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羅慶生》延長義務役? 政客請閉嘴

兵從入伍訓練開始到專長訓練、基地訓練、參加過對抗演習而能夠被整合進作戰系統,至少要1年半。義務役延為1年和4個月一樣,都是無用的。還不如不要延,以免抽調寶貴的作戰兵力,來應付這些額外增加的負擔。(示意圖/本報系資料照)
兵從入伍訓練開始到專長訓練、基地訓練、參加過對抗演習而能夠被整合進作戰系統,至少要1年半。義務役延為1年和4個月一樣,都是無用的。還不如不要延,以免抽調寶貴的作戰兵力,來應付這些額外增加的負擔。

文/羅慶生

受烏克蘭戰爭效應影響,台灣呼籲強化國防的聲浪高漲,最近更傳出美國施壓要求台灣義務役延役,以及強化後備役效法烏克蘭打巷戰的說法。雖然這些訊息未獲證實,但這類檯面下的操作從來也不會獲得證實。如果台灣在受壓下照單全收,對台灣防衛並非好事。

為什麼?難道強化台灣國防有錯嗎?當然沒錯,但國防議題不能倉促決定。台灣從2000年陳水扁總統時代開始討論全募兵制,2018年才正式實施,期間獲得藍綠三位總統的支持,18年的專業討論與規劃。如此慎重其事必然有其道理。如果因為一個勝負還未確定、常備與後備部隊如何影響戰爭成敗等因素都不確知的烏克蘭戰爭,就主張推翻,恐怕太莽撞。

兵役制度調整是要反應安全威脅的變化。台海防衛的假想敵是中共武力犯台。20多年前兩岸關係趨緩,因而從徵兵改募兵,現在兩岸又開始緊張,才有改回徵兵之議。因此如果真關切台灣安全,首先應討論的是如何避免戰爭,阻止兩岸關係進一步惡化。如果認為那是「投降主義」不想談,要「以戰止戰」嚇阻中共動武,那麼討論層面也要專業化。台灣需要什麼樣的兵役制度要看台灣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看烏克蘭戰爭軍民如何英勇奮戰。那很多都是「認知戰」的一環,是用來打擊對手、鼓舞士氣的宣傳材料。盲目相信這些噱頭,麻煩很大。

西方媒體的偏頗來自對烏克蘭的「罪惡感」

典型的宣傳噱頭,就是赴烏克蘭參戰的所謂「國際志願兵」。戰爭爆發之初,西方媒體對此大肆報導,如加拿大狙擊手、南韓網紅…等等,台灣也不例外。然而戰事至今愈來愈多真相浮現,國際志願兵並沒有發揮作用,甚至成為累贅。

西方媒體最初給國際志願兵高度評價,是希望論證烏克蘭得道多助,將來必勝,入侵的俄羅斯軍隊必然失敗,以致報導偏離事實。

何以如此?並非他們專業性不夠,而是來自對烏克蘭的罪惡感。西方譴責俄羅斯的入侵卻袖手旁觀,堅持不出兵,經濟制裁又不能阻止俄羅斯軍隊的炮火。眼睜睜的看著烏克蘭陷入悲慘的城市保衛戰,數百萬難民外逃,數千名平民死亡。這種罪惡感是西方願意無條件提供烏克蘭軍援、接納烏克蘭難民,默默承受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大放厥詞、指東責西的原因。

西方媒體因此大肆嘲諷俄羅斯,放大烏克蘭戰果。以致一般讀者容易誤認俄羅斯軍隊損失慘重,戰力殘破,烏克蘭已經或即將獲勝。細心的戰略觀察者則會注意,為何只看到零散的烏克蘭戰士使用單兵操作武器,在城市周邊打偷襲式的不對稱作戰,卻罕見旅、營建制的部隊打機動戰或陣地戰?會關切20多萬烏克蘭常備部隊到哪裡去了。也會關切近2000萬被禁止離境的18至60歲男性公民是如何的動員編組,保衛家園,為何城市保衛戰中難得看到他們的身影?

