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滕昕雲》俄國坦克大軍,當真廢了?
文/滕昕雲
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陸上所發生的最大陸戰。尤其是,發動戰爭的一方是世界第二大軍事體的俄羅斯,於是世人無不預期,俄羅斯將展現其陸戰武力的強大效能,打一場有別於以往的現代化陸戰,引領世界陸戰「藝術」的發展方向,不讓美軍在二次波灣戰爭中的表現專美於前。豈料事與願違,俄羅斯軍隊不但在初期的奇襲作戰中未達預期目標,且在戰事轉入正規野戰後,遭烏軍堅定抵抗,不但進展膠著,甚且蒙受了相當程度的損失。世界的軍事家都在問,俄軍到底怎麼了?
在這次俄烏戰爭中,受到了北約國家現代武器裝備的大量援助,烏克蘭在單兵防空與反裝甲武器上極其充裕。有消息指出,當前烏軍擁有的單兵反裝甲武器,已經超過俄羅斯全軍現有戰甲車數量。因此俄軍戰甲車縱隊無論開到何處,皆受到烏軍反裝甲武器的大量攻擊而損失慘重。從前線上傳回來的視頻與照片顯示,俄軍主戰車與裝步戰車確實是蒙受到高比例的損失。
科技發達單兵可攻擊戰甲車
俄軍戰甲車的折損率之高,固然與俄軍戰術老舊與指揮官決心失誤有關,但是似乎也顯示了當前軍武發展的幾個特點。當代科技與工藝技術的發達,使得反裝甲武器的效能越為提升,其輕量化與操作之便利,讓一個普通的步兵也能輕而易舉的獵殺最先進的主戰車。事實上,自二次大戰末期推出了單兵使用的反裝甲火箭以降,主戰車獨霸戰場一方的局面即受到動搖。
1945年4月,蘇聯紅軍即將發動對第三帝國的都城柏林進行最後的攻略,但在突破德軍在奧德河上的防線時,僅僅在4月1日至19日之間,就損失了2807輛戰車。在1973年的中東贖罪日戰爭中,埃及軍隊首次大規模裝備蘇聯火泥箱反裝甲導引飛彈,此前所向無敵的以色列陸軍裝甲部隊,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與埃軍接戰,立刻在火泥箱飛彈面前蒙受了超出預期以外甚多的損失。在18天的激戰中,以色列裝甲部隊就損失了700輛戰車。
戰略的一個主要邏輯,就是對抗狀況下敵我力量與意志的辯證。主戰車在遭逢了越趨多元與越發嚴苛的挑戰,勢必要作出相應的調整。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增強裝甲,以提升防護力。但裝甲的厚度不可能無限增加,這樣會使得戰車變得笨重無比,而喪失了機動力。於是研發人員便開發了複合裝甲,在抵禦成形裝藥彈頭上成效卓著。而能夠在敵穿甲彈命中我方之前,即予以抵銷其能量的主動防禦裝甲,也將成為主戰車的標準配備。這樣一來,為了要提升一輛主戰車的戰場存活性,將價格不菲。
這似乎成為當代主戰車所面臨的一種困境。主戰車的主要性能設計,係著眼於在與敵人同等級的主戰車對戰時能夠勝出,其所有高昂的先進科技都在於達到這個目的。然而現在步兵僅使用反裝甲飛彈,就能夠輕易將其擊毀,地位立顯不對等。於是這就給予步兵創造出聖經中大衛擊倒巨人歌利亞相類似情境的條件——一個小兵就能輕易打爆一輛造價上百萬美金的主戰車。這個現象不單是反映出主戰車戰場王者地位可能發生動搖的窘境,也涉及珍貴的國防資源是否還需要投資在一支所費不貲卻效益遞減的裝甲部隊之上的辯論。
