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羅慶生》2027遠距精準打擊……台灣準備好了嗎?美國呢?
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John Aquilino)不久前在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作證時表示,解放軍正在做2027年前入侵台灣的準備,他們有能力按照習近平希望的時間表以武力統一台灣。部分人士以為這是警告中共將於2027年動武;其實不然。戰略行動是從兩個面向判斷:能力與意願。阿奎利諾的說法只是認為屆時解放軍有這能力,至於會不會,還要看中共決策者是否放棄了和平統一。
但是,如果我們相信美軍高層的戰略判斷,2027年對台灣來說就將是「備戰」時間表。因為,萬一中共準備好就打,國軍必須應戰。雖然70多年來國軍建軍備戰並未鬆懈,但當前的俄烏戰爭與以哈衝突預示未來的戰爭樣貌將不同以往,國軍如果是準備「打上一場戰爭」,就結果堪慮。
舉例來說,軍事專家都同意,無人機未來將在戰場上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解放軍也研發大量無人機配置部隊,然而,媒體報導國軍在義務役恢復為一年後的主要規畫,卻是增加每人的打靶總發數,以及移動位置、故障排除等射擊技巧。這是以「二戰思維」應對未來戰爭,未來戰場士兵面對的將不是敵軍戰士而是無人機,即便射擊再精準,要擊落快速移動的無人機也只能憑運氣。
民國時期的蔣百里將軍雖然距今已久,但他提出的戰爭原理依然未變:「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背者亡」。當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經進入5G甚至6G通訊時代,軍隊如果仍使用紙本地圖、無線電通訊與步槍射擊,相對透過衛星通訊使用電子地圖操作無人機,由無人機射擊或自爆殺傷敵人的對手,將無戰力可言。國軍需要強化的戰鬥技巧並不是步槍射擊,而是操作、保養、修護與反制無人機的能力。未來戰士角色並不是殺手而是戰鬥工程師,無人機「飛手」將比步槍「射手」更有戰術價值。
軍事創新已改變戰場規則
事實上,不僅地面作戰因為廣泛使用無人機而改變了戰爭樣貌,包括海、空軍作戰也因為軍事科技不斷創新而出現新的模式。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戰爭典範正在轉移,以往大家耳熟能詳的戰術與戰法,將被新的戰場規則所取代。
例如,3月26日,俄羅斯發射2枚鋯石(Zircon)高超音速飛彈打擊烏克蘭安全局與情報總局,以報復莫斯科音樂會的恐怖攻擊。對軍事觀察者來說,重點不是該不該打,而是俄羅斯能從一、兩千公里外攻擊特定目標。烏克蘭表示成功攔截一枚,另一枚雖攔截但破片摧毀建物。合理解讀攔截率為50%。
4月2日,烏克蘭自殺無人機攻擊距邊界1100公里的俄羅斯煉油廠。雖然俄羅斯宣稱防空系統成功攔阻,沒有財產或人員損傷,但重點是烏克蘭的無人機能打這麼遠。
同一天在中東戰場,以色列F-35戰機發射6枚飛彈,將伊朗駐敘利亞大使館旁邊的5層領事館建築夷為平地,造成包括伊朗革命衛隊2名將領在內的13人死亡。重點同樣不是違不違反國際法,而是以色列能發動遠距攻擊,精準摧毀特定目標。
以色列的攻擊堪稱神乎其技;目標大樓倒塌,旁邊大樓卻近乎無損。能發動這種外科手術式的精準打擊,歸功於衛星導引技術的成熟。簡單來說,就是攻擊前先將目標經緯度輸入飛彈控制器,飛彈發射後隨時接收GPS訊號,檢查、修正自身位置,往目標飛去。
美國GPS的軍用系統準確度很高,遠超過隱藏干擾信號的民用版本。以色列得到美國的全力支持,能打那麼準並不令人意外。合理推論,烏克蘭的自殺無人機也得到美軍類似的技術支持。2020年,中國大陸的北斗導航衛星全面上線後,解放軍也將擁有類似技術,能不能達到美國GPS導引的精確效果還必須經過戰場驗證。不過在料敵從寬原則下,國軍必須假設雖不能亦不遠。
