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譚傳毅》F-16V能不能救台灣?
文/譚傳毅
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近日展示首架出廠的F-16V(Viper)戰機,預計明年初首飛。根據國防部規畫,我國採購的66架新造F-16V戰機將於2026年全數交機完成。
我們更要關注較早的一條新聞。G20美中元首會晤之前,解放軍和美軍在台灣東南部空域連續對峙了三天三夜,期間美軍共出動了100架次F-16戰機,解放軍則以300架次的優勢兵力對應。
美軍從關島起飛了100架次的F-16戰機,飛行了2000公里以及至少4次空中加油,長途奔襲到台灣東南部空域,意義非常重大。
就是挺台灣
在台灣訂購的F-16V首架即將出廠之際,不禁使我們想起,美軍特地從關島起飛了100架次的F-16。光憑F-16就可飛到台灣東岸,雖然經過了空中加油,其中的意思不外是:台灣放膽的用F-16V吧,美國人能行,台灣人也能行,若真有(戰)事,美軍會來支援的。
國內媒體只大略報導美軍3天出動100架次的F-16,事實上,來的絕不止F-16,其中必然包括空中預警機、電戰機和加油機等支援機種,可能連F-22或F-35也在週邊。想要同步指揮這些戰機,不是這麼簡單的。
我們無從知道這100架次F-16怎麼分配的,假設每天來33架次、而且必然是以突擊方式長途奔襲,這對解放軍空軍的考驗就大了。
假設美軍每天出動33架次F-16,向我空軍示範大機群作戰模式:未來我空軍要是接收新機,也可以此要領形成局部空中優勢碾壓解放軍。過去我空軍面臨解放軍空中襲擾總是消極伴飛,無法積極用兵;若能在某個方向集中兵力、形成局部空優,也不枉費美軍示範。
只要我空軍打開防禦的死胡同,把攻擊帶進本島防禦,這次是從關島起飛F-16,以後還可能從日本起飛F-15或從航母起飛F-18呢。
解放軍的反應
解放軍做出了反應,罕見的在3天之內出動了300架次戰機,以3倍兵力壓制美軍,其目的就是在局部空域形成優勢,以眾擊寡。
雖然國內媒體沒有公開解放軍機型,但根據以往解放軍巡航台海的經驗來看,兵力必然包括殲16、殲10C、蘇愷30 、電戰機、預警機。中美空軍擠在台灣東南部狹小的空域裡面,居然沒有發生實際空戰,也屬不易。但至少,近距離貼臉磨蹭應該少不了。
除此之外,在看不見的電磁領域,雙方的拼搏必然激烈。美軍F-16可以掛載ALQ-211電戰吊艙,可以提供雷達預警,還能夠對干擾反制敵方雷達。ALQ-211勉強足夠自衛,但難以適應高強度的空中電磁對抗。
解放軍空軍則擁有運-9電戰機、殲-16電戰機,此外,空警-500也具備電戰能力,在多種機型聯合壓制,只有F-16還是不夠力的。想必美空軍必然也出動了電戰機、加油機和預警機掩護F-16,否則,以美軍F-16超過20年機齡,很難在高強度對峙中佔到便宜。
值得一提的是,媒體報導在3天長時間的對峙過程中,美中軍機沒有發生重大故障,表示兩軍的後勤聯合體系和作戰體系非常完整。
國軍的反應
美中400架次戰機在台灣東南部空域對峙,國軍如何反應?媒體並沒有詳細報導我空軍的具體反應,大抵上空軍沒有起飛任何一架戰機,而是全程「監控」。所謂的監控實在是空軍無奈之舉,難不成真的介入?
講得難聽的,監控就是觀戰。問題是,美中兩軍大機群在空中對陣,哪容得下我空軍戰機介入呢?兩頭大象打架,其他的人還是閃遠一點吧。更何況,美中兩軍電子作戰正酣,必然波及國軍電子設備,空軍真的「看到」或「聽到」什麼東東了嗎?
事實上,空軍聾了或瞎了都無所謂,本質上對於蔡英文政府而言,美中空軍對峙事件根本就不是軍事的,而是政治的。
G20中美元首首度會面,中方說拜登向大陸做出「五不四無意」承諾,中方也表示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之後,國內媒體發布中美軍機對峙新聞,意圖也很清晰,就是提醒拜登「不要忘記台灣」。
因此,我空軍反應也好、裝呆也罷,美國必須給個說法,否則怎麼對得起長期支持美國的民進黨政府呢?
誰有勝算?
拜登曾經「口誤」說過要出兵協防台灣,若果真如此,解放軍能否戰勝美軍呢?就有形戰力而言,解放軍在東南沿海地區部署的戰機總數為1250架,美日韓在台海周邊最多就是600架戰機左右。解放軍具有數量優勢,還不包括殲-20。
在海軍方面,美軍在台海周邊常駐兵力包括1艘航母,12艘常規作戰艦。解放軍在東南沿海部署的戰艦共有60多艘,其中還包括2艘航母以及陸基各類遠程火力,解放軍具備區域拒止能力。
飛彈是解放軍在台海拒止美軍介入的主要武器,解放軍在台海周邊部署的彈道飛彈數量為1100枚左右,而美軍一枚都沒有,這會成為美軍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最糟糕的是,美軍有後勤壓力,解放軍有本土作戰優勢。美軍的全球作戰能力是建立在巨大的經濟體量和全球70多個地方近800多個軍事基地、以及強大的後勤補給能力,而且需要6個月時間準備。
解放軍在「家門口」打仗,具有地利優勢。除非美軍地面部隊現在就開始駐軍台灣,以美國人的血保護台灣人,否則,F-16V說說就好,不能真當回事。
(作者譚傳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