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鎤銘專欄

國戰會論壇/蔡鎤銘》謊言與權力:G6與G2世界的裂痕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擋下紐約市府收取塞車費的計畫後,用AI生成一張模擬時代雜誌封面的照片,搭配文字寫著「國王萬歲」,引發輿論爭議。

文/蔡鎤銘

2025年2月,美國總統川普以「頭戴王冠」的帝王形象AI圖片席捲社群媒體,宣稱將以「美國優先」終結烏克蘭戰爭並重塑全球秩序。此景恰如20世紀二戰前捨生反納粹最有代表性的神學家迪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筆下「群體性愚蠢」的當代映照——權力者以謊言鑄造皇冠,而群眾在虛張聲勢中淪為「自願裝睡」的共謀者。

從G6(七大工業國集團)的規則霸權到G2(中美兩極)的對抗陷阱,國際政治的本質實為一場「拒絕事實」的精神癱瘓。本文結合潘霍華對愚蠢的批判與靜岡大學名譽教授小濱裕久4月14日在世界經濟評論(IMPACT)對權力博弈的剖析,揭開當代地緣競逐的虛實本質。

1873年,由日本政府派遣至美國及歐洲諸國訪察的岩倉使節團與俾斯麥的對話,揭示國際法本質是「大國守利、小國求存」的權力遊戲。此現象呼應潘霍華所批判的「制度性愚蠢」——當民眾被灌輸「例外論」思維,謊言便成為合理化暴政的工具。例如川普宣稱「24小時終結烏克蘭戰爭」,實則將複雜地緣衝突簡化為競選口號,透過「例外論」合理化其政策矛盾。

中美競逐中,美國將通膨歸咎於「中國不公平貿易」,中國則以「西方遏制論」掩蓋經濟轉型困境。雙方透過演算法建構敵對敘事,使民眾陷入「非黑即白」的極化認知,完美印證潘霍華所言「愚蠢是對事實的拒絕」。這種選擇性接受偏見資訊的現象,進一步加劇社會對立。

小濱裕久指出,美國幸福指數跌至24位、孤食者比例攀升至25%,顯示「MAGA」口號與現實嚴重脫節。此現象猶如納粹以「民族復興」包裝擴張野心,暴露權力者以謊言填補統治正當性裂縫的本質。潘霍華稱此為「惡魔般的扭曲」——當權力者以謊言填補合法性危機,社會將陷入「越瘋狂越正當」的集體催眠。

G6集團高舉「自由國際秩序」旗幟,卻在烏克蘭戰爭中默許以色列軍事行動、豁免歐洲對俄能源制裁。這種雙重標準揭露其「萬國公法」實為權力遮羞布,恰如潘霍華批判的「道德犬儒主義」——以高尚名義掩蓋利益掠奪。例如美國對烏克蘭的「6成援助為無償撥款」宣稱,被法國總統馬克宏當場糾正,卻被媒體迅速淡化。

美中競逐已從貿易戰升級為真相戰。從TikTok演算法被指控「操控美國青年」,到華為5G技術遭汙名化為「數位特洛伊木馬」,雙方透過訊息繭房建構敵對敘事。潘霍華警告「愚蠢易被煽動為暴力工具」,此預言在「反中情緒」與「恐美症」的相互激化中成為現實。當民眾將對方視為「邪惡他者」,理性對話空間即遭扼殺。

跨國企業配合科技脫鉤、智庫學者生產威脅論報告、社群媒體操縱仇恨演算法,形成「惡的產業化」。這種「不行使判斷力的共謀」正是20世紀政治哲學家、作家和納粹大屠殺倖存的漢娜•阿倫特與潘霍華共同批判的「體制性道德癱瘓」。例如美國企業響應政府號召撤出中國市場,卻在東南亞建立替代供應鏈,實質延續全球化剝削模式。

烏克蘭記者冒死揭露布查大屠殺事件、中國律師為言論自由辯護,體現潘霍華主張的「在行動中為他人負責」。對抗群體愚蠢需從「拒絕簡化敘事」開始,例如正視中美產業鏈依存性——中國製造業依賴美國晶片,而美國消費市場仰仗中國商品。這種經濟共生關係,遠比意識形態對立更為真實。

「全球南方」國家跳脫G6/G2框架的嘗試值得關注。金磚銀行與區域貨幣協議挑戰美元霸權,東盟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建立非西方貿易規則。此實踐呼應潘霍華「非宗教性信仰」理念——在世俗責任中實現超越性。例如印度拒絕加入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轉而加強與非洲的疫苗合作,展現「南方團結」的可能性。

小濱裕久強調「愚者學經驗,智者學歷史」,但潘霍華直言「教育無法根治愚蠢」。真正變革需結合技術與制度的雙軌革命:區塊鏈技術可實現媒體去中心化,保障資訊透明度;聯合國安理會否決權改革能限制大國濫權。例如歐盟推動《數位服務法》要求社交平台公開演算法邏輯,即是技術賦權的典型案例。

當川普的「金漆雕像」在競選集會中熠熠生輝,當「戰狼外交」與「美國例外論」相互餵養仇恨,潘霍華的警告更顯迫切:「基督教的倫理不是原則的集合,而是在具體行動中為他人負責。」國際秩序的重構不在於G6或G2的權力更迭,而在於每個個體能否掙脫「自願裝睡」的枷鎖。歷史終將證明:以謊言鑄造的皇冠,必在真相的烈日下融化;而真正的智慧,始於對他人苦難的凝視與承擔。

(作者蔡鎤銘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歡迎媒體共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