衛星導引技術改變戰場規則,不僅因為準確度高,更重要的是相較於其它導引技術價格遠為低廉。「價格低廉」在戰時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武器平時是資產,戰時卻是消耗品,精密昂貴的高科技武器平時嚇阻很棒,戰時故障毀損或彈藥耗光卻很難獲得補充,反不如價廉武器好用。俄烏戰爭中烏克蘭雖得到西方提供的大量先進武器,戰爭打兩年後,最需要的反而是普通的傳統砲彈。
俄羅斯的鋯石飛彈居然被攔截,相當耐人尋味。飛彈在高超音速飛行時會解離氣體分子產生等離子雲,能吸收電磁波而有隱形效果,雷達捕捉不到也就無法攔截。但既然被攔截,就表示鋯石並沒有解決終端導引問題,接近目標後必須降速讓等離子雲消散,才能啟動雷達尋標。但此時彈體也將出現在防空飛彈的雷達幕上,因而才會被攔截。當然這也要靠些運氣,鋯石在雷達幕上現形時已經接近目標,反應時間很短,50%攔截率是個初步估值,精確評估需要更多實戰紀錄。
在高超音速飛彈領域,中國技術超過美國。除之前美國受限於《中程彈道飛彈條約》外,另一個原因是中國有非常先進的風洞,例如去年通過驗收的JF-22風洞號稱能模擬30馬赫的飛行條件,這方面美國不如。目前美國還沒有遠程高超音速飛彈,最有希望的暗鷹(Darkhawk)去年3次試射都因故取消。而中國已經有東風17、鷹擊21等對地或攻艦飛彈,並且戰術部署。無論這些飛彈的終端導引如何,國軍與美軍都不能掉以輕心。
「分散式」部署是解方
這些軍事科技創新預示著未來戰爭的新面貌:攻擊距離大幅延伸已經沒有前、後方的分別,精確的外科手術式殺傷取代以往的大規模破壞。未來的台海戰爭,可能也將以這新面貌出現。
這意味著未來中共如果動武,在耗盡台灣的防空能量後,遠程高超音速飛彈將可輕易摧毀總統府、國防部、關鍵軍事設施或任何特定建築,而只會造成周邊建物的輕微損害。原本預判的大規模三棲登陸不一定會發生。國軍雖然也有可實施源頭打擊的長程飛彈,但數量太少,難以形成可信嚇阻力。唯一可以阻止的,反而是解放軍自制:目標的戰略或戰術價值太小,不值得用那麼昂貴的遠程火力攻擊。
首先理解解放軍遠程高超音速飛彈的威脅,並提出解決之道的,是美國太平洋海軍。美軍航空母艦是全球價值最高的單一軍事資產,一艘航母加上艦載機聯隊價值超過160億美元。台灣今年國防預算,即便在大幅增加的情況下也不到190億美元。如果美中大戰真的發生,航母將成為解放軍遠程火力的優先打擊目標。航母戰鬥群的防空屏衛即便能攔下部分飛彈,十幾枚一起來恐怕也在劫難逃。高超音速飛彈造價雖然昂貴,也不會超過F-35。攻擊航母的費效比很高,非常誘人。
這意味著戰爭開打,航母進入西太平洋的風險太高,能不去就不去。但美國海軍戰力就來自航母戰鬥群,航母若不過關島,戰力哪裡來?
太平洋海軍的解決方案是「分散式海上作戰」,讓所有大小艦艇甚至運輸補給艦都具備反艦攻擊能力,彼此再透過數據鏈路聯結,整合資訊與戰力。陸戰隊也接受這分散式殺傷(Distributed Lethality)概念,編組濱海戰鬥隊(LCB),戰時在巴丹群島與琉球附近島嶼打造多座分散式遠征前進基地(EAB),以封鎖巴士海峽與宮古海峽,鞏固第一島鏈。
因此,「分散式」的核心概念是「價值分散」而不是「戰力分散」;戰力分散是不得已。海軍與陸戰隊分散式部署後的戰力遠不如之前的航母打擊群,尤其缺乏中、遠程火力,因此需要空軍部署B-21隱形轟炸機、陸軍部署陸基中程飛彈系統來補強,但將避免在亞太地區存在值得解放軍動用昂貴的遠程火力打擊的高價值目標。例如陸戰隊的濱海戰鬥隊,雖配置反艦與防空飛彈,卻只是個排級單位。
國軍也應檢討各基地、指揮機構是否過於集中,而形成具吸引力的「高價值目標」,以致戰時遭到精準的外科手術式打擊。分散式部署是個值得思考的方向,而2027年的時間表,很緊迫。
(作者羅慶生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