗別國來滿足自身利益訴求。
崔洪建認為,波羅的海三國如此積極「反俄」,也有由於實力極不對稱導致的內心不安和恐懼因素。這些心理因素在被美國加以利用後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刺激俄羅斯的不安全感,形成事實上的「安全困境」。
他分析道,對於俄羅斯來說,波羅的海三國和烏克蘭、白俄羅斯一樣,都是俄羅斯所要求的緩衝地帶。只有它們保持中立或與俄羅斯形成非對抗性的關係時,俄羅斯才會有安全感。
「但在東擴到波羅的海三國後,北約就與俄羅斯直接接壤,後者很難接受,」崔洪建稱,這實際上也是目前烏克蘭危機深化的邏輯。如果烏克蘭能維持2013年以前那樣在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某種中立的話,就形成了北約和俄羅斯之間的緩衝帶。而在俄羅斯看來,一旦烏克蘭倒向西方甚至加入北約,不僅「緩衝帶」無從談起,北約也基本形成了對自己的戰略合圍,「而這是俄羅斯絕對無法接受的。」
「但問題的另一面是」,崔洪建補充道,「在2014年烏克蘭危機之後,波羅的海三國最為緊張。它們擔心俄羅斯會乘勢而下:要麼通過複製烏克蘭東部局勢來恢復緩衝帶,要麼通過‘克裡米亞方式’來收復失地」。
白俄羅斯送來「助攻」
在激烈的博弈過程中,來自白俄羅斯的強力「助攻」,為俄羅斯消減了大量壓力。
近期,白俄羅斯方向最引人矚目的是持續了幾個月的波白難民危機:數千名難民試圖從白俄羅斯進入波蘭、立陶宛等歐盟國家,它們的目的地是西歐。然而,波蘭等國強化邊境管控,導致大量移民滯留邊境。
接下來便是波白雙方的「針鋒相對」。波蘭等國指責白俄羅斯策劃這場危機,以此報復歐盟先前對白施加的制裁。白方則表示,制裁使白俄羅斯無法控制移民流入。
崔洪建認為,波白邊境的難民危機與2015年難民危機在性質上有差異,帶有地緣政治博弈的明顯特徵。
11月4日,正當波白邊境的難民危機白熱化之際,俄白簽署聯盟國家一體化法令等一系列檔。這不僅意味著兩國經濟一體化,更確立了共同抵禦外部力量干涉的法律基礎。
「波白難民危機與俄白加速一體化實際上是一個相互借力和轉化的過程,」崔洪建稱,俄白接近不僅給了白俄羅斯更多底氣,也讓波蘭和歐盟在應對難民危機時必須更多考慮地緣政治和俄羅斯因素。
這場難民危機,在前台「演戲」的是白俄羅斯和波蘭等國,但背景卻是俄羅斯與美歐的新一輪地緣博弈,並一定會與烏克蘭問題相聯繫進而上升到美俄關係層面。
同樣需要從美俄博弈的角度看待的,還有德國境內的美國核武器部署問題。
去年11月,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曾對外界透露,如果德國拒絕在本國領土部署核武器,核武器或將被部署到其他歐洲國家,包括德國以東的國家。
而在德國以東,北約成員國不乏波蘭、立陶宛等同白俄羅斯相鄰且交惡的國家。
因此,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直接放出「狠話」稱,如果美國製造的核武器進一步向東部署,白俄羅斯將準備迎回蘇聯解體後撤出該國的核武器。他說:「我會向普京提議,讓他把核武器歸還給白俄羅斯。」
在這一問題上,李海東認為,如果北約真把美國的核武器放到德國以東的波蘭、匈牙利或者羅馬尼亞等地,不能排除俄羅斯的核武器將部署至白俄羅斯。「這也意味著整個歐洲都被放在了火藥桶上,歐美國家過去七十年努力所獲得的成果終將灰飛煙滅。」
李海東稱,美國的核武器無論放在哪個國家,都必然導致這些歐洲國家自身利益的嚴重受損,因為如果一旦發生核戰爭,戰場通常而言會在歐洲,歐洲損失會最大。「那些部署美國核武器的國家實際上是在做美國的幫兇,通過犧牲自己來幫助美國保持其在歐洲安全中的主導地位實在是愚蠢至極。」
崔洪建也認為,如果東歐國家部署核武器的話,實際上就成了俄羅斯的靶子,「這些國家在是否願意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是一個大問題。」
「因此,核武器問題最終會上升到美俄戰略穩定談判的層面,眼下的放話不過是在為談判積累籌碼,」崔洪建分析稱,當前形勢是在倒逼美俄戰略穩定談判必須有具體成果,不能空談了事。
談判槓桿「北溪2號」
成為美俄談判籌碼的,還有「北溪2號」這條命途多舛、前景未知的天然氣管道。