激勵人心但偏離事實的報導,誤導了人們對這場戰爭的理解。使用標槍飛彈、刺針飛彈打巷戰的,是分散式配置的烏克蘭正規軍,而不是後備部隊或民兵,更不是國際志願軍。因為他們才有足夠訓練操作這些高科技武器。高科技武器是殺人利器,不是初學者一上手就可以使用的。

國際志願軍沒有戰力,是因為軍事作戰早就過了「英雄主義」的時代。一邊作戰一邊拍視頻爭取點閱率的網紅,怎麼可能真的上戰場?命中率再高的狙擊手沒有情報、掩護或後勤支援,如何能發揮戰技?現代作戰強調「整合戰力」,必須有良好的偵察、搜索以釐清戰場敵情,必須有良好的指管通訊以聯繫各部隊,必須合理配置威力各異的武器系統以截長補短;例如大砲威力大,但總不能用來打小鳥。後方則需要有效管理的後勤補給系統,以修補損耗,維持戰力。烏合之眾,戰鬥習慣各異的國際志願軍,差得遠了。

現代戰爭是作戰系統的對抗,系統整合得愈好,戰力愈強。這必須依靠長期訓練與演習的磨合,才能累積足夠經驗與默契。訓練不夠、不能整合進作戰系統的兵,再多也無用,只能掃掃地、除除草。所以全募兵制的國軍才會對4個月役期的義務役兵沒有興趣,甚至連後備部隊的教召,都不想要。

調整兵役制度的思維程序

理解現代作戰是怎麼回事,才可以談兵役制度的調整。理論上,兵役制度受兩個面向的條件制約,一個是需求面,一個是供給面。需求面,就是防務部門需要多少兵員;供給面,就是政務部門能提供多少兵源。兩者的交集,就是最「適合」的兵役制度。「適合」並不表示最好,而是各方不滿意卻能接受的妥協。

對防務部門來說,兵員是多多益善。兵力愈多,打贏愈有把握;兵力少,就必須冒險。所以國防部當然歡迎義務役延役。但延為一年夠嗎?兵從入伍訓練開始到專長訓練、基地訓練、參加過對抗演習而能夠被整合進作戰系統,至少要1年半。義務役延為1年和4個月一樣,都是無用的。還不如不要延,以免抽調寶貴的作戰兵力,來應付這些額外增加的負擔。

義務兵役如果要延,最少為2年,如此訓練好的兵至少還有半年可用。更好是3年。3年義務役操下來,戰鬥技巧與部隊經驗,和志願役相差無幾。將來要搞「史上更強」的教召,也沒問題。

但對政務部門來說,年輕人長期服役妨礙生產,不利經濟發展。而且義務役是強制服役,服役者心理不爽,反彈會很大。在民主時代,那叫「選票」。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及台灣國際研究學會的民調,雖然有高達69.6%民眾支持義務役延長役期,但在利益相關的20到29歲年齡層,支持者只有50.9%。若扣除女性,支持率可能更低。對這些要服兵役的年輕人來說,你們這些已服過或不用服兵役的大人們,拚命要我們延長義務役是什麼意思?幸災樂禍嗎?心理不爽可想而知。

因而防務部門要爭取支持,必須提出具說服力的說法。就是建軍程序的「打、裝、編、訓」。先要確定未來戰爭怎麼打,才能計算出需要多少兵員,然後再說服社會需要什麼樣的兵役制度。全募兵制的兵力夠嗎?如果差得不多,是否可以透過提高待遇、擴大招募?打仗是會死人的,戰爭機率增加,陣亡機率也增加,志願役兵多拿點錢絕對應該。如果還不夠,外籍傭兵是不是可以研究一下?台灣少子化那麼嚴重,向外招募雇傭兵可以增加兵源。台灣外籍勞工很多,如果待遇好又能獲得居留權,或許有吸引力。

如果都不行,就可以討論義務役要延多久。那可是個大工程,因為兵力超額增加,牽涉到如何配置,以及如何與後備役配合的問題。那需要修改戰法,調整防衛計畫。如果真要那麼幹,女生要不要服役或許也該列入議題。服兵役是義務也是權利,女生不用服兵役,對「男女平權」來說,不公平。

至於未來戰爭要怎麼打?這水就很深了。非專業的政客要避免用常識干預,專業的將軍則要避免「打上一次的戰爭」。時代不斷進步,愈新的戰爭愈具啟發性。這就是為什麼烏克蘭戰爭雙方怎麼打、如何影響勝負,對台灣很重要的原因。相信宣傳而買房子很少不後悔,戰爭何嘗不然?千萬不能誤信宣傳,誤讀戰爭教訓。還是等烏克蘭戰爭告一段落,有更多完整正確的資訊出現,再進行專業性的討論吧。

(作者羅慶生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