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羅慶生》以色列遠火打擊伊朗 給台海的啟示
文/羅慶生
以色列終於出手報復伊朗,伊朗是否再報復是地緣政治問題,暫且撇開。從軍事角度觀察,雙方戰法類似,都是採取遠距攻擊,相當特殊。拉高到戰史的宏觀面向,這是種新的作戰模式,或將改變戰爭規則。對台海也有重要啟發:以色列與伊朗相隔1800公里還能發射飛彈攻擊對方,解放軍如果隔著400公里海峽也發動飛彈攻擊,國軍要如何應對?
以色列、伊朗的表現都不錯
以色列攻擊方式和伊朗不同,伊朗是用180餘枚彈道飛彈,直接從本土打擊以色列,以色列則是動用100餘架戰機,攜帶飛彈攻擊伊朗。雖然相關訊息未公開,但從以色列先空襲敘利亞來看,推論以色列是由F-35隱形戰機開路,壓制敘利亞防空系統後,再引導F-15與F-16機群經敘利亞領空接近伊朗。不確定是否進入伊拉克領空,但可確定是在伊朗防空系統外,即發射長程空對地飛彈攻擊目標。這可從媒體拍攝畫面是大量飛彈飛越,以及天空中此起彼落飛彈被攔截的亮點得到印證。
這種戰法的優點是能確保100架戰機都可安然返航,只要攜帶的飛彈打得夠遠。符合這條件的是美制AGM-158B JASSM-ER聯合空對地遠攻飛彈,射程1000公里,為半隱形的巡弋飛彈。
飛彈能打那麼遠,要消耗不少燃料,這款飛彈重量高達1噸。戰機載荷有限,遠程奔襲耗油還要裝載重達1噸的飛彈,1架戰機只能外掛1枚。100架戰機,就是100枚遠攻巡弋飛彈。
這種攻擊概念和傳統的戰機轟炸不同。戰機不接近對方領空,不面對防空飛彈,也沒有爭奪制空權的纏鬥,戰機本身沒有戰損風險。以色列其實是以100枚巡弋飛彈,透過空基載台,從1000公里外攻擊伊朗。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發言感謝美國協助,應是感謝美國提供飛彈與相關技術。這款飛彈很先進,價錢不便宜,1枚約136萬美元。如果美國不開帳單,這就是筆價值高達美金1.36億的軍援。拜登政府出手很大方。
雖然尼坦雅胡表示攻擊「達成所有目標」,《華爾街日報》報導,有3組S-300防空系統與飛彈庫及發射基地被毀,但相較100枚飛彈的攻擊總量,這戰果顯示大多數飛彈遭到攔截,攔截率可能比之前以色列攔截伊朗彈道飛彈還要高。這並不表示伊朗防空能力比以色列更強,而是就遠程打擊火力而言,巡弋飛彈比彈道飛彈更容易攔截。
巡弋飛彈和彈道飛彈的差別,是前者在大氣層內飛行,後者在大氣層外。在大氣層內飛行要面對空氣阻力的問題,飛得快就飛不遠,飛得慢就容易被攔截。因此長程巡弋飛彈的設計,是初期飛得慢,以節省燃料,接近目標時加速,以避免攔截。但越海階段飛得慢還可以,一旦進入對方領空,就面臨一堆雷達和防空飛彈。遠程巡弋飛彈適合打擊沿海目標或反艦,深入對方領空實施縱深打擊,就容易被層層攔截。
彈道飛彈飛到大氣層外,空氣稀薄,阻力小,可以飛很遠,利用地心引力像隕石般降落,速度可以非常快,攔截困難。要遠距縱深打擊,彈道飛彈較巡弋飛彈更有利,但也有必須解決的問題。
首先是如果只有慣性導引,誤差將很大。差幾十公尺算不錯,一、兩百公尺是正常,具體要看陀螺儀的精密程度而定。相對來說,有終端導引的巡弋飛彈精確度就很高,誤差通常只有幾公尺。
