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黃惠華》兩岸需要「新和平主義」倡議

前副總統呂秀蓮(前中)21日發起「愛和平 保台灣」萬人遊行活動(右),帶領民眾在台北市街頭遊行,高喊愛和平保台灣的口號。圖中呂秀蓮後方是無黨籍桃園市長參選人鄭寶清。(鄭任南攝)
前副總統呂秀蓮(前中)21日發起「愛和平 保台灣」萬人遊行活動(右),帶領民眾在台北市街頭遊行,高喊愛和平保台灣的口號。圖中呂秀蓮後方是無黨籍桃園市長參選人鄭寶清。

文/黃惠華

2022年9月初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發布一份民調,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方面,有高達75.0%民眾認為應維持「和平往來」;有高達80.4%民意支持前副總統呂秀蓮的「兩岸無冤無仇,我們不要戰爭」的說法。可見大多數的台灣人心中還是希望看到兩岸能夠和平相處。

但是,在民眾保衛台灣安全的態度方面,假設因為抗中保台政策,導致兩岸發生戰爭,有63.3%受訪者表示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代表台灣民眾對中國大規模圍台軍演、制裁等行為,還是懷有疑懼態度與負面情緒的反應。整體來說,台灣民眾在台海衝突上的情緒反應出現「戰爭與和平」二元對立的態度,一種是「準備戰爭」的強硬姿態;一種是希望「推進和平」的柔性態度。

前副總統呂秀蓮就是希望「推進和平」的柔性態度代表者,由於她憂心台灣淪為下一個烏克蘭,對此提出了「避戰」的兩岸和平論,呂秀蓮的「避戰」論述,反映出多數台灣民眾想要和平不要戰爭的期望。尤其是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最新民調顯示,「如果中共武力犯台,國人對民進黨政府保衛台灣能力;約5成2沒信心,其中3成極端缺乏信心」。在沒有信心打贏戰爭的情況下,主張和平的民眾當然會越不想要看到兩岸戰爭。

23年前的1999年9月21日,台灣一場大地震,摧毀了多數人的家園,地震帶來的破壞力不亞於戰爭;烏俄戰爭之下,烏克蘭一些城市及基礎設施被戰爭摧毀得體無完膚,無論是戰爭還是地震帶來的殺傷力,都能讓大家觸目驚心。因此在921大地震滿23年的這一天,呂秀蓮發起了一場「愛和平、保台灣」遊行,並且呼籲民進黨,「你很愛台灣,一定也不希望你執政時把台灣帶向戰爭」,希望喚醒政府與台灣社會反戰、重視和平主義的意識。

1901年第10屆世界和平大會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當時「和平主義」用來指代一種譴責所有類型戰爭的意識形態。從那時起,主張和平主義的人物,稱之為「和平主義者」。「和平主義者」堅信人類生命具有非凡價值,代表人物有,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印度聖雄甘地、約翰藍儂、馬丁路德金等。這些人物通常譴責各種戰爭,主張維護和平、改善人類生活。例如現在西藏政治及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認為暴力是人類的主要問題之一,源於憤怒與恐懼。和平主義可以控制人類情緒並克制破壞性衝動本質。

雖然有時候和平主義主張與國家決策有所矛盾,尤其是一個國家面臨戰爭威脅的時候,被迫採取武裝行動以保護公民與領土。這是社會契約論的基礎:公民服從權威,服從法律以換取安全,面對威脅國家不能違反保護人民的義務。

和平主義反戰目的不是為了逃避社會道德義務,與國家決策唱反調,而是強調人類生命的價值應該要高過於任何政治意識形態。多年來政府「抗中保台」意識形態多少觸發民眾的負面情緒,但是根據台灣國際戰略學會民調顯示,55.8%民眾表示支持呂秀蓮到中國大陸訪問,以尋求兩岸和平,顯示多數人希望兩岸能夠有推動和平的代表人物與力量。

中國思想家墨子提出「兼愛非攻」,堪稱是中國最早的和平主義學說。墨子的非攻是以實力做後盾的和平主義,墨子強調如果所有國家都互相對待,專注法律,就不會有戰爭。和平主義意識形態以愛為基本原則,尋求人類和平共處,因為戰爭帶來給經濟、政治、社會都是破壞性的。

和平主義存在國際社會很長時間,其價值觀植根於世界其他國家社會之中,現在的台灣社會瀰漫一股戰爭論,卻鮮少人提和平主義,值得我們省思,除了戰爭之外,和平同樣值得大家重視,即便大家都知道追求和平來之不易,但和平主義的價值觀、精神以及和平紅利,同樣值得追求。

法國政治家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早年積極參與反軍國主義運動,他曾強調:「今天,所有和平與裁軍支持者都應該以防止戰爭威脅為目標」。目前台灣需要「反戰運動」,尤其美國試圖想在台海複製烏克蘭戰爭模式,利用小國拖垮敵對的大國,這就迫使台灣提高軍事預算,陷入軍備競賽之中。兩岸關係陷入冰點之際,是時候提出「新和平主議」倡議的時候,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作者黃惠華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