綜合以上討論,我們似乎得出主戰車前景黯淡的悲觀結論。不過情況並不如表面上所看到的如此灰暗。一輛主戰車的戰術特性是全方位的,能夠遂行主要的戰鬥任務;而反裝甲飛彈的功能卻是單一的,只是用來摧毀戰車,且操作飛彈的,仍是易毀性高的肉身步兵。
也就是說,假如戰車運用得宜,戰車不但能夠克制敵人的戰車,當然也能克制敵人步兵、砲兵,乃至各種武器。反過來說,持反裝甲武器的步兵只能打戰車,卻在面對敵人步兵、砲兵時,不但失去了以小搏大的特殊優勢,而其反裝甲武器也將淪落至無用武之地。這就是主戰車能用以規避單兵反裝甲武器對其危害的一個突破口。
戰車應盡可能避免與反裝甲武器進行一對一的正面對決,而將這個差事交由其他兵種武器來應付,盡可能利用反裝甲武器單一性能的限制,運用更多元的兵種武器來克制單兵反裝甲武器。
欲保障主戰車不被廉價的單兵反裝甲武器擊毀,就要依賴聯合兵種武器的密切協同。當裝甲縱隊遭到敵反裝甲飛彈攻擊時,立刻呼叫空中密接支援、指示砲兵火力支援,對敵戰防飛彈陣地可能位置進行密集轟擊;即便無法將其摧毀,砲擊的震撼也將使敵兵無法好整以暇的瞄準發射飛彈。另一種處置,則是暫時將戰甲車撤下,調派步兵上前掃蕩,迫使敵兵必須全力對付我方步兵的戰鬥,而無暇關注我軍的主戰車。
以戰車部隊為核心的聯兵戰鬥群,還要善用各種以數位鏈接傳輸為基礎的各層次偵監手段,以獲取即時的敵情與地形等戰場圖像。如派遣無人機前往偵察預定的行軍路線,指揮官將依靠傳回來的即時影像判斷,何處最可能是敵人反裝甲武器設伏的地點,先行以遠距火力實施轟擊,或者當迫近此點時,位於其有效射程以外行集火射擊,以收摧毀或制壓之效。這在戰術上就叫「威力搜索」。
總之,有太多手段能夠用以規避反裝甲武器對戰車的危害,並進而將其摧毀。這些手段都不是新的創意或奇特的構想,其實都是行之久遠的戰術原則,儘管遭攻擊時不免還是會有損失,至少能夠避免損害不致擴大,並能夠及時反制並殲滅敵軍。
西方國家大量軍援 俄軍吃苦頭
以今年的俄烏戰爭來論斷裝甲部隊/主戰車將趨於無用,並不能說是理想的分析案例。烏軍裝備了高密度的單兵反裝甲導引飛彈,這是西方國家短期內大量無償軍援的結果,用以反制俄羅斯的侵略行為。而一般國家自身財力可能無具備裝備如是大量高單價單兵反裝甲武器的條件。且一般軍隊為求戰力的均衡發展,不太可能讓一支戰術部隊人人都配備反裝甲武器,這樣將減損其他專長步兵遂行其本職任務。所以說俄烏戰爭的狀況,應不會全然複製到其他地區的武裝衝突的模式之上。
而在俄羅斯軍隊方面,普遍的意見是認為俄軍在戰術運用上有所偏失,其篤信獨立之裝甲戰鬥群的遠距奔襲,缺乏聯合兵種協同作戰的能力,當遭遇敵步兵反裝甲導引飛彈攻擊時,儘試圖憑恃戰車單獨之力強攻,以致損失重而戰果小。加以俄軍部隊指管通情機制上的不健全,使得俄軍戰地指揮官在遭遇狀況時,能夠及時作出適切的決心。這些種種,都是造成俄軍戰車大量被烏軍摧毀的原因。
所以,俄烏戰爭的軍事教訓並未明確顯示,主戰車在陸戰中的地位已然衰落,其只是展現了現代戰爭的若干現象:假如戰術運用不得宜,即便是單兵也能夠輕易獵殺高單價的主戰車。這是軍事家與戰略研究者必須嚴加注意的課題。將主戰車集中使用,並以主戰車為中心密切協同其他軍兵種作彈性運用,就目前為止還是打贏陸戰的不二法門。
當前主戰車仍是陸戰體系中必不可缺的主戰武器系統,只是其必須是在一個整合的完備作戰體系中,始能在主戰車強勁戰力的帶動之下,將戰鬥體的全般戰力作最大的發揚。
(作者滕昕雲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