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張明睿》西方停火談判框架 烏克蘭被消失?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5月23日在達沃斯經濟論壇力促俄烏和平談判,然而西方國家討論中的停火框架,烏克蘭卻不在其中。(圖/新華社)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5月23日在達沃斯經濟論壇力促俄烏和平談判,然而西方國家討論中的停火框架,烏克蘭卻不在其中。

文/張明睿

6月3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爆出一條消息,美英歐盟等國外交官已經機制化會晤,「正在展開討論一個潛在的俄烏停火框架」,而這項停火框架商議,烏克蘭卻沒有直接參與其中,確實令人感到驚訝。

5月中旬基輔的安全會議上,前北約駐歐盟指揮官韋斯利克拉克(Gen. Wesley Clark)上將便警示說,西方要避免在烏克蘭戰爭的長期化。他認為持久戰爭,會把中國帶進來,讓俄羅斯動員,給聯盟施加更多壓力,這不是正確的戰略。

克拉克提出的辦法便是「武裝烏克蘭,拉入北約」。不必擔心戰火延伸進入俄羅斯國境,不懼怕俄羅斯戰術核武運用,在3到4個月努力,可以將俄羅斯軍隊趕出烏克蘭,結束戰爭。簡單的說,就是加大戰場資源投入,果斷採取震懾速決方式,以獲取戰爭勝利。但從烏克蘭戰場上觀察,克拉克的建議並未被反映在現實的戰爭行動當中。

拜登支持俄羅斯向烏克蘭施壓?

5月31日拜登在紐約時報發表了〈美國在烏克蘭該做什麼及不做什麼〉長文,文中反映出來的設想並非支持克拉克提議。而在基輔的「歐洲麥登出版社」(Euromaidan Press)刊登漢斯彼德靡頓(Hans Petter Midttun)隔天立即發表評論文章指出,拜登在該文中該說卻沒有說出的問題,「烏克蘭的勝利應該是如何!沒有支持澤倫斯基的目標,也沒有說出烏克蘭國際公認的領土邊界,也沒有要求俄羅斯撤軍,沒有列出將俄羅斯驅逐出境需要的武器」。相反的靡頓還認為,拜登的計畫中,卻帶有支持俄羅斯向烏克蘭施壓,結束戰爭所需的讓步。真是毫不留情,一針見血。

確實,西方政客是接受了避免長期戰爭的觀念,但開出的藥方並不是「強化衝突戰略以應對衝突」,而是準備以外交、政治談判戰爭停火方式,替代軍事升級。5月23日義大利拋出了結束烏克蘭戰爭的4點計畫:「俄烏雙方前線就地停火,逐漸實現前線控制區的非軍事化;就烏克蘭中立化進行談判,最終實現一個烏克蘭中立化方案;俄烏雙邊達成一個協定,解決克里米亞、頓巴斯地區未來的地位;歐盟與俄羅斯達成一個協議,以俄羅斯撤軍交換歐盟逐步的解除俄羅斯制裁」。義大利所提出結束俄烏戰爭的4點停火的方案,其所擔心的問題,便是克拉克所說的情況。

西方國家的擔心,不是沒有原因的,戰爭第一階段西方國家發現俄羅斯並未顯示優勢,西方對於俄烏戰爭抱著樂觀態度,且喊出了要打敗俄羅斯,隨著戰爭進入第二階段馬立波陷落與頓巴斯落入俄軍包圍險境,西方改口要削弱俄羅斯;6月1日俄羅斯針對敖德薩、尼古拉耶夫、扎波蘿熱作為解放目標,開展第三階段軍事行動,俄羅斯軍事行動野心仍在擴大中。

6月5日頓巴斯地區利西昌斯克城內外發生激烈戰鬥,俄羅斯損失第五軍團少將指揮官,烏軍則被精準摧毀五門M777火炮,城內烏軍指揮部大樓也遭俄羅斯特種部隊完全摧毀,戰況相當激烈,俄羅斯根本就沒有要停火的意思。

情況正如CNN報導指出,西方國家開始擔心戰爭比預期的時間與代價更長更大,面對戰爭可能的持久,若不提出一個外交解決框架,俄烏戰爭會形成消耗戰,戰爭持久與消耗不但影響國際秩序的變化,也將導致西方國家經濟、社會的內捲影響,更會波及現行領導階層和執政黨的權力地位。

季辛吉建議被批喪權之舉

5月23日季辛吉在瑞士召開的達沃斯經濟論壇上所說:「各方應在未來兩個月內進行和平談判,…並應該爭取長期和平」。他的意思很清楚,烏克蘭要成為歐俄間橋樑,不要孤立俄羅斯,也不要讓他在別處結盟(指的是亞洲中國),導致類似冷戰外交出現。在同一天,義大利拋出結束俄烏戰爭外交談判4點計畫,是深具意義的巧合。

5月21日澤倫斯基曾表示,「烏克蘭戰事,必定要透過外交才能終止,我們希望一切恢復原狀,但俄羅斯不肯」。季辛吉的主張,也被烏克蘭官方批判為「喪權之舉」。顯然澤倫斯基停戰的條件,不但與俄羅斯相去甚遠,也與季辛吉的主張和義大利所提的4點計畫距離較大。

當然,最終的決定還是要看美國態度,拜登在長文中表示,「烏克蘭衝突最終結束,還是要透過外交談判方式解決,美國所提供的武器與支援,目的是讓烏克蘭在談判桌上取得更好的地位」。美國並未反對或否認義大利所提的方案,同時,也認同了俄烏戰爭透過外交談判解決途徑的必要。

至於烏克蘭會不會被迫接受不利條件下談判停戰,一方面要看戰爭的進程,同時也要看美國的態度。紐約時報編輯群,曾問了一個問題,美國支持烏克蘭將會有多久?拜登並沒有給出回應。但隨著戰爭持久與消耗擴大,西方聯盟國家感到疲憊,美國如果也設下停損期限或範圍限制,澤倫斯基將在缺乏力量支撐下,外交談判得失選擇將會越形被動。這又回歸聯盟戰略的基本理則,聯盟中的小國總是容易落入被犧牲的命運。

(作者張明睿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秘書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