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蕭衡鍾》台灣戰略價值何在?美中太平洋門戶洞開
文/蕭衡鍾
自美國聯邦衆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於8月初到訪台灣後,中國大陸隨即啟動圍台軍事演習,以在台灣海峽與台灣本島周遭打造出了一個結合「常態性戰備警巡」與「常態性軍事演習」的「新常態」。
這樣的「新常態」包含有從「擾台」到「繞台」、從「圍台」到「鎖台」、從公告軍事演習空域(演習禁制區)到劃設戰管訓練空域(常態性訓練空域)等一系列動作在內,顯示解放軍對於台灣的武力威懾已達到了「戰略包圍」的態勢,原因之一就是台灣所處地理位置,對於大陸國家安全戰略具有的重大影響。
台灣長期以來就是東亞地區水道的分界點,由台灣的地理位置來看,代表了大陸利益的最東端,同時又代表著西太平洋邊緣的最西端,是日本和菲律賓群島海上交通的前沿陣地,所以自18世紀中葉以來,台灣在大陸的國防安全戰略上便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事實上,解放軍早已具有對台灣「戰略包圍」的能力,過去不說不做,缺的或許就是個時機點。而作為對於裴洛西這位美國政壇第三號人物訪台、嚴重侵犯到了大陸「核心利益」紅線的回應,大陸便趁此機會設定了對於台灣海峽的「新常態」、及早進行「戰場經營」與「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的建構。
台灣是中國大陸東南海防的關鍵
首先,台灣的地理位置與中國大陸的海南島遙相呼應,可以形成大陸東南海防的「雙目」,而台灣往北,也可與大陸的舟山群島相呼應,構成「犄角」之勢。因此,以台灣為中心,便足以連結海南島和舟山群島這南北兩要點,如此就構成了一條天然且強而有力的戰略海防線,可以掩護大陸東南沿海各省以及該方向的戰略縱深。
其次,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實行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如今中國的崛起,主要就是來自於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蓬勃發展與帶動,在這一段中國東南沿海的海岸上,最重要的就是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了,外資的投入也最多,而台灣正好位於這兩個三角洲之間,因此台灣的地理位置對於該地區的海防就有無法估量的重要性、以及安全上的保障。
第三,台灣和大陸僅隔一條台灣海峽,如果台灣是在解放軍的控制之下,台灣將可以作為解放軍在防禦上的預警地帶,作為中國國防安全的第一層防衛。這將使得解放軍的防禦縱深大為延長,不只加強軍事強度,又便於得到後方戰略物資的支援,台灣可以成為堅強的軍事要塞和戰略支撐點。
第四,台灣地處海運樞紐鎖鑰之地,有大容量的軍港、機場和廣闊的機動水域,如果解放軍想要將海軍延伸到太平洋,台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就不只是為了確保大陸東南沿海的海防而已了,更是為了建立可供補給的前進基地。
最後,一旦台灣被大陸的敵對勢力(如美國)所控制,台灣海峽的海岸交通線必然會被切斷,大陸東南沿海的海防線也將一分為二、無法相互馳援,屆時大陸的敵對勢力(如美國)僅用飛彈就可以封鎖整個台灣海峽,不只是大陸的沿海地區及內陸將受到嚴重威脅,也將影響到大陸東南沿海的經濟發展。
台灣是解放軍海軍走向太平洋的門戶
爭奪海洋經濟權益將成為今後國際間,各國海上勢力角逐制海權的新形勢,而亞太地區的海洋也將越來越可能是中國與其他海上強權國家爆發激烈衝突的所在,因為陸地上的利益與資源分配經過了幾個世紀的演變,局勢已經大致抵定,而海洋上的利益爭奪則是正在發展當中。
大陸也希望能夠藉由海洋利益上的競逐,恢復晚清以來喪失已久的地緣政治經濟影響力跟話語權,在1992年制定了《領海法》後,認為海洋國土是大陸重要的生存空間,而新世紀的海權發展則是必須要有強大的海軍作為後盾的。
同時,大陸需要強大海軍的重要理由,也源自於經濟上的迫切需求。大陸沿海經濟的快速成長,與散布各地的經濟特區,都是需要海軍提供適切保護的,而海底礦藏的開發同樣也需要海軍的保護。
在大陸與周邊安全環境較為迫切的影響因素中,包括了東海、台海與南海等議題,還有像是走私、偷渡、海盜等非傳統的安全威脅也都與海洋息息相關,具有強烈的海洋屬性,大陸必須有效處理與海洋主權相關的各項議題。這些問題除了必須與周邊國家合作、協商外,更是需要依靠一支強大、可信賴的海軍力量。
自1985年中國實施國防戰略轉變以來,解放軍的海軍戰略就已經從以往誘敵深入、在岸上殲滅敵人的「近岸防禦戰略」逐漸轉向為「近海積極防禦戰略」了,以先發制人為考量,期待在海上就將來犯的敵人予以殲滅,而所謂的「近海」,則是指在第一島鏈範圍內,由白令海峽沿著日本、沖繩、台灣、菲律賓群島等地以內的廣大海域。
由此可以了解,在海權意識高漲下,中國所認知的國土,已經不再是傳統法律上所規定的領海、領土、領空的範圍,而是一種屬於「國家軍事力量實際統治」的戰略國土。由台灣國防部近日所公布的《中共軍力報告》來看,解放軍的火箭軍便將台日鎖定在火力範圍內,並將於2027年針對第一島鏈具備精準打擊能力。
這是因為,中國與美國的海權發展並不完全相同,美國的東、西部都具有海岸線的存在,但是中國的海洋發展方向就只有一個東南方向,而且是被緊緊包圍在西太平洋的第一島鏈內的,實際上可被視為處於半封閉的狀態,過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就是利用這樣的地理形勢對中國進行海上封鎖,使得中國的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受到外國勢力嚴重的制約。
而以目前的局勢來看,中國認為所處的半封閉狀態依然存在,這也使得大陸積極想要擺脫這樣不正常的現象,避免受到外國勢力嚴重的制約,其中台灣所處的地理位置就具有舉足輕重的角色。一旦台灣被其敵對勢力所控制時,中國不但無法完全打開通往太平洋的大門,其安全防禦也將面臨極大威脅。
一旦中國能夠控制台灣的戰略價值,在地理環境上,中國大陸將成為唯一控制台灣海峽的國家,同時更能將台灣建設成為解放軍海軍跨進太平洋的跳板,使得解放軍作戰的範圍加大,而屆時東北亞與東南亞交通航路的控制權也就會掌握在中國的手上了,大幅增加中國的大國地位,以及對於周邊國家的影響。
因此,美國空軍參謀長布朗(Charles Q. Brown Jr.)8月29日在美國公共政策企業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的專訪中便指出,中國從2014年開始便在印太地區及台海、南海採取「切香腸」戰術,美國與美國的盟友會高度關注這項議題,持續監控和應對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擴張與逐步進逼。
(作者蕭衡鍾為國立聯合大學助理教授,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