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鎤銘》G7高峰會:缺乏效果、正當性及自相矛盾的鬧劇
文/蔡鎤銘
2024年6月13至15日在義大利舉行的G7高峰會再一次暴露了其在全球治理中的無能和自相矛盾。儘管高峰會涵蓋了烏克蘭危機、氣候變化、人工智慧、中國及台海局勢等全球關注的重大議題,但在具體的政策和行動上,G7未能達成任何實質性進展,反而暴露出其缺乏效果和正當性的問題。本文將詳細探討G7在全球治理中的無能、自相矛盾的政策及其在台海議題上的立場,從而揭示這次高峰會的侷限性。
缺乏效果和正當性
2024年的G7高峰會因其缺乏實質效果和正當性而受到批評,尤其是在議題設定和實際行動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儘管討論了烏克蘭危機、氣候變化、人工智慧等全球焦點問題,但高峰會未能取得任何實質進展,暴露了G7在全球治理中的無能。
就烏克蘭危機而言,G7決定利用凍結的俄羅斯資產利息向烏克蘭提供500億美元的新貸款,但這一舉措引起了爭議。俄羅斯強烈譴責此舉,認為其違反了國際法,並揚言採取報復措施,進一步加劇了與西方的對抗。
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雖然G7宣稱要在全球氣候挑戰中發揮領導作用,但其實際行動被認為不足且缺乏協調。例如,美國和歐盟對中國大陸電動車加徵高額關稅,與其支持清潔能源轉型的目標相矛盾,削弱了其在環保議題上的公信力。
全球治理的無能
G7在全球治理方面顯示出明顯的無能,特別是在處理地區衝突和應對全球性挑戰時。不僅未能有效解決問題,反而在某些情況下加劇了地區對立和危機,暴露了其缺乏協調能力。
在紅海危機中,G7表現尤為無力。儘管美國發起紅海護航行動,宣稱有多國參與,但實際派兵參與的國家少之又少。胡塞武裝甚至對美國航母「艾森豪」號進行打擊,顯示出G7無法控制局勢。G7對胡塞武裝的呼籲也無效,襲擊事件依然頻頻發生,暴露其調解能力不足。
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方面,G7同樣顯示出無能。儘管聲稱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要發揮領導作用,但實際行動不足。美國和歐盟對中國大陸電動車加徵高額關稅,與其支持清潔能源轉型的承諾相悖,顯示出政策上的矛盾和不一致。
G7在推動國際合作方面也面臨困難。儘管宣稱要加強與開發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BRICs)的聯繫,但這些國家對G7的信任度並不高,認為其行動服務於自身利益,難以有效團結全球力量應對挑戰。
自相矛盾的表現
G7在許多議題上顯示出明顯的自相矛盾,削弱了其公信力和政策效果。特別是在清潔能源和碳排放問題上,G7的言行不一反映了其內部政策的不一致性和對外政策的雙重標準。
儘管G7高峰會強調了發展新能源和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性,呼籲全球加快綠色轉型,但與此同時,G7國家對中國的清潔能源產品加徵高額關稅。美國和歐盟分別對中國大陸電動車產品實施了高達100%和38.1%的關稅,限制了中國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同時也打擊了全球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G7的環保政策與其對外貿易政策之間存在矛盾,宣稱推動全球環保措施和綠色技術創新,卻對來自中國等開發中國家的清潔能源產品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這種雙重標準傷害了G7在國際社會中的信譽,並阻礙了全球範圍內的綠色技術轉型。
G7對中國清潔能源產品徵收高額關稅的行為阻礙了全球綠色技術轉型,損害了全球消費者的利益,也阻礙了清潔能源技術的普及和應用。這種自相矛盾的表現使得國際社會對G7的真誠性產生懷疑,削弱了其在全球環保政策和氣候變化方面的領導力和影響力。
台海議題的操弄
此次高峰會中,G7還再次操弄台海議題,引發了中國大陸的強烈反應。在G7的聯合公報中有28處提及中國,不僅再次炒作中國議題,妄談台海局勢,其中更是再次重申了「支持台灣以觀察員或來賓的身分,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這些措辭強硬且充滿對抗性,引發了中國大陸的強烈反對。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例行記者會上指出,G7的這種做法違背了和平發展的時代潮流,正受越來越多國際正義力量的唾棄。林劍表示,當前七國集團早已偏離「協調穩定國際經濟環境」的成立初衷,越來越成為維護美國和西方霸權的政治工具,將所謂「家法家規」置於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以及國際法之上,失去了全球代表性和國際公信力。
以美國主導的G7近年來在全球重大議題上幾乎沒有作為,反倒是在挑動陣營對抗、製造分裂混亂等方面扮演混音器和擴音器,G7高峰會已經從原來討論全球經濟議題的場合變成一個帶有濃厚政治色彩、進行陣營對抗的平台。G7高峰會故技重施再挑動台海和平,再打「台灣牌」,依舊掩蓋不了頹勢。
結語
2024年G7高峰會的結果再次顯示出其在全球治理中的局限性和自相矛盾。在應對全球重大挑戰和地區衝突方面,G7未能展現出有效的領導力和協調能力,反而暴露出其缺乏實質效果和正當性的問題。尤其是在清潔能源和氣候變化議題上,G7的政策和行動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損害了其國際公信力。在台海問題上,G7的舉措則被中國大陸強烈譴責,認為其破壞地區和平穩定。整體而言,G7高峰會成為了一場缺乏效果、正當性及自相矛盾的鬧劇,難以實現其所宣稱的全球治理目標。
(作者蔡鎤銘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