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羅慶生》福建艦、福特號誰強?中國航母戰略:雖遠必誅!

大陸第一艘電磁彈射型航空母艦福建艦入列授旗儀式,在海南三亞某軍港舉行。
中國大陸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正式服役,由於採用電磁彈射起飛,因而與美國同樣是電磁彈射的福特號比較,就成為各方感興趣的議題。中國敘事多強調福建艦「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的優越性,網民則嘲諷福特號不能起降F-35C。西方敘事同樣喜歡找福建艦缺失,CNN不久前即採訪兩名美軍退役航母軍官,指出福建艦設計有誤,不能同時起降戰機,評估福建艦作戰能力只有尼米茲級航母的60%。台灣也有質疑福建艦的傳統動力主機如何能維持電磁彈射器持續作業所需電力,懷疑福建艦「出勤率」比不上福特號。
筆者無意加入爭論,只是要強調:戰略研究者應秉持「料敵從寬」的專業精神與客觀立場,刻意貶低對手只能滿足特定閱聽眾想像,並無助於鞏固自身國防。兩位退役美軍說的沒錯,福建艦的確不能同時起降戰機,但他們沒講的是,美軍航母日常操作也不是同時起降,而是像福建號一樣分開來。因為同時起降風險大,會讓甲板變得擁擠且相互干擾,一旦出錯將是災難性的。
至於質疑電磁彈射持續作業電力,是不瞭解電磁彈射系統。電磁彈射電力是來自「儲能系統」,不是直接將插頭插進發電機。就好像手機續航是靠電池,電池容量大續航力就久,和電力公司的發電方式與發電量無關。福特號的飛輪儲能和福建艦的超級電容儲能雖各有優點,但前者是機械式故障率偏高。10月下旬美國川普總統訪問日本,在橫須賀基地的華盛頓號航母對官兵演講時曾痛批電磁彈射,聲稱要改回蒸氣彈射系統,福特號的電磁彈射應有嚴重瑕疵。
以「出勤率」評估航母戰力已經過時
更重要的是,以艦載機「出勤率」評估航母戰力,是個過時的迷思。那是奠基於80多年前美、日太平洋海戰的評估模式。當時海戰是以航母的艦載機裝載炸彈或魚雷攻擊對方艦隊,對方艦隊則用機槍或其他防空火力防禦,試圖擊落戰機。雙方距離近、纏鬥時間久。戰機降落航艦後只要還能飛,就會立即裝彈、加油、起飛繼續攻擊。這時候航母能夠同時降落、起飛戰機就很重要。出勤率高戰力加倍,和餐廳的翻桌率高營利就加倍,是一樣的道理。但未來海戰,還會這樣打嗎?
我們觀看中國大陸的「93閱兵」,會發現解放軍在「反艦飛彈」上的著墨極深,令人印象深刻。許多以前沒聽過的鷹擊飛彈紛紛現身,型號多得目不暇給。不只鷹擊系列,解放軍的東風系列,甚至長劍系列飛彈都有反艦能力。中國反艦飛彈是短、中、長、遠等各種射程齊備,彈道或巡弋等攻擊方式完整,陸基、海基、空射、潛射等不同載台發射的型號都有。解放軍打海戰的構想,肯定是用飛彈攻擊艦隊。而且合理推論還是一次性的飽和攻擊。航母艦隊的艦載機、驅逐艦、潛艦…同時發射反艦飛彈,以超越對方防禦能力的彈海,一舉殲滅對方。
這種攻擊模式的作戰距離遠、戰鬥時間短,艦載機幾乎沒有飛回航艦裝彈再起飛攻擊的必要。因此評估當代航母戰力的標準,應該是整個艦隊聯合衛星的體系作戰能力、發動飽和攻擊的能力,以及艦載機航程加上飛彈射程的遠距突防攻擊能力,而不是艦載機的出勤率。當代海戰如同辦喜宴,拚的是要能夠同時接納大量賓客,而不是小吃店拚翻桌率。
在這種攻擊模式的想定下,預期美、中如果真的在太平洋打起來,有很大的機率是用無人機、艦或遠程飛彈交鋒,而不是「中途島海戰」式的航母艦隊大對決。因為航母太昂貴,卻又太易毀,必然成為戰場上最有價值的攻擊目標。中國反艦飛彈非常強,但美國也在急起直追。雙方航母一上戰場就會被針對,不適合用來打仗。
那問題就來了。既然航母不適合打當代的無人戰爭,那美、中為何都還要繼續建造航母?美軍有兩艘福特級航母正在建造,其中一艘已經下水。解放軍據傳也有兩艘在建,其中至少一艘是核動力。美軍造航母是要更新老舊的尼米茲級,中國造那麼多艘航母如果不是用來打美軍,那是要幹嘛?
