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鎤銘》美國大選後三大不變趨勢
文/蔡鎤銘
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已經進行投票,選舉結果將引發全球關注,不僅因其結果將深刻影響美國內政,還因其將塑造未來幾年的全球發展趨勢。隨著選情逐漸升溫,政治分歧、科技風險、能源和經濟競爭等問題愈發顯著。本文將深入探討美國選後三大趨勢,並分析其對美國及國際社會的深遠影響,特別是在兩岸關係上的潛在變化。
趨勢一:國內政治分裂加劇
無論是川普(Donald Trump)還是賀錦麗(Kamala Harris)當選,政治分裂已深植於美國社會。此次選舉因兩位候選人代表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場而備受關注,同時美國民眾對選舉結果的接受度和對政府機構的信任度逐年下降。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指出,此次選舉無論結果如何,都可能引發一系列社會抗議和對選舉公正性的質疑,尤其在川普當選的情況下,社會對立可能進一步加劇。
若川普勝出,反對者可能會發起抗議,甚至引發全國性示威活動;而川普的支持者若認為選舉結果不公,也將進行抗議,甚至可能在地方層級挑戰聯邦政府的權威。這種情況下的兩黨極端對立將使美國的民主機制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美國國內政治分裂不僅限於黨派,還擴展至城市與鄉村、州與聯邦之間的矛盾,雙方在經濟政策、移民、氣候變化等議題上的立場南轅北轍。這種對立加深將削弱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形象與影響力,並進一步導致其他國家可能開始尋求替代方案,逐步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這種內部分裂可能影響美國對台政策。若川普上台,可能會加強「軍售台灣」及支持,而賀錦麗則可能在維持現狀與避免激化中美關係間尋求平衡。兩岸關係的穩定性將受到這一政策變化的影響,台灣需密切關注美國政治動態對其安全和外交政策的影響,以尋求最有利的應對之道。
趨勢二:科技風險不斷攀升
隨著人工智慧(AI)和數位技術的快速發展,科技風險已成全球關注焦點。歐亞集團指出,2024年將是「科技無序發展」的關鍵一年,許多國家在技術監管立法上的步伐顯著落後於科技進步,導致企業在尚未完善監管機制下迅速擴展AI應用,而缺乏規範的AI技術可能成為「不定時炸彈」,威脅全球安全。
在金融領域,AI的普及提升了投資決策效率,但也帶來了系統性風險,例如自動化交易系統在市場劇烈波動時可能放大風險,對全球經濟構成深遠影響。大陸和美國在數據及科技安全方面的對抗加劇,駭客攻擊和數據洩露風險增加,各國正考慮是否加大對科技企業的監管,以防止技術風險損害社會及經濟秩序。
在此背景下,AI及其他新興技術不僅改變了產業結構,也深刻影響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中美在AI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雙方在技術標準、知識產權及供應鏈控制上持續較量,進一步增加了國際間的不確定性。
台灣因半導體產業的全球重要地位成為科技競爭的焦點。中美競爭勢必對台灣科技產業帶來直接影響,台灣需在兩大科技強國間取得平衡,確保技術優勢與供應鏈安全。同時,台灣的科技領先地位也可能使其成為兩岸競合的關鍵議題,台灣在正視兩岸關係挑戰的同時,需要確立自身在全球科技鏈中的最佳角色。
趨勢三:能源與經濟競爭加劇
能源資源競爭成為國際新焦點,尤其在全球推動清潔能源轉型的背景下,各國對鋰、鈷等稀有金屬需求劇增。中美間貿易摩擦及資源競賽愈演愈烈,歐亞集團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多國將逐步實施工業政策和貿易保護措施,以確保關鍵礦產供應鏈安全。
對清潔能源的需求不僅限於中美,歐盟、日本等國也積極推動新能源政策。鋰、鈷等稀有金屬多集中於少數國家,供應鏈安全成為全球議題。各國加大資源控制將導致競爭白熱化,增加全球市場的不穩定性。
在經濟層面,中美競爭延伸至科技、製造和數位經濟。美國努力重建產業鏈,減少對大陸的依賴,試圖形成以美國為核心的產業聯盟。相對地,大陸則利用其全球供應鏈優勢,加強對外投資及經濟合作,以鞏固其全球經濟地位。這種「雙邊經濟體系」使全球經濟分化加劇,未來經濟增長將受到地緣政治風險影響。
台灣的能源安全及經濟發展也受中美競爭影響。台灣在能源供應上高度依賴進口,尤其是天然氣和石油。中美之間的摩擦及資源競爭可能影響台灣的能源供應和經濟穩定。台灣需多元化能源來源,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更不應排除與大陸合作的機會,以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同時,台灣在確保能源安全的同時,必須維持與大陸的經濟合作穩定性,以應對兩岸關係中的複雜挑戰。
結語
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後,無論誰當選,政治分裂、科技風險及能源經濟競爭將成為持續影響全球的三大關鍵趨勢。美國內部的政治極化或將削弱其國際形象,使盟友及對手對其承諾產生疑慮。在快速發展的科技領域,世界各國需加強合作,以應對AI及數據安全挑戰,而能源資源競爭則可能引發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
台灣在中美競爭中的戰略角色日益重要。美國國內政治、全球科技發展及能源競爭均將對台灣產生深遠影響,台灣需要靈活應對國際局勢變化,保障自身安全及經濟利益。兩岸關係在這些趨勢中亦將扮演關鍵角色,台灣必須在穩定兩岸關係和確保利益間取得平衡,才能應對全球政治經濟環境的挑戰。
(作者蔡鎤銘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