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周忠菲》蔡麥會:民進黨的「戰略被動」與「歷史無知」

蔡麥會顯示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將蔡英文的「過境」定義為私人性質,行政官員不得到場,蔡麥會調整為兩黨議員的「集體行動」等。(圖/中央社)
蔡麥會顯示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將蔡英文的「過境」定義為私人性質,行政官員不得到場,蔡麥會調整為兩黨議員的「集體行動」等。

文/周忠菲

前文分析了蔡麥會美方的「主動」,現在對美方的「主動」再做三點補充,意在加深對民進黨「戰略被動」與「歷史無知」,以及這次大陸「反台獨」制裁特點的解讀。

其一,美國對華政策出現既要與中國對抗,又追求對話的動向。兩黨在為大選大打出手的同時,繼續強化兩黨在「抗中」方面需要繼續打「台灣牌」的共識。以增強內部團結。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對緩和中美關係,表現冷淡,如不接美方電話等。一個更具體的例證是,在美國財長和商務部長將訪華的同時,近日在新加坡舉行的一場學術演講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前美國研究所所長王輯思表示,他接近過中國的領導層,他明確地說,「中國領導人對中美關係的改善,不抱希望」。

其二,強化台灣民眾的美國政治崇拜。台灣政治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台灣民眾對美國霸權的信仰。但去年年底民進黨「九合一」慘敗後,島內出現「疑美論」,贊同和平統一的主張也有所抬頭。這些現象使美國預感到,在台灣2024年大選中,美國的政治影響將面臨考驗,蔡麥會後,島內白色力量立即奔赴美國,就是美國加強對台灣政治格局掌控的一個例證。

其三,麥卡錫本人的妥協。拜登政府對華政策,除了在中國周邊部署軍事力量之外,另一舉措是加固「護欄」。即顯示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不但對美台在軍事安全與官方來往方面,能夠進行突破,同時也具備對台灣進行「主動性」限制的能力。如將蔡英文的「過境」定義為私人性質,行政官員不得到場,蔡麥會調整為兩黨議員的「集體行動」等。

麥卡錫經過六論「奮戰」,才最終「上位」。眾議院議長位置的「空前爭奪」,預示雙方保有相互妥協的空間。麥卡錫「上位」後,保持了裴洛西任期內,國會以《台灣政策法》取代《台灣關係法》,推行極端對台政策的傾向,一口氣通過了《台灣保障法》等十幾個法案。但如果中美關係出現對抗與對話的趨勢,麥卡錫在眾院議長的任期內,就需要在其他領域有所「建樹」,不能只打「台灣牌」。從選擇看,麥卡錫保持了在台灣問題上挑釁中國的立場,對前期播種進行了收割。同時又利用蔡麥會,展現他第一次公開與中國政府打交道時,「挑釁」度有所降低,姿態相對謹慎。如將見面地點從台北改為美國加州,不安排蔡英文的「國會演講」等。

現在回到民進黨「戰略被動」和「歷史無知」

首先,歷史的被動。以蔡英文在加州雷根圖書館發表的「台灣沒有被孤立,也並不孤單」的談話看,她將雷根政府對台政策的背景,定位於「美國外交領域經歷重大變動的年代」,並作為與《與台灣關係法》一起,「發展與鞏固台美關係」的依據。這是歷史的謬誤。

雷根時期是美國確立美中蘇大戰略的關鍵時期。當時美國在軍事上提出星球大戰,制定高邊疆戰略,發展中美關係,是為了追求對蘇緩和(Detant)。即美蘇是對抗與合作關係。這種戰略決策,導致1982年雷根對台六項保證,採取私人信函的方式,以部分抵消中美簽署《8.17公報》的作用。整體背景是中美關係上升,美台關係下降。

當然,今天中美對抗,美台關係已經升級。但這恰恰說明,美國對台政策是隨著美國全球戰略需要的改變而改變的,美台關係的提升,主要受中國力量上升的影響。目前,連歐洲都出現試圖擺脫美國式價值觀理論束縛,追求戰略獨立的傾向,民進黨不思量世界格局和中美關係的變化帶給台灣的影響,停留在台灣「不孤立,不孤單」念叨上,只能說明對國際時局認知的「被動」,也是對歷史的「無知」。

