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張百達》裴洛西訪台引發的政治課題
文/張百達
8月2日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一行訪台,中國大陸方面採取自1996年第三次台海危機以來少見的強烈回應,讓原已處於相當脆弱的兩岸關係與台海緊張情勢頓時升溫。此事件中,政府的相關決策過程與評估,以及對今後台美雙方行政部門間的互信是否可能造成影響,或許值得有關方面關注與重視。
解放軍軍演重塑改變台海安全態勢
這次解放軍不僅於台灣鄰近周邊要域劃設6處演習區,形同變相封鎖台灣或所謂的「類封鎖」狀態,其中部分範圍甚至切入距離台灣本島12海里內的領海,並朝台灣方向發射多枚遠程火箭與多款型式的彈道飛彈,其中四枚更直接穿越台北盆地的上空,落入劃設於台灣東部的演習區域。
解放軍藉由這次軍演,除了表達對裴洛西一行訪台的不滿,並對台灣進行直接的威嚇,同時也向美、日等國家展現反介入與區域拒止的軍事投射能力。尤其,這次解放軍以一連串大規模行動徹底挑戰兩岸過去長期以來對於「海峽中線」的不成文默契,改變並重塑既有的台海安全態勢,讓國軍今後承受更大的壓力與挑戰。
如今,隨著解放軍從8月4日中午開始,至7日中午在台灣周邊展開的海空聯合軍演,也在10日由解放軍東部戰區宣布演習告一段落,此波危機雖然暫告解除,但也留下許多值得探討或思考的課題。
政府應對邀請裴洛西訪台決策進行檢視
首先是,政府提出邀請裴洛西議長訪台的計畫,究竟是由外交部一手全程主導,還是事前有經過國安會進行跨部會的充分討論與評估?如果有,當時的外交部、陸委會、國防部以及國安局等國安會法定成員,對於外交部這次的邀請計畫,當時有提出什麼樣的評估或意見?反之,如果事前沒有經過國安會的跨部會討論,這樣的決策程序是否周延,今後是否有檢討或改進的空間?
其次,政府邀請裴洛西議長訪台,如今引來北京方面如此強烈的複合式反制作為,特別是對台灣安全構成如此嚴峻的威脅,是否均在原先的評估之內?如果是,那麼政府對其中相關的風險評估與利弊得失,究竟是如何取捨與計算的?對於因此爆發戰爭的風險評估又是如何?我方甚至美方的軍事準備與應變能力,是否均已充足到位?如果北京方面的反應超出政府原先的預期,那麼這樣的研判落差或誤判風險,對於當前政府的國安團隊與決策過程究竟有何啟示,今後又應如何改善?
留意事件對台美雙方行政部門關係的影響
此外,觀察拜登政府對這次裴洛西訪台所採取的保留立場,顯然至少拜登總統本人並不希望裴洛西選擇此刻訪台。尤其,拜登原擬透過拜習通話為年底可能舉行的「拜習會」進行鋪陳,乃至為目前美國國內低迷選情與經濟民生問題尋求解方之際,卻因裴洛西執意訪台造成一連串的衝擊,甚至打亂拜登政府原本的規劃議程。這對當前台美行政部門雙方之間的互信,尤其是拜登本人對蔡英文政府的態度是否因此造成某種程度的損害,政府或需進行檢視與評估。如是後者,則須思考如何進行彌補,以重建雙方彼此的互信。
同樣令人好奇的是,如果裴洛西知道她的訪台行程會引發北京方面對台採取如此強烈的軍事威嚇、經貿制裁與網路攻擊等複合式報復行動,其中還包括中斷中美雙方多項跨領域的對話渠道與合作項目,她是否仍會選擇繼續這樣的行程,並讓台灣全民與拜登政府承擔這樣的後果與風險?
此外,若是為了表達對民主自由台灣的支持,除了親自到訪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更好且更具實質效益的替代方案或做法?再者,裴洛西訪台究竟是提升還是惡化加劇台灣的安全處境,甚至可能引來北京當局今後對台採取更加強烈與緊迫的各種圍堵與施壓作為?若此,這樣的結果與其當初訪台的目的,又是否一致呢?
從理想的角度來看,台灣要邀請誰來訪問,確實不用讓大陸方面來「指指點點」或「說三道四」。而中國也不是美國的「祖師爺」,按理也不應由北京當局來替美方決定裴洛西議長究竟能不能來台進行訪問。只不過,我們畢竟處在現實的世界,處在複雜且充滿挑戰的台美中三角關係與緊張的地緣戰略結構裡,這是我們必須清醒面對且難以忽視的客觀現實,對於掌握執政權的政府與國安團隊而言,恐怕更是如此。
尤其,須要切記的是,國際社會各種華麗讚美或口頭聲援固然重要,但對於國家的生存發展與一般人民而言,卻永遠比不上現實的和平與安定的生活—這應是政府進行相關決策時的優先考量,在某種意義上,更是一種道德義務。
(作者張百達為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