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周忠菲》川普全球戰略與對中「三板斧」

川普執政已過百日,關稅戰依舊硝煙滾滾,看上去,「斬獲」似乎不多。川普對華政策出現一種動向,不僅逐漸走向清晰,而且將中國作為主要對手的信號,也顯得更加強烈。

文/周忠菲

川普入主白宮以來,圍繞川普2.0有無全球戰略,美國大戰略為什麼不清晰,是不是一種戰略欺騙,川普的不確定性,川普政府是否真正反全球化,是否在所謂新秩序下,目的是推行美國需要的全球化?這些問題,引起國際社會絡繹不絕的討論,卻始終未見清晰。其中包括,川普絕少提及對華政策。

川普執政已過百日,關稅戰依舊硝煙滾滾,川普在其「各個擊破」的談判過程中,看上去,「斬獲」似乎不多。在這樣的背景下,川普對華政策出現一種動向,不僅逐漸走向清晰,而且將中國作為主要對手的信號,也顯得更加強烈。這種趨勢如何看?

本文從川普政府有自己既定的全球戰略,及其對華採取「三板斧」舉措的過程,進行論述。結論認為,川普政府正在完善其全球戰略,以維持美國的霸權優勢。這一大戰略框架,將決定中美關係的走向,也將影響兩岸關係。

一、川普推行挑釁性的外交政策

川普對外的最大特徵,就是推行挑釁性的外交政策,以「欺行霸市」為手段,為推進美國的全球戰略「掃清道路」,鞏固美國的霸權地位。

冷戰後,美國進行了三次大的戰略調整。分別是柯林頓政府時期提出「參與和擴展戰略」;小布希政府提出「先發制人戰略」(後來演變為反恐戰爭);歐巴馬政府提出「轉向亞太」或「亞太再平衡戰略」。這些戰略調整,均服從於推行美國主導的「新世界秩序」,推行以強調民主化和全球化為主的全球戰略。

川普1.0、拜登政府、川普2.0,美國對全球戰略的用詞減少,冠之以「美國優先」或「美國回來了」的頭銜,表現形式變了,實質未變。如歐巴馬將以遏制中國為目的,推出「重返亞太」戰略。川普1.0調整為「印太戰略」,拜登政府則強化了「印太戰略」,而且都以應對中國崛起為核心。需要指出是,正是在川普1.0,美國確定了以中國為主要敵手的對華政策。時至今日,美國著名右翼(哈德遜研究所)還在「歌功頌德」,稱之為:「川普的最大貢獻」 。

川普入主白宮後,一方面迴避對全球戰略的表述,一方面推行挑釁性的外交政策。宣稱「美國衰落了」,因此,「美國需要再次偉大」。以及:「美國主導了過去的世界秩序」,現在的美國,「將要塑造新的世界秩序」,包括大刀闊斧的內政改革。

在國別與地區政策方面,川普政府採取了公開的進攻性。試圖吞併丹麥的格陵蘭島,脅迫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州,將墨西哥灣改名,準備接管巴拿馬運河等。跨大西洋關係上,在烏克蘭問題上,疏遠美國在北約和歐盟的盟友,製造「美歐裂縫」,在中東地區,支援以色列對迦薩的軍事行動,不顧世界輿論的譴責,動用美軍對打擊葉門胡賽武裝。同時,川普重新調整了長期受忽視的美國與拉美鄰國的關係。

印太地區,川普的模式是「閃爍其詞」。如上任之初在白宮接待印度總理莫迪,高調表示將與印度保持積極和富有成效的關係。如國會演說中「不提中國」,對華政策,有意保持模糊。總體看,川普的目的是,通過這些突然的外交政策的轉變(包括關稅戰),讓世界(包括國內的政敵)感到震驚。通過主動挑釁,獲得戰果。

二、川普對華「三板斧」

如上所述,川普在印太地區,在亞洲,尤其在對華政策上,釋放的信號相對模糊,如入主白宮前,表示「中美聯手將解決世界所有問題」,上任後,國會演說中「不提中國」,不發布任何官方政策檔(例如規範性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

最近,一些著名的美國知華派認為,川普「對華政策的整體輪廓」,在「推行系統性政策方面,開始清晰」。他們還強調:「川普總統本人,未發表任何綱領性和有哲理性的聲明」。這種說法,類似拜登對華政策的「複製貼上」,是繼續打「戰略模糊牌」。

現實中,川普上台以來,對中國採取了「三板斧」政策,只是沒有明說。中國政府也「心中有數」,「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現在美國對華政策釋放所謂「打破中美沉默現狀」的信號,是對「踢到了鐵板」,進行掩飾。

第一板斧,強化美日同盟,釋放「中國正在成為美國主要對手」的信號。今年是日本戰敗80周年。3月29日,美國卻與日本共同在硫磺島,舉行「美日戰死者悼念儀式」。其後,美國防長赫格塞斯在訪日期間,除呼籲日本將防衛預算提高至GDP的3%之外,更明確提出,日本需要在未來可能的台海衝突中,擔負「前線角色」。

在地區政策上,赫格塞斯還重彈拜登政府的舊調,宣稱「美日同盟是印太和平的基石」。此外,釋放將在菲律賓「擴大武器儲備」的資訊。

中國東部戰區,不到48小時做出反應,宣布在台島周邊開展大規模聯合軍事演訓。對外部干涉勢力和島內台獨勢力發出強烈警告,將這第一板斧,直接「反彈」回去。川普對日本施壓,要日本站在「抗中前線」,中國強烈反彈,預示印太區域,局勢複雜。

第二板斧,川普4月2日正式開始關稅戰。對中國關稅最後加徵到248%。結果全世界都看到了,川普大失所望,非但沒有對其「各個擊破」的貿易談判,產生「羊群效應」,中國成為「抵制美國的樣板」。沉寂一個月,中美直到5月初,才在瑞士開始談判。說明這第二板斧,也「捲刃」了。

第三板斧,可能是在台海與南海這一關鍵問題上,川普顯示 「美國製造衝突與控制衝突的能力」,一個端倪是最近美國眾議院通過的涉台法案,另一個端倪是南海問題,中國軍方再次做出快速反應。

5月8日,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就涉軍問題發布消息。針對美防長要求制定2025年版國防戰略,強調在印太地區威懾中國,以及美軍計畫2026年前在菲律賓蘇比克灣建立大型預置戰備倉庫,發言人張曉剛表示,「美方為維繫自身霸權私利,一再拿中國說事,妄圖把亞太變成火藥桶,把個別國家變成炮灰」。警告美國,這將嚴重損害地區國家人民的安全福祉。

三、結語

川普全球戰略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關鍵要素,就是對華政策。川普對華政策的「非常不透明」,「難以捉摸」,「零散批發」的行事風格,「正尋求和北京達成一項大交易」的「賣關子」等,掩蓋不了其早已「將中國視為主要對手」,為阻止中國發展,對華實施「三板斧」的事實。所謂,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是川普總統本人,這樣的藉口,將不復存在。

中國有力地回擊了「三板斧」。這也直接影響到民進黨的「抗中」動向。中國也意識到,中美這次博弈,規模與形式,不同於從前。這不是指「誰先服軟」,而在於強調:亞太地區和平與安定的局面來之不易,不容破壞。

(作者周忠菲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歡迎共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