其次是重返後進入大氣層與空氣摩擦會產生高熱。如果速度太快,溫度太高,彈頭會被熔解,將像多數隕石一樣成為流星。一般彈道飛彈終端速度不超過5馬赫。這速度仍能被愛國者3型之類的陸基防空飛彈攔截。如果超過,就被定義為極音速,或稱高超音速飛彈,無法攔截。但速度那麼快,彈頭的隔熱功能必須非常好才行。去年6月,伊朗公開一款「法塔」(Fattah)飛彈,宣稱是極音速。如果真是,就表示伊朗已解決了隔熱問題。
伊朗彈道飛彈進步很快,那以色列呢?以色列沒有先進彈道飛彈技術。為什麼?因為美國也沒有,無法提供。彈道飛彈技術目前是中國大陸最強,其次俄羅斯、再次美國。軍事強國的美國為何會落後成為第三?原因很簡單,受《中程飛彈條約》影響。
1987年,美國與蘇聯簽署《中程飛彈條約》,禁止使用射程500到5500公里的彈道飛彈、巡弋飛彈和飛彈發射器,已部署的要逐次銷毀。美國受這條約影響再加上戰略誤判,彈道飛彈研發停滯30年。現役的潘興2型已不如中國的東風系列先進。
東風系列飛彈可以變軌、終端速度超過5馬赫,無法攔截。甚至還可以攻擊移動中的船艦。這表示中國大陸的彈道飛彈技術,除了慣性導引外,還有未公開的終端導引模式,準確度不輸巡弋飛彈。
2018年美國發現不對,宣布退出該條約急起直追,目前成效還看不出來。美軍現在的優先項目不是改進中程彈道飛彈,而是部署射程更遠的「哨兵」洲際彈道飛彈,以替換服役超過半世紀的義勇兵3型。這款戰略核武支柱已經老舊,故障率高,去年11月美軍試射一枚失敗,顯示迫切的替換需求。
遠程火力打擊模式
無論使用彈道飛彈或巡弋飛彈,以色列與伊朗相互報復的「遠程火力打擊」已形成一種新的作戰模式。
現代戰爭使用遠火打擊並不稀奇,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美國海軍即發射291枚戰斧巡弋飛彈打擊伊拉克地面目標。但那是配合戰機轟炸,為地面攻擊前奏,類似砲兵的「攻擊前準備射擊」。台海防衛的「飽和攻擊 – 戰力保存」想定,即參考這段戰史。
但以色列與伊朗的相互報復,卻不是地面攻擊前奏,而是直接用來打擊對方高價值軍事目標。伊朗攻擊以色列空軍基地、以色列攻擊伊朗飛彈工廠。在烏克蘭戰場上,俄羅斯還曾攻擊烏克蘭軍校,烏克蘭也用無人機攻擊俄羅斯境內彈藥庫或油庫。這都凸顯了遠火打擊的戰術價值。
什麼價值?戰術原理:火力所及,就不必使用兵力。例如封鎖要道,只要制高點能火力瞰制,就無須派兵佔領隘口。1904年,日本為殲滅俄羅斯太平洋艦隊而發動旅順會戰,目標就是攻佔旅順軍港附近高地,而不是港口本身。這就是著名的「203高地爭奪戰」。日軍攻陷203高地後火力瞰制整個港口,俄軍只能投降。港內所有俄艦,不是被擊沉就是喪失功能。
當時砲兵火力射程只有十餘公里,必須佔領目標附近高地。現在遠程打擊火力超過2000公里,可以直接從本土或空、海基載台發揚火力,像外科手術般摧毀所望目標,無須冒險接近對手。如此不必打慘烈的登陸戰、陣地戰,以及損耗巨大的制海權、制空權爭奪戰,就有機會達到特定政治目的,甚至解除對方武裝。
戰爭規則正在改變。解放軍已經擁有這種遠火打擊技術。台海防衛必須考慮解放軍直接用飛彈攻擊國防部、雷達站、指揮中心、機場、港口、陸軍基地等高價值軍事目標的可能性,並研擬對策。否則一旦中共採用這種方式動武,目前強調的「防衛韌性」與大筆投資的「不對稱作戰」武器,都將失去效用。
(作者羅慶生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