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問一號探測器 成功著陸火星
文/BBC
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搭載的「祝融號」火星車於北京時間5月15日7時18分(格林尼治標凖時間5月14日23:18) 成功登陸火星,這是中國第一次成功的火星著陸任務,也讓中國成為繼美國後第二個成功派出探測器登陸火星的國家。
美國的勇氣號、機遇號、好奇號以及毅力號火星車分別於2004年1月至2021年2月數次登陸火星表面。
中國國家航天局宣佈,天問一號登陸火星北半球的「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著陸器搭載有「祝融號」火星車,可以在火星表面上行走。祝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著火神。
天問一號探測器於2020年7月23日發射,距今已有大半年時間,並在今年2月10日進入火星軌道,過去數個月它不斷探測「烏托邦平原」的表面,尋找適合著陸的地點,避免火星表面的石塊和坑洞,最終成功著陸。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出賀電,指天問一號成功著陸讓中國「在行星探測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美國太空總署助理科學主管祖爾布琴(Thomas Zurbuchen)也在社交網站發帖祝賀,期待中國的任務可以讓人類更了解火星。
火星目前距離地球約3億公里,天問一號發出的訊號需要約18分鐘才能傳送到地球,因此科學家無法作出實時監察或操控,天問一號必須自主完成整個著陸過程。
天問一號凖備降落的時候,著陸器和軌道器分開,著陸器由一個保護層包裹,並附有一個隔熱層,當著陸器與火星空氣摩擦的時候就會開始減速,之後會打開降落傘進一步減速,最後以火箭著陸。
著陸器之後用了17分鐘時間張開太陽能板,並向地球的控制中心傳送訊號。
另外,軌道器會繼續在軌道運行,它除了會繼續對火星表面作出探測外,還會為祝融號提供訊號中轉服務,讓它可以與地球保持聯絡。
天問一號成功著陸後,中國科學家計劃最少在未來90個火星日(Sol)透過它探測火星的地質結構。火星上的一天,長度大約是24小時39分鐘。
它的設計與美國太空總署2000年代的勇氣號(Spirit)和機遇號(Opportunity)相似,重量約240公斤,依靠可以張開的太陽能板供應電力。
祝融號也搭載一個可以伸高的天線,天線上裝設有照相機,同時可以用來協助導航。祝融號本身也裝設五個儀器,用來探測地質土壤,也會偵測火星表面下有沒有冰塊或水。
前蘇聯、俄羅斯、英國等多國過去都嘗試進行火星著陸任務,但除了中國外至今只有美國成功。
前蘇聯在1960至1970年代多次嘗試派出探測器在火星著陸,最終全數失敗。而美國的維京一號在1976年降落火星,是首個成功降落的探測器。
天問一號是中國第二個主要的火星探測任務,上一個任務是2011月與俄羅斯合作的螢火一號,原本計劃會環繞火星運行並收集數據,但搭載著螢火一號的俄羅斯火箭出現異常,令螢火一號無法離開地球軌道,最終掉回地球大氣層燒燬。
中國成功發射首個火星探測器
文/人民日報用戶端等
記者從中國國家航天局獲悉,科研團隊根據「祝融號」火星車發回遙測信號確認,5月15日,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成功著陸於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火星取得圓滿成功。
淩晨1時許,天問一號探測器在停泊軌道實施降軌,機動至火星進入軌道。4時許,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歷經約3小時飛行後,進入火星大氣,經過約9分鐘的減速、懸停避障和緩衝,成功軟著陸於預選著陸區。兩器分離約30分鐘後,環繞器進行升軌,返回停泊軌道,為著陸巡視器提供中繼通信。後續,「祝融號」火星車將依次開展對著陸點全域成像、自檢、駛離著陸平台並開展巡視探測。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6年正式批復立項,計畫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對火星進行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在火星表面開展區域巡視探測。天問一號探測器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著陸巡視器包括「祝融號」火星車及進入艙。
探測器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發射以來,在地火轉移階段完成了1次深空機動和4次中途修正,於2月10日,成功實施火星捕獲,進入大橢圓環火軌道,成為中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2021年2月24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實施第三次近火制動,進入週期2個火星日的火星停泊軌道後,對火星開展全球遙感探測,並對預選著陸區進行詳查,探測分析地形地貌、沙塵天氣等,為著陸火星做準備。
任務實施過程中,中國國家航天局與歐空局、阿根廷、法國、奧地利等國際航太組織和國家航太機構開展了有關專案合作。目前,探測器已在太空運行295天,距離地球約3.2億千米。
火星探測風險高、難度大,探測任務面臨行星際空間環境、火星稀薄大氣、火面地形地貌等挑戰,同時受遠距離、長時延的影響,著陸階段存在環境不確定、著陸程式複雜、地面無法干預等難點。天問一號任務突破了第二宇宙速度發射、行星際飛行及測控通信、地外行星軟著陸等關鍵技術,實現了中國首次地外行星著陸,是中國航太事業發展中又一具有重大意義的里程碑。
著陸:9分鐘,「瘋狂」刹車
① 降軌:在下降前5小時,天問一號建立降軌姿態,軌道器發動機點火降低,進入近火點50公里的大橢圓軌道。
② 分離:在距離地面100多公里處,實現軌道器和著陸器分離。不妨把此時的時間作為進入大氣的起點,自此開啟約9分鐘的著陸。
兩器到達安全距離後,軌道器立即點火,抬升軌道進入中繼軌道(環繞軌道)。軌道器升軌同時,也即時拍攝監測著陸器的下降過程。
③減速:兩器分離後,有三個減速過程。分別是氣動減速、傘降減速、動力減速。
一、氣動減速,靠大氣摩擦減速。此時展開配平翼,隨著防熱大底和大氣不斷摩擦,飛行器速度逐步降低,此階段為純氣動減速段,消耗將近90%的速度,超音速減速傘打開。
二、傘降減速,超音速減速傘打開,此時高度約11公里,減速傘使用的是盤-縫-帶設計傘。此時著陸器將先後拋掉防熱大底和背罩輕裝著陸。
三、動力減速,在著陸器同背罩分離同時,發動機點火,對地雷達隨機開機,著陸緩衝機構(四條著陸腿)展開。
④ 懸停:通過調整發動機推力,使著陸器在高度100米時,速度為0,達到懸停的目的,著陸器下方的對地相機同時拍攝下方圖像,自主分析並選擇相對平整適宜著陸的點。著陸器調整姿態,前往著陸點,並開始下降。
⑤ 著陸:通過著陸腿的緩衝機構抵消剩餘的動能。著陸器緩緩降落在火星表面,此時垂直速度和水準速度都非常小,通過著陸腿的緩衝抵消剩餘的動能,類似與人從高處跳下時的下蹲。
著陸過程中遭遇了哪些嚴峻挑戰?
