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民族主義成雙刃劍 美對中「放任」玄機何在

特斯拉因車子品質問題連番遭到中國官媒的炮轟

文/美國之音陳筠

路透社日前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美國電動汽車及能源公司特斯拉正在加強與中國監管機構的聯繫,並強化其政府關係團隊,顯示其對中國市場的重視。一如先前因拒用疆棉而遭中國網友抵制的全球知名品牌H&M、Nike、Uniqlo等,特斯拉也因車主維權風波遭到中國網友和官媒的一致撻伐。分析人士稱,中共利用民族主義情緒對抗國際壓力本無可厚非,但若操作過度,可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路透近日的報導稱,美國電動汽車及能源公司特斯拉正在擴增其政府關係團隊,希望通過跟中國政府及行業協會維持良好的關係,建立和諧的外部環境,來支援特斯拉在區域市場的業務發展。最近,特斯拉因車子品質問題連番遭到中國官媒的炮轟。不少網友揚言要對其進行抵制,還有不少城市甚至傳出特斯拉被限制上高速公路行駛。

據美國商業網站「商業內幕」援引產業諮詢公司Sino Auto Insights創辦人塗樂(Tu Le)的分析指出,在群情激憤的時候,中國政府有權力使事態升級,也有權力使事態降溫。他說,的確有人對特斯拉不滿,但社交媒體本身燃爆是一回事,政府捲入其中又是另外一回事。

維繫中共政權的重要基礎

事實上,更早之前,國際品牌大廠因為「疆棉」事件在中國掀起一股抵制洋貨運動;除此之外,今年3月,在阿拉斯加舉行的美中高層戰略對話的開場白中,中方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一句「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的講話,也為民族主義情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中國商家借勢推出周邊商品並造成搶購風潮。

台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學者洪耀南表示,毛澤東在革命時期提出的「民族統一戰線」所表現的就是一種民族主義。中共建政後,民族主義成為中共維繫其政權的重要基礎。他說,從過去的毛澤東,到現任領導人習近平,他們都利用民族主義去面對國內施政與國際外交。

洪耀南說:「習近平上台後,效仿毛澤東大力推行民族主義,中國夢就是民族主義的包裝,而中國夢也成為中國現行的民族主義。 」

一位不願具名的中國大學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有三位歷史人物對「祖國」的概念作出過不同的表述。一位是自稱沒有祖國的社會主義鼻祖馬克思;另一個是表示「沒了祖國,你什麼都不是」的德國納粹元首希特勒;還有一位是聲稱「哪裡有自由,哪裡就是國家」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這位學者說,三種表述都頗有道理,但反映出民族主義是一種很難說清楚,且不好討論的東西,在中國尤其敏感。

他表示,1919年五四運動之前,人們只知有「家」,不知有「國」;五四運動後,人們開始比較關注 「國家興亡」。他說:「什麼叫民族主義,就是以你沒有做過的事情為自豪,以你不認識的人為敵人。你沒做過的事情,你有什麼好自豪的?……人家跟你沒關係,你為什麼要去恨人家?因為他不是我這個民族的人。這就是民族主義的本質。」

南卡羅萊納大學講座教授謝田表示,民族主義的本質就是一種「自私」和「排他」心理,總覺得自己的族群比別人的優越,深入地說是一種群體式的個人主義,作為人性的一部分,「這其實也不是壞處」。

中共對抗國際政治之工具

謝田認為,民族主義往往跟愛國主義連在一起,如同「美國優先」反映了美國社會經濟的民族主義,原本無可厚非,但中國的民族主義完全被中共所操控,成為一種政治工具,尤其是對抗國際政治的工具。

分析人士舉例說明,為了在「九一八事變」紀念日或「釣魚台事件」上給予日本政府壓力,中國政府曾利用民族主義煽動民眾的反日情緒,等目的達到後,反日呼聲立刻叫停。謝田認為,中共在「疆棉」和「特斯拉」事件中,同樣也在通過煽動民族主義來達到其政治目的。他說,中共將此運用得十分「嫺熟」,而且培養了一大批狂熱的老百姓,尤其是年輕人。這些人有朝一日可能成為中共未來的掌權者。

分析人士還提出,清代慈禧太后即已懂得如何運用民族主義情緒,例如她利用義和團去反西方、反洋人,結果清代因此走向滅亡。評論人士警告說,失控的民族主義往往會演變成民粹主義,帶有強烈排外與仇視感,若操之過猛,反而引火焚身。因此,它是一把雙刃劍。

謝田對美國之音說:「以前世界歷史上的許許多多獨裁者都用過這些東西,從希特勒,到共產黨政權,到現在的中共,用得好的話就得心應手,達到它的目的,但一不小心這個東西就會反過來把自己燒掉。」

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中國大學教授表示認同。他說:「民族主義的問題很大的,所以很難說話。你不講民族主義,人家說你賣國;你講民族主義,也可能非常有害處,所以乾脆不講。在中國,這是一個最需要討論的問題,但也是一個最不能討論的問題,只能聽從,人各有命!」

中國民族主義成美中「共識」?

台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學者洪耀南觀察,在駐華企業及外籍人士被民族主義的浪潮趕出中國後,美國對中國民族主義的態度從「防備」轉為「放任」,目的是利用中國民族主義演變至民粹主義所造成的負面觀感,以及中國對周邊國家表現出的侵略性和破壞性,促使亞洲各國對中國的不信任感提升,從而形成「骨牌效應」,組成「抗中聯盟」。

洪耀南說,日本將於2021年10月進行國會改選,過去甚少提及台灣的菅內閣如今因日本國內「反中」氣氛增強,頻頻提到台灣問題。韓國今年4月地方首長與議員補選,執政的共同民主黨大敗,「親中」被認為是該黨失敗的原因之一,而且有可能影響明年的韓國大選。另外,菲律賓2022年5月舉行總統大選,「反中」也將成為一種籌碼。

洪耀南對美國之音記者表示:「就是說它(中國)的民族主義高漲起來,就會對周邊國家都有排斥,這些國家變成沒辦法選擇,只能選擇跟美國站在一起。這些周邊國家它會面臨到它國內選舉與民主制度,這些反中(情緒)和中國民族主義興起,也會激起其他國家人民的民族主義,相對地就會影響它們國內的政治選舉。」

洪耀南表示,中國越操作民族主義,中國人仇外與排外性越高,自然把周邊國家,例如日本、越南和澳大利亞,都推向與美國結盟,變成中國的敵人。他認為,刺激中國民族主義,成為美國拉攏盟友的方式之一。習近平需要民族主義穩固政權,拜登需要中國民族主義來獲得盟友,中國民族主義成為美中的「共識」,也是順勢而為。

不過,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講座教授謝田認為,雖然美國並沒有立場去反對或打擊中國的民族主義,但如果中國要透過武力侵佔手段去爭取區域性的霸權或擴張主義,例如把南中國海的無人島礁或有爭議的島礁據為己有,那麼,雖然中國對內還是可以用「民族主義」的這張牌來換取老百姓的支持,美國就有理由去反擊中國的擴張和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