是的,中國造航母不是用來打美軍。打美軍近的是用無人機、艦,遠的是用長程飛彈。五角大廈就認為:如果美、中因為台灣問題開戰,美軍的前哨基地關島將成為中國飛彈襲擊的主要目標。當然更不是為了打國軍,台灣不必太敏感,認為中國軍武發展都是為了「武統」台灣。那有些自我膨脹。
那麼中國為何要打造那麼多艘航空母艦?因為航母雖然不適合打未來的無人戰爭,但仍有很高的軍事價值。只是主要功能在威懾,而不是作戰。多年來美軍就是如此運用航母,只要某地有事可能威脅到美國利益,就先把航母戰鬥群派過去再說,這是旗幟展示。意思是:美軍來了,不可亂動。美軍航母到南海自由航行,同樣也是旗幟展示,告訴大家:美軍在此,別怕中國。
因此,依據解放軍「你到我家來,我到你家去」的戰略傳統,不久的將來看到福建號航母戰鬥群到關島,甚至夏威夷附近自由航行,也不用覺得意外。但會打起來嗎?不會,大家都會設法避免擦槍走火。而威懾的目的,就是要「以實力避免戰爭」,除非威懾失敗,戰爭打不起來。
但即便如此,中國打造5艘航母,未來可能還有第6艘,會不會覺得太多了些?威懾西太平洋,需要那麼多艘航母嗎?不用,3艘就夠。那中國是要掌控整個太平洋海權?這想多了,習近平總書記早就說過:太平洋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
那中國打造那麼多艘航母幹嘛?因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中國已經不再是區域強權,而是擁有全球利益的世界第二大國。而相較世界首強美國的全球軍力配置,中國的軍力部署並不匹配,無法支持「帶路倡議」下中國的全球利益。
航母是中國「國家權力」投射的槓桿
舉個例子,不久前荷蘭政府強制接管安世半導體的控制權,安世半導體總部雖在荷蘭,卻是中國企業百分之百控股的子公司。在中國觀點,這等同荷蘭沒收中國企業資產,將中國籍CEO趕走,財產權是基本人權的主要部分,荷蘭政府公然侵犯中國公民的基本人權,中國必須處理。
當然,安世半導體事件背後有美中競爭的影子,荷蘭政府也提出許多說法支撐她接管的正當性。但基於同樣的理由,荷蘭敢強行接管美國企業的控制權嗎?不敢。荷蘭政府連美國要求荷蘭的ASML不能賣中國企業EUV光刻機都不敢拒絕,如何敢接管美國企業?這就是「國際無政府」狀態下赤裸裸的現實權力結構,不是主權獨立、民主、人權等理想主義包裝所能遮掩。
事實上,這幾年中國企業遭到當地政府接管、中國籍管理層被驅離的類似事件,並非罕見。無論選舉或政變,新政府接手後不乏推翻舊政府與中國企業的協議,強奪其經濟利益。其中有些有美國的影子,有些沒有。荷蘭畢竟是文明國家,尊重規則,經濟手段與外交談判還能發揮功能,在非洲或全球南方的某些在地軍閥,只認識槍桿子。中國必須要有權力工具保護其全球利益。哪個權力工具最好用?依據美國經驗,當然是航母。
因此,雖然軍事概念上航母是兵力投射工具,但對缺乏全球駐軍保護其海外利益的中國來說,是國家權力投射的槓桿。中國陸軍再強,遠在萬里之外也無可奈何;但如果有個航母戰鬥群在附近外海,那些只認識槍桿子的在地軍閥,態度就會不一樣。這是為什麼中國新航母採用核動力的原因:她們要遠航。也是福建艦編配南海艦隊的原因:距離印度洋與大西洋比較近。
這就是現在的情況。川習的「釜山會晤」,說明中國科技與經濟實力已經能夠和美國分庭抗禮。但中國作為崛起中的大國,在操作國家權力的工具上,仍遠不如美國。就好像空有倚天劍,卻不懂劍法,中國要補強的是這一塊,他們急於打造能夠遠航的航母艦隊。否則,所謂「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就將成為空話。
(作者羅慶生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同步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