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譚傳毅》豪豬理論有盲點–再多飛彈也買不到安全
文/譚傳毅
台灣海軍對美國一次性採購100套岸置魚叉飛彈系統,也一次性編足高達新台幣866億元預算,也成為國防部必須另編2400億元特別預算支應量產國造飛彈和造艦。
國軍拜錯了神
國軍從李登輝開始信仰「嚇阻」,好像只要說了聲嚇阻,神仙就會附體。嚇阻這個東西源自於核武器的效用,最初杜魯門總統還把原子彈當作可在朝鮮半島戰場使用的超級大炮,但隨著核武器威力越來越大,變成一個「只能說、不能用的武器」。
這個「只能說」的武器變成了嚇唬對手的政治辭藻,核武器之所以會嚇到對手,不是因為誰講的話比較兇狠,而是因為他所擁有的核武器毀滅力量大得嚇死人,大家必須考慮對手的報復,所以情勢就緩和了。
但是在常規戰爭的領域裡面,沒有人會認為常規武器例如飛機大炮會嚇死人,所以解放軍聰明的用了「威懾」概念描述了核武器與常規武器;而美軍仍然混用嚇阻,因為美軍是世界最強大的軍隊,儘管只是一支手槍也具有嚇阻效果。
近十幾年解放軍實力越來越強,美軍終於發現無法嚇阻解放軍,必須採取其它方式面對解放軍,越來越少用嚇阻這個名詞。例如最近流行的分散式作戰,我們可曾再聽過美軍打算用輕量化、小型化的作戰平台嚇阻解放軍?
國軍始終認為嚇阻萬能,擁有更多數量的飛彈、戰鬥機就可嚇阻解放軍。若是如此,國軍怎麼沒有嚇倒解放軍在台灣周圍的軍事行動?嚇阻這個東西行不通的,國軍拜錯了神。
數量不是嚇阻成功的保證
飛彈數量與嚇阻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飛彈數量愈多是否表示嚇阻的可信度愈高?國軍直覺的認為飛彈數量越多、越可以達到嚇阻的效果。
我們說「直覺」,因為嚇阻這個名詞從未在國軍內部討論過,就這麼的由一個沒有戰爭經驗、而且汲汲與郝伯村搶奪軍權的李登輝提出來,變成了國軍的教條,完全不考慮本身能力和可信度的問題。
假設國軍進行一次性源頭打擊需要發射25枚魚叉飛彈,以2枚魚叉飛彈攻擊解放軍1個目標來計算。假設解放軍每顆防空飛彈的攔截率是0.75,也是以2枚攔截1枚,那麼解放軍至少需要50枚防空飛彈。
但是,如果國軍增加魚叉飛彈數量至100枚,則解放軍大約需要發射89枚防空飛彈攔截多出來的50枚飛彈:(100-50)/(0.75×0.75)=89枚,加上之前的50枚,解放軍總共需要發射139枚防空飛彈。
如果國軍增加魚叉飛彈數量至200枚,則解放軍必須發射大約267枚防空飛彈:(200-50)/(0.75×0.75)=267枚。如果國軍飛彈增加到300枚,則解放軍需要有445枚防空飛彈:(300-50)/(0.75×0.75)=445枚。
乍看起來,擁有攻擊飛彈的數量越多似乎越有利,對於解放軍的防禦壓力越大,而且隨著數量增加,雙方必然陷入軍備競賽的困局。但是國軍好像忘了或不知道,軍備競賽非常不利於台灣,以有限資源投入沒有希望的競賽,被困住的是國軍、而不是解放軍。
國軍不可能無限量的增加飛彈數量
此次台灣向美國採購魚叉飛彈,是因為蔡政府不滿意只能摧毀七成的解放軍軍艦,因此增購追加到800億元。事實上,還要加上許多變數例如武器本身的妥善率和解放軍的反制等因素,以0.75命中率來計算是保守合理的。
一句話就增加了飛彈數量,沒有經過任何討論,可能就是某個毫不考慮軍事技術與兩岸關係的參謀看法,不但把台灣拖進了軍備競賽的墳墓、更是嚴重的破壞兩岸關係。難怪前陣子國台辦提出「台獨頑固分子清單」,完全就是針對這些人。
面對這種攔截率的科學問題更顯其昏庸,一廂情願的認為解放軍必然因國軍增加了飛彈數也隨之增加,若所增加的飛彈數量可產生飽和的浪費現象,那麼就可維持巧妙的穩定局面,這就是刺蝟豪豬理論的來源。
只要他們換位思考,如果是解放軍發起攻擊,而解放軍所擁有的各種飛彈數量多到無法計算,國軍完全沒有勝算。蔡政府怎麼還敢拿著飛彈來說事兒呢?
至今解放軍尚未對台動武的原因很多,不外是正義性、道德性、戰略定力等等,兩岸關係最高原則還是和平統一,這樣就可回歸正軌,避開軍備競賽甚至於是戰爭的危機,而看起來蔡政府打算走死了台獨這條路。
(作者譚傳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