其次,戰略被動。這主要指,當前國際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美國單邊與世界多邊嚴重對立。在中美對抗長期化的態勢下,這次蔡麥會,民進黨在「台灣安全」方面,在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收穫。根據媒體報導,蔡麥會主要內容是美國對台灣軍售以及建議台灣增加購買,而美台關係的水準,仍然停留在美國新版國家安全戰略界定的,美台不是軍事同盟關係的層次。

此外,台灣在區域經濟中的定位,仍然一片空白。作為蔡麥會的後續,美國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派人到台灣「探討美台FTA問題」,但蔡英文談話涉及的「台美之間強健經貿連結」,也沒有任何具體落實。「台灣要維護和平,要促進繁榮」的戰略基石在哪裡?而蔡麥會後由於大陸反制,台灣戰略地位的被動,愈加突出。

再次,兩岸關係中的被動。台灣安全有兩條線,一條是蔡英文美台軍事關係的「特殊夥伴關係」,另一條是兩岸關係。

這次蔡英文「過境」美國,不顧大陸事前多次提醒與反對,啟程前又再次提及「兩岸互不隸屬」。在美發表的談話,強調「協助強化台灣自我防衛的能力」,顯示緊隨美國旨意,展示民進黨將繼續利用「國際空間」,推行「台獨」路線,挑釁大陸。

可以預見,美國越是需要通過民進黨強化其「台獨」立場,對兩岸關係的發展,進行干擾與限制,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中,也將越來越被動。民進黨的「台獨」效應,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中的這種「被動」,將發揮加劇海峽地緣政治風險的作用。兩岸面臨「不安全」的威脅。

這次中國大陸「反台獨」制裁的特點

去年8月裴洛西「硬闖台灣」,引發中國大陸「軍事遏獨」的強烈反制。這次,中國大陸對蔡英文「先踏紅線」的挑釁行為,照例進行了強烈的反制。

有媒體注意到,大陸這次環台軍演,體現了制空、制海、制資訊的能力,但沒有進行登陸演習。也有媒體注意到,大陸對美台「勾連」的制裁,表現為對美國兩家反華智庫與組織、台灣兩家有特殊背景的機構和組織,以及「台獨」個人,進行分層次制裁的特點。

台灣軍方以「灰色地帶戰術」,對大陸的「戰備巡查和聯合利劍演習」進行定位,強調演習主要針對金門、馬祖附近水域,具有突出對該水域執行管轄權利的特徵。定調大陸的目的在於宣示主權立場,對台灣進行「恐嚇和試探」。「台獨」人物以及被制裁的機構負責人,則「故作鎮靜」。台灣輿論界人士則尖銳地指出,台海進入危機時期。

本文認為,這次制裁的主要特點,不在於外界所評論的「強度較低」,或者戰術上「近距離進逼」等,而在於具有很強的國際戰略背景。其中的突出點,是拜登的「兩洋戰略」(大西洋,太平洋),或者說亞洲北約的設想,出現「掉鏈」的可能。顯示美國圍堵中國的所謂聯盟方陣,已被突破。近日北約主要成員的法國,其總統馬克宏與歐盟輪值主席一起訪華。中法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在南太平洋加強合作,就是強烈信號。

本文提出,從戰略角度看,這次制裁的兩個特點值得關注。

一是戰略上呈現「開合性」。即形成「包餃子」的態勢。如上次裴洛西擔心「不能入台」,這次蔡英文擔心「不能回台」。圍而不合。什麼時候合,何種方式合,主動權在大陸。

二是強化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展示大陸對涉及「小三通」水域的金門、馬祖的行政管轄權。大陸對「小三通」水域管轄的行政化,美國插不上手,開不了口。民進黨是否繼續「自動放棄」對兩岸事務的參與?自己想清楚。與「小三通」相關的兩岸民眾的利益,得到實質性保護。因此,聯合巡航巡查不設截止日期。但絕對不是威懾,而是提供安全保護。這比「台海內海化」,更加有說服力。

兩岸一家親。民進黨的「戰略被動」,不識時務,只能將「台獨」分裂勢力和外國干涉勢力一起拖下水,走到歷史盡頭。此外,在戰與和問題上,必須警惕美國反華勢力與「台獨」勢力的「陰陽兩手」。

(作者周忠菲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