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蔡裕明》解放軍軍機擾台越來越無感?

解放軍軍機擾台的確可以收到心理恫嚇的效果,問題在於,為何台灣民眾對於解放軍軍機擾台越來越無感?圖為殲-10C戰機飛行訓練畫面。 (新華社)
解放軍軍機擾台的確可以收到心理恫嚇的效果,問題在於,為何台灣民眾對於解放軍軍機擾台越來越無感?圖為殲-10C戰機飛行訓練畫面。

文/蔡裕明

從2020年5月20日迄今,解放軍已多次且連續侵擾台灣的西南防空識別區或逾越台海中線。我國從去年9月17日起,在官網「即時軍事動態」專區發布中國軍機動態,特別在今年下半後,解放軍軍機幾乎每日侵擾台灣,更在今年10月4日派遣高達56架解放軍機擾台,而且進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所停留的時間也越來越久。

美國國防部對此表示,「我們對台灣的承諾堅若磐石,且有助維護台海與區域內和平」。澳洲政府也表示,「反對中國以威脅、武力或脅迫方式侵擾台灣」。的確,解放軍軍機擾台的確可以收到心理恫嚇的效果,從影響台灣股市到選舉,或政治人物的政治語言,也可以協助訓練解放軍的飛行員熟悉台海空域並測試台灣的安全防禦。但問題在於,為何台灣民眾對於解放軍軍機擾台越來越無感?

消耗戰、疲痺戰與邊際報酬遞減

戰略作為僅受限於想像力、協調與技術,國家的戰略決策者會不斷利用技術改善戰略作為。古典戰略包括殲滅戰、消耗戰、焦土戰、封鎖、游擊戰、欺騙或佯攻等模式,疲痺戰與心理戰則是當代常見的戰略模式之一。

疲痺戰旨在逐漸削弱對手意志或抵抗手段的戰略。這種方式在於求一種間接的目標,使用軍事力量削弱對手具有戰鬥能力的事項。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波斯灣戰爭的「震撼與震懾」,美國空軍的戰鬥理念轉變成為不直接打擊對手的作戰部隊,而是摧毀對手的工業基礎、指管通情與後勤能力。或俄羅斯先前對於烏克蘭採行的混合戰爭模式,包括對對手進行心理戰、麻痺對手的作戰意志、削弱政治權力基礎或透過經濟手段使其國內經濟陷入困境。

消耗戰與疲痺戰則成為更為常見的軍事策略。消耗戰意味著降低對手的作戰能力,而疲痺戰意味著削弱對手這麼做意願。兩種戰略可能代表著長期對抗,可能給資源有限的國家的民眾與經濟形成沈重的負擔。

長時間的消耗戰與疲痺戰可能帶來報酬遞減。邊際報酬遞減是一種經濟理論,它指出,一旦達到最佳生產水平,增加該生產變量將導致越來越小的產出。軍事狀況也是如此,超過某一臨界點之後,國家所實施之消耗戰或疲痺戰將產生邊際效用遞減情況。

解放軍為何要展示武力?

在中國的國內層面,習近平所強調的「中國夢」,實際上也包含「強軍夢」,也就是讓解放軍在2035年成為現代化的解放軍,並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一流」的軍隊。許多台灣民眾認為解放軍軍機擾台是一種武力展現(show of force)的一種方式,更是一種政治上的心理壓力,而非實際上全面入侵的準備。例如,10月1日到10月4日,解放軍共計近150架飛機擾台,但當10月5日國民黨黨主席就職後到10月9日,僅派出1架運-8反潛機進入台灣的西南防空識別區,很難被認為沒有政治目的。

然而,這些軍機擾台的演訓卻凸顯解放軍正在積極準備在必要之際,以軍事手段奪取台灣。當前雖不見得意味著戰爭迫在眉睫,或意味著中國有能力入侵台灣,或能有效封鎖台灣周邊海空域,可不顧慮到美國或日本可能介入。但卻凸顯解放軍可能克服渡海作戰的挑戰,符合習近平的強軍思路,也就是將重點置於改造部隊與組織結構、推動聯合作戰以及開發與採購新型武器裝備。

現在兩岸的風險雖不若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但解放軍的軍機幾乎每日飛往台灣的周邊空域,有些時候可能在同一天擾台多次。數十年下來解放軍認為積極防禦的原則並不排除攻擊,而「先發制人」的打擊一直是解放軍軍事文化的準則,更是積極防禦的最佳形式。解放軍應已認為,不斷的軍機繞台之壓力可以約束台灣政府,同時可以藉這議題與美國與日本進行談判。

在中國以軍機擾台的方式對於台灣施壓的同時,台北與北京之間並無直接溝通管道。這樣的狀況對於台海雙邊已是危險的信號,雙方的誤解或誤判可能導致衝突的升級甚至戰爭的發生。

軍機擾台的邊際效用遞減

解放軍空軍每日在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打卡」幾乎已成為例行性公事。這種空軍演訓的展現軍力,再結合媒體傳播,可能達成威脅與恫嚇的相乘效果。解放軍軍機擾台的同時,解放軍又進行兩棲登陸演習、增加解放軍海軍的巡戈、網路攻擊與外交孤立的行為,但是過度的軍機擾台,卻已出現如前所述的邊際效用遞減情況,台灣民眾已逐漸熟悉中國的意圖與軍事演習的模式,反倒讓台灣民眾增加對於中國的厭惡程度,這部分可從陸委會每月的民調報告可見端倪。今年11月18日陸委會的民調顯示,有高達88%民眾不認同近期中國軍機大規模且頻繁在台灣周邊活動,企圖以武力威脅台灣。

中國的邊緣戰略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讓全世界重視台灣的存在,另一方面也使得「抗中保台」成為近來台灣面臨選舉時常用的口號。而且,過去70餘年以來台灣民眾已經習於面對此種低強度的軍事威脅,使得軍機擾台的邊際效用遞減。

有些時候,政治領導者的邊際效用可能與一般民眾的邊際效用的認知有所不同。在戰略上,邊際效用遞減的狀況下,不斷的軍機擾台已更讓台灣民眾進一步熟悉中國的戰術與戰略作為外,也讓美國重新思考台美間深化國防合作的可能性,並讓許多國家也不斷聲援台灣。

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於7月1日的民調也指出,在17個先進經濟體當中,對中國抱持負面看法平均為69%,與此同時,美國的民主高峰會議也邀請政委唐鳳,參與名為「對抗數位威權主義及肯定民主價值」討論的與談人。

解放軍軍機擾台之作為,可能認為「剛好」之防禦不能阻止潛在的競爭對手,需要「進一步」採行較多作為來獲得較多的報酬,或可以較小之勝率轉化為不可挑戰之優勢。但是,解放軍超過「臨界點」之作為,卻讓美國增加對於台灣的高層訪問、涵蓋無人機的新軍售、取消對官方接觸的限制以及增加濟和外交關係的承諾,這些發展趨勢似乎讓北京日益擔憂美國是否將修正原本的一個中國政策。

而當軍機擾台之作為無法達到原本的效用時,中國方面態度似有轉變。中國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出席海峽論壇的意義也成為「論壇繼續辦、汪洋親自出席」以及明年繼續實施兩岸《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適足以說明中國方面態度似乎有所轉變,解放軍軍機擾台之舉措或不具有針對性,或可成為來年兩岸關係發展的機會。

(作者蔡裕明為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