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滕昕雲》你知道的與不知道的蔣中正

孫中山、蔣中正。(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提供)
孫中山、蔣中正。

文/滕昕雲

今天,10月31日是先總統蔣中正135歲冥誕,在今天許多媒體報導偏頗,許多政治人物懵懵懂懂、人云亦云,本文從德國軍事顧問報告及戰略角度,來談談作為軍事指揮統帥、一個你知道的與不知道的蔣中正,賦予他客觀的歷史定位。

歷史記載,蔣中正值38歲英年,被指派擔任黃埔軍官學校校長,兩年之後,成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名列國民政府內重要決策人士,可謂晉升快速。從此之後,蔣即長期擔任國民革命軍之最高統帥,成為國民政府實質之領導人。

蔣中正領導國軍,歷經東征、北伐、中原大戰、圍剿中華蘇維埃、八年抗戰、戡亂戰爭,除了戡亂戰爭以失敗收場,國民政府退居台灣以外,蔣中正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的戰爭,樹立了中央政府的權威。其中最值得稱道者,蔣帶領一個大而無當,封建落後的國家,與一個工業化的軍事強權進行全面戰爭,不但煎熬過八年的苦戰歲月,更在世界大戰中贏得了最後勝利,將中華民國的地位提升至世界五強之列。這個成就世界少有。

超乎尋常堅定不移的意志

蔣中正作為一個軍事統帥,贏得了這麼多場戰爭,其軍事統帥的才能如何,一直成為歷史家與戰略研究者的興趣所在。根據抗戰前期在華德國軍事顧問,回到德國寫給德國陸軍總部的報告中,是這樣描繪蔣作為統帥的才幹與能力:

「……我們在評斷這位偉大的領袖時必須確定一件事,那就是他的野戰統御作為,在高階指揮效能方面,並非全然符合德國式的觀念。因此儘管其在多年的內戰中有著卓越的指揮成效,但其無論在心智上或軍事上均欠缺指揮現代化戰爭的本職學能,或許也欠缺高階指揮的天賦。在本次戰爭中有好幾次場合,證明了委員長無此能力自主指揮大規模之決定性作戰行動。對於本次戰爭的指導上,他的統御效能主要仰賴其整體人格的偉大-政治家風範與組織方面的天賦,其遠大的眼光,他的精力和決斷力,以及最重要的,他超乎尋常堅定不移的意志。」

這段評述很精闢地將蔣中正的軍事才能做了扼要地闡述。但是必須要指出,德國軍隊在當時(1930年代)是世界上效能最高的軍隊,引領世界軍事潮流之發展,所以撰文者應是用德國軍隊對於一位野戰統帥所應具備的才幹條件,作為評斷蔣的基礎,而這是相當高標的要求。蓋上揭文字乃是德國顧問回德國後,呈給德國陸總部報告中的引文。

也就是說,就純軍事領域的專業角度而言,蔣未能達到德國人心目中的統帥標準。這不足為怪。必須記及,蔣並未受過完整有系統的正規軍事教育。早年蔣曾短暫在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就讀,去日本士校的心願未了,就匆匆回國參加辛亥革命,於杭州率敢死隊攻打巡撫衙門。爾後在廣州進入軍事機關後,始接觸到正規的軍事事務,而他擔任的竟是許崇智粵軍的參謀長。

然而就正規的軍事教育標準而言,蔣中正至多不過完成了日本帝國陸軍入伍訓的教育。所以說,至此之後在廣州國民政府任上諸多軍事職務,其本職學能均需蔣「在職訓練」般的現地觀察與學習,所逐漸累積得來的。

指揮統御超越許多正規軍官

事實證明他的學習能力驚人,而他在指揮統御職務上的表現,竟能夠超越許多接受過正規軍官養成教育的下屬,並在歷史上創下諸般功業,可謂難能可貴。這證明了蔣還是較當時中國的其他地方軍政領袖,多了一分格局與視野,並且具備堅毅不拔的性格。這就是蔣作為軍事領袖的特質所在。

許多評論家對於蔣中正的評價,與這點有不謀而合之處。蔣擅長大戰略上的布局,而在野戰統率上有所欠缺。比如說李敖(批蔣不遺餘力的批評家)在論述國民政府北伐時的戰略就表示,蔣擅長人際關係上的縱橫捭闔,或用金錢收買、官位酬庸,進而能夠在軍事手段併用之下,達到裂解敵方陣營的目的。

