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蔡炫》銳鳶二型無人機的「軍備迷霧」

台灣研製的銳鳶二型無人機,先前宣告暫停生產,傳出今年將會捲土重來。

文/蔡炫

隨著全球軍備競賽將無人機視為標準配備,台灣研製的銳鳶二型無人機,傳出今年將會捲土重來,由於先前宣告暫停生產,如今再度掀起一股無人機宇宙風潮。當世界軍事強國紛紛積極部署高性能無人機,2022年銳鳶二型首飛無疑振奮人心,同年甚至揭牌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聚集中科院、國科會南管局與全國將近50家無人機相關產學研單位,但銳鳶二型的戰略定位仍然陷入「軍備迷霧」。

銳鳶二型無人機雖定位為台灣國防科技的升級代表,但其性能與應用仍然存在技術瓶頸,即便相較銳鳶一型在尺寸與結構擁有優化偵察能力,但要發揮「即偵即打」仍有顯著落差,尤其在操作效能、火力整合與全天候監察的多重挑戰,能否成為改變戰場規則的無人機,目前看來仍是霧裡看花。從軍事性能未達作戰韌性、「即偵即打」面臨技術門檻以及軍備發展陷入朝令夕改,銳鳶二型現階段仍無法戰略定位。

軍事性能未達作戰韌性

銳鳶二型無人機作為銳鳶一型的升級版,仍需依賴三人操作,包含飛行控制、數據監測以及後勤支援,相較美國國防承包商雷神公司(Raytheon)推出「攻擊式無人機群戰術」,在一人多控無人機的技術上高下立判。此外,由於機體結構更為複雜,操作人員的專業培訓也須提升,無論是操控技術還是後續保養,均需投入更多的時間與資源,在戰力適應和部署速度上,軍事性能仍未達到作戰韌性。

儘管銳鳶二型擁有升級的掛載點與偵察力,但其火力仍需依賴地面部隊或其他武裝平臺配合,其續航力與耐候性未達全天候24小時持續運作,限制了在高強度戰場環境下的實戰應用。伊朗早已推出一款名為「遷徙者-10」(Mohajer-10)的無人機,具備24小時全天候滯空能力,相較銳鳶二型在技術發展上的天花板,儼然暴露了中科院的研發困境。

「即偵即打」還是「偵打一體」

銳鳶二型在設計上預留了飛彈發射架與多個掛載點,為未來發展「偵打一體」提供了技術基礎,但是該型無人機目前依然是以偵察任務為主,並未具備即時攻擊能力,無法做到「即偵即打」。「即偵即打」比起「偵打一體」更高一階,無人機判斷為目標則馬上實施攻擊,就以目前中型銳鳶來說,國軍的武器系統,例如空對地精準導引火箭彈掛載到無人機上,以及紅外線、光電球、合成孔徑雷達等技術整合,恐怕仍與「即偵即打」境界有所距離。

就以目前的公開資料,銳鳶二型在國內外媒體的曝光更多集中於研發成果,想要達到「即偵即打」的攻擊戰略,仍須仰賴續航能力、抗擾能力以及感測能力,目前發揮這類軍事應用也面臨了技術與資源的雙重挑戰。銳鳶二型若未進行戰略定位與實踐檢驗,恐讓「即偵即打」淪為軍事口號,而僅止於展示之用的宣傳效益,勢必削弱作為戰略性武器的震懾力。

軍備發展陷入朝令夕改

銳鳶二型的誕生源自中科院與民間廠商合作,被定位為「軍用軍規」的升級偵察無人機,但在2025年國軍各軍種的採購預算卻未包含在內,中科院院長李世強在立法院質詢證實,預算不足迫使中科院通知下游廠商暫停生產,使得銳鳶二型陷入研發與量產停滯窘境,在「國防自主」的政策走向形成矛盾,迫使無人機的軍備發展陷入朝令夕改。

中科院在2024年最後一天,於官方社群平台發布的跨年影片中,放上銳鳶二型起飛升空畫面,此一舉動再度引發外界聯想。意味該型無人機似乎又將重啟量產計畫,國防部長顧立雄也證實了「銳鳶二型」再度進入建案階段,未來可能出現在國軍的武器庫中。然而,這種反覆無常的政策與宣傳,已讓外界對於軍備發展的穩定性與規劃性產生疑惑。

銳鳶二型作為台灣自製無人機的重要代表,其研發歷程與戰略定位至今仍然備受爭議。首先,其本體性能與國際先進水準存在差距,難以滿足一人操作與24小時偵察的需求。另一方面,銳鳶二型在設計上為「偵打一體」預留飛彈發射架與多個掛載點,但在目前技術上與更高階的「即偵即打」判若雲泥。最後,國防預算的缺乏與政策的不確定性,已讓軍用無人機發展陷入不同版本的「多重宇宙」。國防自主若是無法厚植軍工實力,恐將陷入無限研發的軍備迷霧。

(作者蔡炫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