該管道位於波羅的海海底,可繞過烏克蘭把俄羅斯天然氣輸送到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目前,這條總長約1200公里的管道已經竣工並完成投產前準備工作。
點擊查看大圖
「北溪2號」管道
去年11月,德國能源監管機構聯邦網路局宣佈,暫停對「北溪2號」的認證工作,歐洲天然氣價格應聲大漲;12月中旬,德國新外長貝爾伯克稱「北溪2號」目前無法獲批的表態,讓這條管道的命運蒙上一層新的陰影,歐洲天然氣價格繼續上漲。
在全球天然氣供應緊張和「北溪2號」運營談判陷入僵局的背景下,歐洲近幾個月經歷了創紀錄的天然氣價格上漲。
另一邊,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明言,「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專案是西方對俄羅斯施壓的杠杆,以針對所謂「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企圖。
然而,美國的這一說法甚至和之前有所矛盾。
此前,美國已經圍繞該專案對俄施加了一系列制裁,其聲稱的制裁理由是「北溪2號」威脅歐洲能源安全,會使歐洲更加依賴俄羅斯能源。實際上,美國還有能源銷售的考量,它要求歐洲加速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就可以借機推銷自己的葉岩氣。
目前,歐洲市場約有35%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
崔洪建認為,短期內,美國的葉岩氣很難替代俄羅斯天然氣,「首先是成本、價格和效率的問題導致歐洲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很難被取代,其次是一旦俄歐之間的能源合作被大幅度削弱後,歐洲更難以對俄羅斯施加影響。」
他認為,德國在默克爾時期堅持「北溪2號」建設並獲得歐盟和多數成員國的支援,是出於能源安全和地緣穩定的雙重考慮,試圖在美俄之間製造並維持平衡,這種需求在特朗普時期尤為突出。但拜登政府上台後「修復」美歐盟友關係,在德國和歐盟內部削弱了對默克爾對俄政策的支持力量。最終德美達成妥協,即德國以「確保俄羅斯不將‘北溪2號’用作地緣政治工具」為條件,來換取美國暫停對「北溪2號」的制裁。
但目前在德國新政府上台的背景下,德國和歐盟對「北溪2號」項目的反對力量繼續上升,新任外長貝爾伯克還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她所在的德國綠黨本就對「北溪2號」持強烈的反對立場。
「如今歐俄能源合作與烏克蘭危機等地緣政治矛盾已糾纏在一起,難解難分,」崔洪建稱,德國國內的部分輿論、美國和部分中東歐國家等反對「北溪2號」的勢力,可以充分利用烏克蘭的緊張局勢來渲染俄羅斯的「能源武器」威力,讓該項目處於事實上停擺的狀態,並且未來能否正常運轉也成為一個巨大的懸念。
日前,普京已經「喊話」稱,「北溪2號」可隨時開始向歐洲供應天然氣,管道開通後將有助於緩解歐洲天然氣價格的飆升,「使用俄羅斯天然氣的歐洲消費者會切身感受到這一點。」
可是,歐洲會配合美國,拒絕物美價廉的俄羅斯天然氣嗎?或許,正凍得瑟瑟發抖的歐洲人民會搖頭,但最終做出決定的不是他們,而是坐在談判桌上的那些人。
目前,俄羅斯和美國及北約之間已經到了「邊談邊鬥」深度博弈階段。2022年,他們將以「談判」的方式開啟新一輪「交鋒」。
耐人尋味的是,新年伊始,中、俄、美、英、法五個核武器國家罕見發佈了關於防止核戰爭與避免軍備競賽的聯合聲明,強調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避免核武器國家間爆發戰爭和減少戰略風險是五國的首要責任。
局勢走到這一步,接下來的美俄對話還有多少探索空間?自1月10起即將開啟的3輪談判前景如何?如果烏克蘭問題成為全球紛爭衝突的熱點,對中國來說是否是一種利好?中美俄三邊關係未來走向將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