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炫專欄

國戰會論壇/蔡炫》二戰「史觀脫中」在場的缺席者

賴總統在「歐戰勝利80周年紀念」的演說中,將台灣當前的地緣政治處境,比擬成為1930年代歐洲民主國家面對納粹德國的軍事威脅,引發對歷史觀點的普遍質疑。

文/蔡炫

總統賴清德代表台灣參與「歐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引發關注,試圖藉由過去戰火與和平進行反思,在演講中高喊「反侵略、保和平、守民主」三大意義,強調國際社會必須團結應對當代威權主義挑戰,為了當前的台海局勢尋求民進黨版的歷史鏡像。此番言論無疑重塑截然不同的二戰史觀,表面強化台灣作為自由世界的成員角色,又將大陸視為極權軸心的隱喻對手,顯然在外交語彙中爭奪歷史記憶所進行的「脫中戲碼」。

台灣領導人站上歐洲二戰舞台進行話語鬥爭是頭一遭,用歐洲戰場記憶來形塑兩岸戰略布局,在這場「喧賓奪主」的演說中,我們沒有聽見對歐洲侵略史的批判,反而浮現出三個錯置的矛盾訊號。

首先,「二戰史觀搶話語權」的詭辯,試圖透過民主敘事與歐洲盟友站隊,借力國際支持抗中保台,卻無視於歷史語境的根本差異,歐戰當中的法西斯侵略者不是針對中國。

其次,「隱蔽中華民國」的背後,是對自身歷史角色的錯置,中華民國在二戰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被輕描淡寫,取而代之的是對西方價值的來者不拒。

最後,在「迷戀日本殖民」的基調中,凸顯一種潛移默化的歷史嫁接,模糊台灣在亞洲戰場的正常位階,以古喻今來將大陸簡化為新極權的境外敵對勢力,以此固化兩岸的對立態勢。

賴清德總統在「歐戰勝利80周年紀念」的演說中,將台灣當前的地緣政治處境,比擬成為1930年代歐洲民主國家面對納粹德國的軍事威脅,以此呼籲當今國際社會團結對抗威權主義。意在強化台灣作為民主陣營的其中一員,並試圖在國際舞台上爭取各方支持,但是這種敘事策略也引發對歷史觀點的普遍質疑,尤其是台灣自身在二戰中被殖民角色遭到淡化下,根本搶奪不了歷史敘事的主導權。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也投書俄媒觸及二戰史觀,提及台灣回歸中國就是二戰勝利的成果,外界傳出賴清德首次紀念歐戰,是兩岸在搶話語權。賴清德透過演說上的反對侵略者,叫板習近平在投書裡的統一論述?兩者在二戰史觀上顯然置於平行時空。

然而,將台灣與歐洲戰爭經驗七拚八湊,忽略彼此在歷史背景、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上的差異,想要依此打造台灣與歐盟的「脫中入北」站隊,無疑陷入一種意識流的夢幻層次。

賴總統在演說中提到,二戰無疑是人類史上傷亡最為慘重的戰爭,80年前的今天,納粹代表向同盟國投降,象徵二戰歐陸戰場結束...在三個月後,太平洋戰場也宣告結束。

談話未提中華民國在太平洋戰場對日本的浴血奮戰,刻意弱化當年國民政府帶領全民打贏抗戰的歷史,也引發了國內對演說中的歷史觀點批評,對於自身歷史的刻意忽視,間接削弱對國家認同的凝聚力,沒有帶出台灣光復的歷史脈絡,只為隱蔽中華民國。

這也是賴總統從太平洋跨越到歐洲戰場的主要原因,為了對於光復歷史避重就輕,當台灣去紀念「歐戰勝利」而去忽略「抗戰勝利」,說穿就是建構「國家論述」與「兩岸論述」來偷換概念,這場有明顯政治目的紀念活動,不僅是為民進黨政府的特有史觀服務,甚至還讓二戰與納粹結盟的軸心國之一的日本全身而退,只因賴總統崇日媚美選錯戰場。

民進黨政府始終打造「親日台灣」的意識形態,導致賴總統在演說中也未提及日本對台灣的殖民血淚,刻意疏漏了將近50年的高壓統治,加上當時納粹德國投降之後,日本還想透過所謂「本土決戰」,面對戰況已經退到最後防線,依舊想在日本境內,動員全國軍民力量迎擊盟軍的作戰構想,日本要與敵人「寧為玉碎」的瘋狂執念,導致二戰又拖遲了三個多月才畫下句點,這場演說沒有觸及二戰太平洋站場結束的關鍵因素,顯然是對日本殖民迷戀的最佳表述。

賴總統致詞指出,歐戰勝利仰賴所有國家通力合作,一起集結17個國家及歐盟代表出席就是最好證明,話鋒一轉,提到當年的軸心國,現在都成為百分之百的民主國家,顯然是為日本等國來做洗地。

如今,賴總統定調新極權集團的威脅及經歷,提到海底電纜遭刻意破壞等,顯然劍指日前才被定義境外敵對勢力的中國大陸,在「歐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既把中華民國抗戰史的話語全丟給中國,又想拉攏二戰時的侵略國戰隊對抗中國,這種矛盾情結製造出不識歷史滋味的中華民國總統,確實怪異。

賴總統在紀念歐戰勝利的演說中,試圖將台灣定位為民主陣營的一員,呼籲國際社會共同對抗威權主義。然而,這種敘事策略可能忽略了台灣自身的歷史脈絡,導致對中華民國抗戰貢獻的漠視,以及對日本殖民歷史的淡化。如同.歐威爾(GeorgeOrwell)在《1984》中的經典名句:「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掌握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誰就控制了過去。」他所描述是極權體制的背景,卻在這場身分成謎的二戰演說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者蔡炫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歡迎共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