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早年,各方軍閥勢力稱霸一方的混戰期間,做為也是一方勢力的蔣中正,能夠在短短時間內擊敗群雄,成為當日中國法統政權的最高領袖,這就代表其出眾的視野與行動能力,以及誠如德國人所說的,更重要的是他無比的毅力與決心。

與早年中共史觀的歷史描述相反,蔣其實知人善任,能夠將不同派別與出身的人糾集在他的麾下,共同為一個目標進行奮鬥。更甚者,蔣中正對於新式的事物採取了全然擁抱的態度,敢於嘗試接受西方先進的觀念與辦法,儘管他本人可能並不了解其真諦。

南京時期的德國顧問就提到,當他們以德國的制度方法推動國軍的現代化時,曾遭遇國軍保守勢力的大力反對,但是這些阻力均在蔣的堅定支持之下一一化解,他們的工作始能順利推行。抗戰以前,無論在中原大戰還是江西剿共,對於德國顧問所提的軍事專業建議,蔣多能採納,並據以實施而成就了最終的軍事勝利。這證明了蔣雖是讀四書五經的舊式教育,並以實踐陽明學說為己任,歷史證明他並非抱殘守缺的中國傳統封建人物。

抗戰軍興之後,當蔣主持的統帥部開始擘劃全國抗戰局勢時,蔣提出的全般抗戰大戰略,遠勝於日軍大本營的對華戰爭指導,始終在戰略上保有主動權,並抓住日本帝國陸軍犯下的錯誤而適時給予其重創,以維持抗戰全局不致失衡。

抗戰前期國軍雖英勇禦敵仍接連戰敗,而日方卻無法逼使國民政府屈降,這點至關重要。在此戰略決策中,蔣中正以其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身分負統領全局之責,但總體而言,這是參謀本部各主要將領合作產出的集思廣益,最後由蔣決斷,以統帥之名義發出。號稱小諸葛的白崇禧在其中往往扮演重要角色。

白崇禧與李宗仁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被視為最能夠挑戰蔣的地方軍系實力派人物,而白能夠在參謀本部中發揮重要的功能,自然也是蔣對其完全放權所致。由此觀之,蔣中正在指揮決策中的作用,在於以其人身之威望,糾集各方勢力英傑之士,建立一個號令一統,以實現單一戰略目標為目的,決策與行動一致的高等指揮機構。

偏好越權指揮干涉細節

蔣在軍事指揮上最為人所詬病者,為其經常越權指揮,干涉細節。此固然與他本身的個性與教育背景有關,但很多時候乃是當時國家制度不彰、軍隊現代專業化不足有關。蔣中正以統帥之尊,能夠以較高的位階檢視戰局,並接受到廣泛的戰場資訊,是以有時他所認知的戰場圖像,不免與戰地指揮官有所出入,因此其偏好以個人的干涉來糾正一些部署上的細部動態。

蔣的這類干涉細節的習慣,往往引起一些戰地指揮官的微辭,基本上無關宏旨。在關鍵的作戰決心上,蔣進行干涉而使戰局出現重大的改變者,其實並不顯著。這點與希特勒不同,希特勒一貫取消戰地指揮官較為明智的決心,而以自己偏執而缺乏深慮的決定取代,最後導致戰局的糜爛。

相對而言,蔣對於戰地指揮官違背統帥部的指導,而獨斷以自己的意旨取代的情事,有極高的容忍度。抗戰中如李宗仁、薛岳等戰區司令長官,均曾出現類似作為,而蔣於當下或者事後,均未有所追究議處。

對於身為軍事統帥的蔣中正,我們該如何給予他公允的評價?他缺乏現代化有系統的軍事教育,在野戰階層的指揮並不擅長,但是他在高層戰略決策的範疇內,卻因擁有較大的格局與胸襟,而有超越當時其他軍政領袖的獨到眼光與視野,這是他成功之所在。

尤有甚者,他超乎常人的毅力與決心,更是領導中華民國軍民打贏八年抗戰的主因,這個任務大概只有他才有條件承擔,所以上天賦予他這個天命。國軍戡亂失敗的責任過於複雜,很多非他本人所能掌握,換作他人易位而處,並不會幹得比他更高明,然而身為最高統帥的蔣中正,承受了絕大部分的歷史責任,而他本人也未圖卸責。

(作者滕昕雲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