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羅慶生》依川普關稅戰邏輯 會徵台灣多少?

文/羅慶生
美中關稅戰已完成談判,休戰期美國將對中國大陸徵30%關稅。隨著美國與台灣的談判即將展開,台灣將被徵收多少關稅也成為大家關切的議題。由於川普對貿易順差的英國都徵10%關稅,對最大競爭對手的中國則徵30%,可推論10%是地板,30%是天花板。部分媒體分析偏向「地板論」,認為台灣是美國重要供應鏈,對美關稅戰既沒有反抗還提出「非常好的提案」,因而判斷約10%到15%之間。
不過這觀點可能過於樂觀。川普關稅戰不是那麼簡單的「示好」就能讓他滿意。台灣「從零關稅開始談」的讓步以及擴大對美採購,川普雖然歡迎但不會滿足。他將怎麼做?我們可以透過戰略分析預判。戰略是目標與手段的連結,關稅是手段,問題是目標。釐清川普關稅戰的目標是什麼,可以推論他關稅戰將怎麼打,包括對台灣關稅的底線。
一般分析川普關稅戰的目標有三:再工業化、增加財政收入、平衡貿易逆差。這是對的,但這幾個目標相互排擠,必須分出優先順序。麻煩的是,川普許多發言是商場話術,如果完全相信,就將像股市小白一樣等著被割韭菜。反而他有些反常識的話,例如他說關稅能讓美國賺很多錢、關稅不會提高物價等,可能透漏出他內心真正的想法。
理論上,關稅的本質是國家對國民使用外國商品所徵收的稅費。原始目的是增加財政收入,後來演變出保護本國產業的經濟目的。例如進口產品成本是100元,本國產品成本要120元。賣得貴,大家不愛用國貨,那就加30%關稅,讓進口成本拉到130元,本國產品就有競爭力了。
所以關稅目的就是要拉高進口商品價格,也必然會拉高,除非出口國給出口企業補貼。以前例來說,補貼30%,就能維持100元成本的競爭力。所以出口補貼被視為傾銷,一般進口國會再加徵反傾銷稅,以抵銷它的競爭優勢。
美國比較特別的是,除了能源與糧食,大多數工業產品依賴進口。2024年共進口商品3.2兆美元。川普關稅戰有一部分是為了保護本國產業,例如鋼鋁稅25%、汽車稅25%。那是因為美國還有鋼、鋁、汽車工業,其他已衰敗的產業如同扶不起的阿斗,保護也沒用,例如造船。低階的消費性產品也沒保護價值,例如紡織。
至於10%的基礎關稅,就不是出於保護主義,而是純粹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川普說關稅不會提高物價,是希望各國補貼出口。也就是我徵收你10%的關稅,你就補貼你出口企業10%經費來吸收,那麼美國售價就漲不起來。這等於各國間接送錢給美國。如果嫌麻煩,直接把支票寄到美國財政部也行。這不是諷刺,川普首席經濟顧問米蘭(Stephen Miran)就曾這麼建議過。
川普要這筆收入是因為財政破洞太大。2025財年的上半年,包括利息支出在內的財政赤字已高達1.3兆。如果趨勢不變,全年將超過2.5兆美金,佔比GDP達3%以上。這是無法持續的。日前國際信評機構穆迪將美國信用從AAA等級降為Aa1。美國三大信評的3A皇冠全部失去,處理債務危機已有急迫性。
川普財經團隊很清楚這個危機。不久前財長貝森特在聽證會上向國會議員表示,美國債務數字的確很嚇人,如果失去信用,可能走向經濟突然停滯的危機,而他「決心不讓此事發生」。美債已成為金融危機的灰犀牛,必須優先處理。因此,增加財政收入很可能成為川普關稅戰的首要目標。
問題是10%關稅,一年頂多徵收3000億美金,對財政缺口的幫助不大。川普曾說關稅能讓美國賺很多錢,他預想的關稅收入不會低。川普經濟顧問納瓦羅曾喊出6000億美元的數字。如果這是關稅收入目標,川普的稅率底線將為20%。
因此川普關稅戰的結構區分為兩部分。一個是為了再工業化,另一個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這兩部分稅率都是剛需,看不出台灣擴大對美採購、改善貿易逆差,川普就會降低的理由。
以前者來說,川普不會想要所有產業都回流,但會扶持幾個特定產業。已確定的是鋼、鋁、汽車,進口稅率都是25%。因為只有那麼高的稅率且普遍徵收,才能迫使企業到美國設廠,不會到它國洗產地。
台灣要擔心的,是半導體產業會不會也在川普有意扶持的產業清單上。川普曾有「過去若課稅50%至100%,晶片產業就不會遷移台灣」的說法。這表示川普想要的可能不只台積電,還包括晶片上下游整個產業鏈。果真如此,他會對所有進口半導體與中間產品都徵25%關稅。這對台灣(還有韓國)的經濟影響,將和川普徵25%的汽車關稅,對日本經濟的衝擊一樣大。
至於增加財政收入的部分,那就是在10%的基礎上再往上加,多少各國不同。不過,可以預期川普的主要目標將是對美出超國,15大貿易赤字來源,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所謂的「骯髒15國」(Dirty 15)。台灣排名第七。以美國需要彌補的財政缺口估計,稅率底線恐怕不會低於15%。如果川普不講武德,25%或以上,也是有可能。實際徵多少就要看談判結果。
台灣的談判策略和日本不同。日本這次採強硬路線,訴求汽車零利率,也不會放棄對農民的關稅保護。這是因為日本手上有1.12兆美元的美國國債,而且還有足夠外匯可以繼續買美債。這是大王牌,美國可能買帳。
台灣則是以不反抗、先舉手、主動示好,希望換得美國善意。但這策略風險很大,完全看川普一念之間。如果川普認可台灣的溫馴,只徵15%以下關稅,表示賴政府策略成功,只要花時間安撫失去關稅保護的農民。如果超過15%,甚至對半導體徵25%關稅,就表示賴政府誤判形勢,舉措失當。屆時民意的反彈將很大。
(作者羅慶生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歡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