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羅慶生》中國「軍事實力」能挑戰美國嗎?
文/羅慶生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發表首場外交政策演說,稱中國大陸為「美國本世紀面臨的最大地緣政治考驗」。他表示,雖然有許多國家對美國構成嚴重挑戰,但中國不一樣,因為「中國是唯一具備足夠經濟、外交、軍事與科技實力,能嚴重挑戰現行穩定開放國際體系的國家」。
中國在經濟、外交、科技上能夠挑戰美國,一般都能理解。川普執政這幾年美國從貿易戰打到科技戰,甚至一度還想打新冷戰,都沒把中國打趴;中國在經濟、外交、科技上顯示出足夠實力。
但軍事?解放軍能挑戰美軍?這和一般印象不一樣。1991年波斯灣戰爭,美軍將當時號稱全球第三大陸軍的伊拉克部隊打得潰不成軍,美軍無敵的形象就已深植人心。看這30多年來好萊塢拍的電影就可體會,美國人認為,唯一能挑戰美軍或者夠資格讓美軍出手的,只有外星人。曾經是「小米加步槍」的解放軍,現在有那麼厲害?
對台灣來說,這是個很重要的議題。首先,如果中國軍事真的已能與美國分庭抗禮,那前陣子台灣熱議的解放軍攻台失敗論、潛艦將擊沉入侵艦隊…等論述就是講笑話了。連美軍都有危機感,多使用美軍二手或次級武器系統的國軍如何能信心滿滿?
其次,如果解放軍真的能威脅美軍,那麼美國將協防台灣就是個假議題。歷史明確指出:戰爭是霸權競爭的最後裁判。除非有十足勝算,防衛者將謹慎出兵。邏輯很簡單,贏了只是維持霸權,輸了霸主就要換人做。解放軍在台海附近有主場優勢,美國冒著被擊敗的風險調度大軍援台,可能性低。
布林肯身為美國國務卿,首場外交政策演說應參考過各方意見,列舉中國經濟、外交、軍事、科技等4個面向的挑戰必有所本。然而美軍是全世界最強大的軍隊,實力超過解放軍甚多,美國卻關注中國軍事上的嚴重挑戰,到底是在焦慮什麼?
中國軍費其實已接近美國
要打造強大軍力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科技,另一個就是經費。有錢沒用,要科技先進才行;光有科技也沒用,沒錢造不出來。而中國近幾年來兩個條件都具備。科技這部分容易理解,美國以「與中國軍方相關企業」將一連串中國高科技業者列入制裁清單,包括做半導體的中芯國際與做手機的小米,即說明中國科技發展與軍事的相關性。
經費這部分就容易讓人忽略。美軍30年來軍力超級強大,除了科技先進外就是錢砸得多。911事件後那幾年,美國軍費支出甚至超過全球其他國家軍費的總和。中國沒得比。21世紀初,中國國防預算少得不成比例。
但國際或美國的調查研究機構卻發現,中國名目上的軍費支出雖少,實際上的國防表現卻很不一樣。因而認為中國做假帳,實際支出應是名目的3到5倍,甚至6到8倍。
這其實冤枉中國。國家財政制度有預算、決算,兩者必須合拍,國防經費不是小數目,那麼大的金額無法造假帳。西方研究機構於是將焦點轉向中國的軍費結構,認為許多政府支出例如對軍事產業的補貼、太空計畫與高科技武器的研發、軍人退休補助等很多都沒有列入國防項目,應該加進去才合理。2017年五角大廈的《中國軍力報告》即認為,前一年(2016)中國軍費實際上超過1,880億美元(約1.15兆人民幣),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估計更高,為2,150億美元。中國官方數據則為9,544億人民幣。
但這仍然沒有掌握重點,低估了中國軍費支出的真正意義。
西方研究者搞錯的地方,是他們用匯率將中國軍費轉換為美元進行評估,忽略了人民幣實質購買力超過美元的名目匯率;也忽略中國製造軍武的成本,遠低於美國製造的事實。
舉兩個例子說明。雖然軍人待遇結構複雜,本薪之外還有服勤加給、主官加給、作戰津貼或艱苦地區給付等一堆增加項,個別差異頗大,但如果只做概念比較則無需太精確。基本上,解放軍排級軍官月入約8,500元人民幣,美軍尉級軍官約4,200美元;美軍待遇為解放軍的3倍多。這也就是說,同樣一筆金額,美軍只能聘一位軍人,解放軍可以聘3位還有剩。
