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張明睿》美國《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對台影響
文/張明睿
美國時間12月11日眾議院通過《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法案的內容仍是持續著2018年以來大國競爭的戰略思維,強化武裝力量整備、推進威懾計畫、以為贏得大國戰爭勝利願景前行。
從台灣的視角,理解美國《國防授權法案》,所要關切的並不是8840億美元的國防預算,而是在授權法案中,涉及台灣事務的內容,以及內容中所透露出美台關係的邏輯。依據西方語境,「美台關係基礎邏輯」是要為台灣創造一種「和平」的願景,也就是台海和平穩定。這種和平穩定,是要透過傳統安全手段,也就是完善軍事力量來完成。
現實的狀態中,兩岸軍事能力在2007年便失去平衡,為「讓台灣擁有自我防衛能力」,再次實現兩岸軍力平衡,且必要時,還要具備能擊敗中共對台軍事行動的能力。在此宏大的目標下,美提出了《增強復原力法案》,讓台灣能在復原軍力,實現戰略防禦目的,而《國防授權法案》,便是有序的推展這項工程的籌畫書。
整理2018年來的《國防授權法案》,可以清晰的見到一條鮮明軌跡,美台關係由謹守非官方關係步入官方互訪;由純防禦性軍售到威懾性軍售;由軍事援助代訓到集體訓練;由獨立戰略目的設計,到與美方的戰略設想同步。如布萊恩特哈里斯(Bryant Harris)對2024年《國防授權法案》的評說,重點是要促進AUKUS與台灣的教育訓練。
或許台灣多年的議會外交,尤其在對美方面,透過智庫交流與「迴廊政治」,取得更細緻的效能,譬如在2025《國防授權法案》中出現,禁止美國政府資金運用在「一國兩制」的事務上,內部文書則以「台灣」,而非「中華台北」稱之等,台灣所需要的解釋內文。《國防授權法案》應是觀察美國對台行為的方便窗口。
《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透露什麼訊息?
美國發布的《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行政摘要,針對台灣部分,只單純的指出,「為台灣建立地區緊急儲備計畫;以及確保台灣與美國國防工業戰略保持一致。」除此之外,並沒有太多的訊息。雖然如此,想進一步理解的人,仍可以從參眾兩院議會,對《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聯合解釋聲明的文件中,獲取具有戰略意義的消息,在此僅列舉一些重要的事項,包括:
在印太安全合作倡議框架下,實踐台灣安全合作倡議;與台灣建立共同的作戰場域圖;支持台灣建立區域緊急儲備實施方案;建立軍事創傷護理計畫;加強台灣與美國國防工業戰略,一致性的國防工業基礎合作活動。
以上五項重要的議題,有的已經授權總統,有的還在爭辯之中,爭辯的重點並不是可不可行,而是依據美國利益,思考施作邊界或所謂的分寸拿捏。譬如「美國支援台灣部署能力,提供台灣軍隊與印太司令部擁有共同的作戰圖。」其中援建台灣軍事能力的部署,是需要何種能力,台灣軍隊與印太司令部間,用何種方式構建共同的作戰圖,有可能如同韓、日模式嗎?美台與美韓日之間相較,卻又缺少了聯盟條款,模式可行嗎?
台灣自衛目的可能面臨改變
從《國防授權法案》的歷程,可以見到美台在軍事安全合作上的高速演化,之所以如此,乃是受到美國將中國視為唯一競爭對手的激勵,設法突破中國「一中原則」羈絆,走向美國自主的「一中政策」,並藉《台灣關係法》作為基石,構築「美台─中國」的雙邊關係,並將台灣置放印太戰略「威懾計畫」下的一部,促進台灣自我防衛能力的提升,以建立「防禦威懾」的使命。
小國無法擺脫大國權力的影響,台灣也無法例外。美中的競爭戰略,在西太平洋地區是一種權力平衡的競逐,美國透過威懾計畫,不斷透過戰略調整,以及聯盟力量的塑造,以改變權力平衡的對比,強制達到以我為主的平衡實現。其方法乃是透過矛盾衝突事件的控制,以喚醒敵意的知覺,乘勢增強區域戰略能力的建設,這種威懾性質是不斷的升級衝突壓力,支撐增強力量的合理性,是屬於「攻勢威懾戰略」的性質。
目前台灣的戰略模式,已經融入美國區域的戰略構想中,因此,台灣必須要去設想一個矛盾性問題,也就是「印太戰略的攻勢性威懾與自衛的防禦性威懾」兩者間的矛盾,台灣必須掌握好「防禦性威懾與攻勢性威懾」的矛盾尺度,避免因攻勢威懾,釀成「攻勢戰爭」的質變。
在《國防授權法案》的解釋文,編號1323部分的台灣安全合作倡議陳述,便指出了這樣的內容,「美國可向台灣中央政府的安全部隊、安全機構、軍隊、民事組織,提供實體的職能、職責提供適當協助。」文字表達得很清晰,為讓台灣保持足夠的自衛能力,是透過直接介入的方式行之,但這是美國對台襄助的美意,還是要主導對台戰略的指導作為?就不得而知。
當台灣在傳統軍事安全指導上,因為他者介入,導致軍事行動將被迫游離於攻勢與防禦威懾的狀態下,若美國在印太地區不斷的展現攻勢威懾行動,那台灣在「防禦威懾自衛行動」上的界線,是否也將會陷入模糊不清的窘境,這是值得台灣深思的問題。
(作者張明睿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秘書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