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裕明》美中供應鏈交鋒 韌性對決開放
文/蔡裕明
中國於11月28日舉行首屆的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鏈博會)。該博覽會旨在中國牽頭促進全球產業供應鏈的合作,同時重視綠色低碳發展與數位轉型。幾乎與此同時,美國在拜登總統主持下首次召開白宮供應鏈韌性委員會(Council on Supply Chain Resilience)會議。該項會議旨在加強美國供應鏈來降低美國家庭成本並控制物價,其中並且表示將透過各級聯邦政府之間的數據共享方式來提高監控供應鏈的能力,並且建立「多邊夥伴關係」來強化美國所主導全球供應鏈的安全。這標誌著兩國在滿足各自經濟需求,並構建全球新型態貿易體系方面交鋒與對決進入新的階段。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鏈博會上表示反對保護主義、經濟脫鉤及供應鏈中斷,這是接續國家主席習近平於10月在一帶一路倡議論壇反對「脫鉤斷鏈」的主張,並承諾建立一個開放且具包容性的供應鏈架構並吸引外資的平台。美國則更為強調國防、醫藥與半導體等需要規避地緣政治風險,並與印太地區13個國家簽訂新協議,防止加峻未來供應鏈問題與風險。
中國強調「鏈接世界,共創未來」
今年正值中國出台「一帶一路」倡議的十週年。的確,中國的帶路倡議已是北京對於亞洲與歐洲的一項全球拓展戰略,其擘劃為藉由基礎建設的產業投資,覆蓋農業、能源、基礎設施、數位經濟、新能源汽車等行業,促進各國產業結構升級,進而整合亞歐兩大市場。因此,鏈博會可以視為下一階段「一帶一路」的「升級」合作平台,作為產業供應鏈並融入全球產業供應鏈的重要平台。
在鏈博會當中,中國並提出《全球供應鏈促進報告》。首先,報告當中直指區域化、多元化、數位化和綠色化的全球供應鏈趨勢,中國在區域化與數位化有其優勢;其次,報告說明全球供應鏈是全球化且高效協同的跨國組織型態,涵蓋從供應商到最終使用者的所有關鍵參與者;再者,全球供應鏈之促進,可以優化資源配置、帶動世界經濟復甦、應對全球性挑戰並改善民眾福祉,而中國可在維護供應鏈韌性與穩定扮演重要角色。
此外,中國可為全球供應鏈合作提供四大機遇,包括市場機遇、產業機遇、政策機遇和創新機遇,與此同時,中國所擁有的市場與多樣化產業,可以與各國進行「產業、產能合作,帶動發展中國家更深度參與全球價值鏈」;最後,中國已是全球供應鏈的受益者與維護者,將更為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從戰略的高度來看,中國結合「一帶一路」和其他多邊或雙邊貿易協議,與國內對於綠色產業與數位轉型,正尋求深化與其他國家的產業與經濟合作,以穩固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同時,積極參加全球治理的項目與內容,結合習近平於11月27日所言的,加強涉外法制建設,並且中國應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
美國強調規避風險建立韌性的重要性
美國針對供應鏈安全與韌性所舉行之供應鏈韌性委員會,旨在推動長期、由政府主導來建構持久的供應鏈韌性,而且由國家安全顧問與國家經濟顧問擔任共同主席,並包括國防、能源、運輸、情報等各部會的部長和高級官員。根據白宮的新聞稿,美國設置供應鏈韌性委員會與相關舉措,主要包括以下數項:
第一,利用國防生產法案(Defense Production Act)增產必需藥品,美國將擴大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在國防生產法案下的權限,投資於美國國內製造必需藥品、醫療應對措施及關鍵原料,此可強化醫療產品及關鍵食品供應鏈之韌性。
第二,加強跨政府供應鏈數據共享能力。美國政府現已發展數個跨政府夥伴關係以改善供應鏈監測和策略,運用專業知識和數據分析來開發創新的供應鏈風險評估工具,例如,美國運輸部的貨運物流優化工程(Freight Logistics Optimization Works)規劃或與農業部合作,提高美國貨櫃農產品運輸的數據透明度計畫。
第三,美國持續投資關鍵供應鏈,其中包括國防部對於防禦關鍵供應鏈的投資,並將於12月份發布首份《國家國防工業戰略》(National Defense Industrial Strategy),作為指導未來3至5年的產業基地政策發展和投資。
第四,規劃長期工業韌性和未來供應鏈投資,啟動4年一次的供應鏈審查,該審查將更新定義為國家和經濟安全關鍵的行業、部門和產品的標準,並對於數位和人工智慧技術之關鍵領域進行投資。這些行動均旨在強化美國的供應鏈,降低家庭成本,並確保美國人能及時獲得所需商品。
從戰略上來看,這是全球供應鏈和國際貿易的根本重組。美國已將供應鏈安全視為國家安全的一環,同時面對從新冠肺炎到如今的地緣政治風險,美國正致力於全球供應鏈的重組並結合「可預測性」的民主國家,尋求供應鏈的多元化,同時提升其國內製造能力,特別是在國防與和關鍵工業領域。
技術競賽的起點
美國與中國間之競爭正達到一個奇點(singularity)。與2022年相較,今年在美國聯邦和州級別針對中國的法案增加45%。由於華府與北京陷入技術的軍備競賽,這些政策舉措,包括投資限制、制裁措施和平台監管等綜合措施,將顯著改變美中關係。
從美國2021年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IIJA)、2022年的組建「晶片四方聯盟」(Chip 4)再到今年推動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當中的《供應鏈韌性協議》(Supply Chain Resilience Agreement)與《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等歷程,不難看出美國希冀在技術領域對中國「降低風險」並展開競爭,並結合民主國家的產業建立技術霸權(techno-hegemony),這才有拜登在供應鏈韌性委員會最後所提到的,「50年後,當歷史學家們審視這一點時…美國供應鏈與全國各地的製造業工人會說,這就是美國贏得21世紀競賽的開始」。
中國現今致力於建構一個對全球供應鏈產業開放的國家形象,這與西方國家努力減少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依賴形成鮮明對比。根據鏈博會的新聞稿表示,來自中國以外的參展商達到26%,更有許多來自一帶一路國家的產業與代表。然而,由於近期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從俄烏戰爭到以巴衝突,再到台海兩岸關係發展的疑慮,以及今年5月中國數據資訊提供商萬得(Wind Financial Terminal)限制海外訂戶取用數據,使得越來越多的國際企業選擇不再中國進行投資,而是將投資轉向到印度、墨西哥或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無論根據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或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資料,近來對於中國的投資均呈現下降趨勢,使得鏈博會成為未來中國搶佔工業與供應鏈市場的關鍵舉措。
在美國與中國在供應鏈的競爭下,台灣也應繼續加強與美國在關鍵領域之合作,特別是在半導體、關鍵技術與產業數位化進行轉型的合作,並減少對單一市場的產業與經貿依賴。同時,鑑於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對數位化和綠色化之重視,台灣宜應強化在這些領域之能力,包括發展高科技產業、綠色能源和數位轉型,兩岸的大學也可針對如ESG、碳權與碳稅或綠色能源的先導性討論與對話。
(作者蔡裕明為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獨家報導》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