戰機造價同樣也是複雜概念,研製週期、研究費用、製造數量與是否計算後勤及零備件等差異,算法不同報價就不一樣。但同樣只做概念比較,則美軍F-22戰機造價約2.5億美元,解放軍殲-20造價約6億人民幣。同樣一筆金額,美國只能造一架高端的五代戰機,中國可以造2架半;如果人民幣貶值,可以造3架。
所以要這麼算,中國軍費要放大3倍,其國防產出才能和美國合理比較。從這個角度切入,就會驚覺中國軍費的實際效果已經接近美國。
2021年中國國防預算為13,553.43億元人民幣(約2090億美元),年增6.8%。以3倍估計產出,為6,270億美金。美國2021財年國防預算7,405億美元,雖然仍超過中國,但較2020財年的7,380億美元僅略增0.3%。如果計入1.4%的通貨膨脹率,其實減少。而這個預算,還是較民主黨政府更挺軍方的前川普政府所編制。
因此真正的問題在未來。中國有很好的機會以每年6%以上的增幅增加軍費,美國則機率甚低。新冠疫情美國大撒幣,財政赤字太高,國債也大幅增加,國會預算局預計2021財年結束將達到30兆美元。利率如果調升,光利息支出就會拖垮聯邦政府。窘迫的財政勢必排擠政府支出,未來美國要增加軍費恐怕不容易。
美軍武器系統已多屬老舊
國防預算是流量的概念,如果考慮到國防存量就更讓美軍憂心。中國這幾年不斷打造新款戰機與軍艦,而美國現役機、艦卻多半是1980、90年代的產品。軍事上沒有資產負債表的概念,如果有,再把折舊算進去,美國龐大的軍事資產至少要打個對折。
美軍會陷入這青黃不接的窘境,源於冷戰結束後的戰略誤判。新世代戰艦的朱瓦特級驅逐艦被設計為隱形、可進入對方領海,對地面實施大火力攻擊的彈藥庫,但不適合海戰。原本預定的32艘一路縮減,最後只造3艘。將造35艘的瀕海戰鬥艦(LCS)噸位又太小,無法滿足高強度作戰需求。服役超過35年,已進入退役期的海軍主力提康德羅加(Ticonderoga)級巡洋艦在缺乏新款戰艦遞補下,可能被迫延役。
戰機也有同樣問題。設計替換空軍F-15與F-16、海軍F-18、陸戰隊AV-8B的通用戰機F-35,只適合執行深入敵境穿透打擊(Penetrating Strike)的任務,出廠後又問題百出,現已傳出停產。空軍回頭訂購一批F-15EX來替換服役已超過35年的F-15C。海軍的F-18與陸戰隊AV-8B戰機則計畫延壽,先撐個幾年再說。
美軍當然知道自己的問題,海軍已展開新一代驅逐艦計畫「DDG Next」,空軍也有第6代戰機的「下世代空優」(NGAD)計畫,但這些都還在紙上作業階段,5到10年內打造完成,交付部隊服役的機會不大。
雖然機、艦經過延壽整理,服役超過30年不是問題。但高科技武器戰力除了載台的機械性能外還來自電子系統的資訊處理能力。對晶片,這個拜登稱為「21世紀的馬蹄鐵釘」的關鍵零件來說,30年差距是好幾個世代。延役後的機、艦能否應付未來戰爭,值得擔憂。
因此,雖然現在美軍實力仍超過解放軍甚多,但差距正快速縮小。日前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作證時即指出,美國及盟友在印太地區最大的危險,是針對中國的常規嚇阻力遭到削弱;攻台威脅可能在未來10年,甚至6年內顯現。這表示美軍自己判斷,未來6到10年,將是解放軍與美軍實力最接近的時候;美軍是否能嚇阻中國動武,沒有把握。
中國「軍事實力」能夠挑戰美國,將造成台海安全形勢本質上的改變。台灣應慎重思考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才能超前部署,尋求應對之道。宣傳攻台失敗論或美軍將協防是吹國防泡泡,表面上安定人心,其實不利國安。就好像經濟泡沫愈大破裂時衝擊愈大,台灣國防泡泡吹的愈大,對國防安全的傷害就將愈深。
(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