天問一號任務一次性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步,著陸是其中最複雜、最難的部分。
著陸過程,是著陸巡視器從進入火星大氣層到降落到火星表面的過程,整個過程大約9分鐘。雖然時間短暫,卻是整個飛行任務中的一道頂級難題。
挑戰1:信號延時—超過10分鐘
軌道器和著陸器的分離決定任務成敗。
天問一號距離地球非常遙遠,信號單程時延10分鐘以上。地面無法進行即時測控干預,探測器會自主執行預先注入的指令,並自行判斷指令執行的效果。一旦發現問題,必須在極短時間內進行自我診斷,排除故障。
挑戰2:刹車難控—歷史成功率50%
人類迄今共實施47次火星探測任務(含2020年7月的3次發射任務),成功或部分成功的僅25次,成功率剛過50%。而對火星著陸任務,目前共實施22次,算上此次,僅成功10次,中國此次火星探測任務在世界航太史上亦是創舉。
挑戰3:險點難料—智能化要求高
著陸受火星大氣的影響,如果突然火星起沙塵暴那樣極端的氣象那有可能造成嚴重後果。此外熱防護、降落傘,減速也是重要風險點。
降落過程,目前中國尚未在外太空使用過降落傘,這是中國首次以降落傘的方式軟著陸到地外行星。這個著陸過程與地球通信的延時很長,因此對自主性、智慧性、即時性的要求更高。
減速過程要求非常精確,減速控制如何足以決定任務的成敗,如果速度沒降下來,那著陸器就砸到火星表面,砸了一個坑不說,祝融號也會壞掉,前面的努力都會白費。
另外姿態控制也很重要,如果沒控制好,著陸時「四腳朝天」那就麻煩了。
相比地球和月球,在火星表面著陸更加複雜。火星表面也籠罩著大氣層,但大氣密度僅為地球的0.6%~0.7%。航天器在進入火星的過程中,一方面無法單純依靠大氣降低到安全速度,同時又必須考慮空氣摩擦產生的熱量衝擊。
從目前火星地貌影像看,火星地形複雜程度超過月球,與地球、月球的地形很不一樣。
開展巡視探測工作的過程中,祝融號也將面臨地形、能源、路況、沙塵、通信等各種挑戰。
著陸點為什麼選烏托邦平原?
著陸點選擇需要綜合科學與工程2方面進行考慮,以盡可能的降低工程風險,並提高科學探測價值。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首選著陸點位於火星烏托邦平原,是火星上最大的平原,其表面下可能有大量的水冰儲備。在科幻系列《星際旅行》中,烏托邦平原就是星際聯邦的主要造船基地。
如果有一天,太空機構將人類送上火星,水將是一種至關重要的資源,因為它既可以維持宇航員的生命,也可以分解成氫和氧作為火箭燃料。
飛往火星的太空船不太可能攜帶足夠的水、氧氣和氫氣,完成往返火星的整個旅程。
火星車上搭載了6種科學設備,包括可用來拍照導航的地形相機及雷達、測量火星氣象的氣象儀、火星表面磁場探測儀、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等,為完成火星表面巡視探測和科學研究保駕護航。祝融號預計在火星表面工作90多天。
那麼,著陸器著陸後,軌道器幹啥去了?
軌道器降軌,變身「火星遙感衛星」。火星表面巡視探測任務結束後,軌道器將降軌到橢圓形的遙感任務軌道,又變身為「遙感衛星」。
它將繞火星飛行約1個火星年(約2個地球年),完成火星全球遙感探測任務,同時兼顧祝融號火星車的中繼通信。
預計著陸後的第8個火星日,中國首輛火星車將緩緩駛下著陸平台,在烏托邦平原上軋下第一道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