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羅慶生》美國最大的戰略弱點:30兆國債利息災難

美國30兆國債的利息支出將隨著通膨起來,變成一場災難,聯準會(FED)主席鮑爾日前已明確表示,將繼續升息, 直到有明顯和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通膨回落為止。意即利率只要提高1%,美國政府每年的利息支出就要增加3000億美金。(圖/路透社)
美國30兆國債的利息支出將隨著通膨起來,變成一場災難,聯準會(FED)主席鮑爾日前已明確表示,將繼續升息, 直到有明顯和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通膨回落為止。意即利率只要提高1%,美國政府每年的利息支出就要增加3000億美金。

文/羅慶生

戰略行動通常不容易單獨計算加分與失分,因為無論成功或失敗都有反面效應,必須透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的辯證邏輯來理解。美國戰略文化的優點是推銷員精神,能無懼挫折與失敗持續奮鬥;缺點是將成功定義為徹底擊潰對方,缺乏「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的寬容,無論商業或國際競爭,不打趴對手都絕不終止。例如美國對古巴的制裁持續了60多年,當時情境早已時過境遷,但古巴未屈服,美國制裁也不停止。對北韓與伊朗的制裁同樣如此。

這使美國競爭手段缺乏彈性,最後通常是靠自己龐大體量打「七傷拳」獲勝:雖然我傷的比你重,但我夠強壯,最後輸的仍是你。如果是「贏者全拿」的競爭模式,勝利後能彌補損失;不過就是傷痕累累。美國國力今非昔比,已不能繼續複製這種獲勝經驗。我們從美國召開「美國-東協特別峰會」談起。

今年3月,美國即有意召開東協特別峰會,但因多位東協領袖婉拒而取消,只有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一人赴華府。但美國並未氣餒,終於在5月中旬成功召開,東協10國除緬甸因政變未受邀,菲律賓因總統大選剛落幕不便參加外,其他8國元首齊聚華府與美國總統拜登對話。這場雖未明講但大家都知道是「劍指中國」的峰會能成功召開,顯示美國的亞洲影響力仍然很強,不過某個細節也凸顯出美國的戰略弱點,對後續發展影響深遠。什麼細節?就是美國承諾投資東協1.5億美元。

這1.5億美元的分配是:6000萬用於海上安全,美國海岸防衛隊將在東南亞部署一艘船艦,協助東協國家因應中國大陸指稱的非法捕魚行為;4000萬美元投資基礎設施,幫助東協國家電力供應脫碳;1500萬美元幫助各國及早發現新冠肺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公共衛生;其他則協助發展數位經濟和人工智慧法規。

美國對外援助已不如以往

這是美國提供國際公共財以重塑領導權威。當代霸權是領導性霸權,美國是透過提供公共財建立規則,並以經濟制裁懲罰違規者,而建立起美國的霸權地位。不像18、19世紀的歐洲霸權,是哪個國家或地區不聽話就出兵打她。這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無論是否有理,都讓歐洲各國高度不滿,群起對抗的原因。各國不願意回到以前靠拳頭大講話的時代。

因此,當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也提供國際公共財時,就動搖了美國的霸權基礎。美國不能接受世界上存在另一種由中國制訂的規則,所以才會強調「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發動與中國的激烈競爭。美國要拉攏東協國家,提供東協國際公共財,是正確的競爭途徑。沒有問題。

那問題在哪裡呢?問題在,不覺得1.5億美元少了點嗎?尤其是美國參院還在討論援助烏克蘭400億美元議案的時候。那400億是給一個國家,這1.5億是給10個國家,平均一國才1500萬。雖說烏克蘭正在幫美國與北約扛起戰爭十字架對抗俄羅斯入侵,情況不一樣,但總顯得美國重視歐洲超過亞洲。再回味去年11月中國承諾三年內向東協提供15億美元的發展援助,中國提供公共財,比美國大方。

美國對外援助是愈來愈小氣。還記得2019年11月,美國當時的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在東協峰會上宣布推出「藍點計劃」(Blue Dot Network),在亞洲投資具可持續性的基礎建設項目嗎?現在沒下文了。雖說當時是川普執政,敗選後人走茶涼,繼任者不再推動,合理;但拜登總統自己不也提過一個基礎建設投資計畫的「重建美好未來」嗎?現在同樣沒什麼溫度。這些都是提供東南亞國際公共財,對抗中國崛起的宏大設計,美國不再提,只提區區1.5億美元的東協投資計劃,而且其中的6000萬還是美國海岸防衛隊自己運用,有充數味道,美國的大國地位,有點不如以往了。

拜登政府不知道這將影響與中國的競爭嗎?當然是知道的。但不是不想做,而是不能做。講的更白點,就是美國政府快沒錢了,加上無限制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可能又是一個錢坑,只好在亞洲,讓大家省點用。

美國財政將被國債利息壓垮

只要簡單算一下美國政府的收支帳,就知道美國真的快沒錢了。聯邦政府未來將有一筆愈來愈龐大的支出,排擠其它支出包括對外援助金額。沒錢什麼事都做不了,這筆可能龐大到嚇死人的支出將制約美國的對外競爭,是美國最大的戰略弱點。拜登透過俄羅斯入侵成功團結歐洲盟邦的成就,或將成為美國戰略行動的最後傑作。

什麼支出可能龐大到嚇死人?美國30兆國債的利息支出。新冠疫情爆發後美國基準利率降到接近零利率水準,國債利息支出很低,美國政府因而大量借錢撒幣救市。現在通膨起來,必須升息對抗通膨。利率升得愈高,美國政府的利息支出就愈多。而聯準會(FED)主席鮑爾日前已明確表示,將繼續升息, 直到有明顯和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通膨回落為止。乖乖,知道這什麼意思嗎?

利率只要提高1%,美國政府每年的利息支出就要增加3000億美金,如果以FED理事共識的中性利率為2.5%水準估計,利息支出就要7500億。雖然這已經接近美國2023財年國防預算的7730億,但以聯邦政府預算財政收入為4.17兆來看,應該還撐得住。

然而鮑爾那麼「鷹」派的說法卻明示利率可能升的不只這樣。讓人不由得想起1980年3月,當時的FED主席伏克爾(Paul Volcker)曾一度將基準利率從10.25%拉高到20%,並維持16%以上水準直到在1981年5月,才壓制住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峰值為13.6%的通貨膨帳。

鮑爾的意思是,只要通膨持續,升息就不會停,利率調升沒有天花板。因此不能排除未來利率升破1980年紀錄的可能性。然而現在美國國債金額遠遠高於當時,利率不要說升到20%,就算到10%,聯邦政府的利息支出就是3兆。而財政收入只有4.17兆,如此付完利息與人事費用後,還能幹什麼?

雖然美國可以繼續發債,發新債還舊債,繼續赤字預算。但想過在10%的利率水準下以債養債會將利息推高到什麼程度嗎?有過信用卡「卡奴」經驗的人就知道那有多恐怖。美國有參議員跳出來阻擋援助烏克蘭的400億美元預算,表示已經有人醒悟,即便美國可以大印鈔票讓全球幫忙買單,美國政府花錢,也不能那樣沒有節制。

未來制約美國戰略行動的將是通貨膨脹。通膨愈高,利率愈高,利息支出就愈多,能運用於提高國際影響力的支出就愈少。因此追本溯源,美國要維持全球領導地位,首要目標應是全力應付通貨膨脹才對。但美國現在所有的大國競爭手段都在推高通膨,包括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清潔供應鏈、半導體在美國生產等「逆全球化」措施。

美國不理解「塞翁得馬,焉知非禍」的辯證邏輯,只是一味求勝,透過經濟制裁試圖屈服對手,卻忽視自己已經沒有能力再打「七傷拳」。此時再不修正大國競爭手段,未來終將陷入難解的戰略困境。引用《孫子兵法》這本古老競爭經典的說法,那將是「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了。

(作者羅慶生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