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楓橋經驗」,所羅門群島看中了

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1963年,在浙江紹興諸暨市楓橋鎮,當地幹部群眾創造了依靠群眾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此後,這一源於基層的治理智慧從楓橋鎮走向全國,深深紮根於中華大地的廣袤土壤,在火熱的社會實踐中汲取養分、日益完善,終成中國基層治理的標誌性經驗。
歷經60餘載沉澱,「楓橋經驗」 始終持續釋放治理效能,不僅成為彰顯中國本土智慧與東方治理特色的生動典範,更隨著中國對外合作的深化,在國際舞臺上探索新的實踐空間。如今,在太平洋島國索羅門群島,「楓橋經驗」正煥發新的光彩。
當地時間9月11日,路透社援引當地官員和民眾的話報導稱,索羅門群島已經引進了這套模式。中國警方近來正試點開展指紋採集與資料收集工作,以確保地方社區穩定。
索羅門群島警方在社交媒體上發佈的圖片顯示,今年中國警方已走訪該國多個村莊,推廣「楓橋經驗」,還通過玩遊戲讓當地兒童熟悉巡邏無人機,以更貼近民生的方式融入社區治理。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華全球研究中心」的主任本·希爾曼(Ben Hillman)表示,中國農村普遍運行著一套網格化管理體系,「這種模式在中國境外的推廣並不常見,因為它的運行依賴於特定的社會與政治體制。」
綜合中國駐索羅門群島大使館微信公眾號的消息,今年2月至6月,中國公安部赴所警務顧問組,聯合所國家犯罪預防局,已經舉行了三期「楓橋經驗」專題研討會。
中國警務顧問組系統介紹了「楓橋經驗」的核心內涵,重點闡述了平安社區建設中社區民警巡邏防控、糾紛調解、發動群眾等核心能力及工作方法。
所方代表表示,索羅門群島與中國在城鄉社區結構、文化傳統等具有很多相似性。楓橋經驗中「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的治理智慧,為破解所警力不足、基層治理難題提供了新思路。
索羅門群島社區領袖安德魯·尼霍帕拉(Andrew Nihopara)向路透社證實,位於首都荷尼阿拉郊區的「Fighter 1」村已開始與中國警方合作開展「楓橋經驗」試點。
索羅門群島皇家員警部隊(RSIPF)本月在一份聲明中表示,「Fighter 1」村推行的「楓橋治理」模式將通過收集人口資料改善安全狀況。
聲明指出,中國警方已向當地居民介紹了人口管理、戶籍登記、社區地圖繪製,以及指紋與掌紋採集等工作內容。
聲明援引中方警官Lin Jiamu的話稱,「‘Fighter 1’村的試點是首次嘗試,未來將推廣至全國更大範圍。」他解釋說,該舉措旨在加強安全水準。
「Fighter 1」村附近一名熟悉「楓橋經驗」試點項目的居民向路透社表示,這個社區多民族聚居,近來這裡的社會秩序出現迅速惡化的趨勢,各類違法亂紀行為也明顯增多。
他指出,在城郊區域,由來自不同省份居民組成的社區對傳統治理體系存在抵觸情緒。「(楓橋模式)或許能成為建立秩序、完善資料收集的一塊跳板。資料缺失正是當前存在的問題之一」,他說。
索羅門群島警方在社交媒體上發佈的另一份聲明還顯示,中國警方在走訪馬萊塔省的16個村莊時也宣傳了「楓橋經驗」。當地一名居民向路透社證實了此事。
據報導,馬萊塔省是索羅門群島面積最大的省份,曾發生過「反華」抗議活動。2021年,索羅門群島爆發大規模反政府騷亂,這些別有用心的抗議活動背後就有馬萊塔省「親台」政客的煽動。
索羅門群島曾是臺灣在太平洋最大的所謂「邦交國」,時任總理索加瓦雷於2019年4月執政後,所很快與臺灣「斷交」,並於同年9月與中國大陸建交。這引來了所「親台」省份的激進分子挑起事端,洗劫唐人街,燒毀華人店鋪,衝擊議會大廈,逼迫總理辭職。
索加瓦雷隨後強硬表態不會辭職,並指出有外部勢力試圖干涉所政府「與台當局‘斷交’並與中國大陸建交」的決定,慫恿該國暴徒製造騷亂。他還提到,自己知道外部勢力是誰,但「不想點名」。
在索加瓦雷任上,2022年,中所兩國簽署安全合作協定,並在此後派出了多批赴所警務顧問組。所政府也證實,尋求擴大與中國的安全關係。
2025年3月14日至21日,應所警方請求,中國公安部赴所警務顧問組赴馬萊塔省深入開展刑偵和警務技能培訓、社區警務等合作項目。 中國駐索羅門群島大使館
此前,所警務力量依賴於澳大利亞。所前總理丹尼·菲力浦當時透露,所騷亂期間,澳大利亞支援部隊被指示不要保護中國在索羅門群島的基礎設施,因此所方才有了「其他考慮」,和中方簽安全條例「既是為了我們國家的內部安全,也是為了中國投資和基礎設施的利益」。
這一說法遭到澳方的迅速否認。但包括其在內的西方多國,此後仍不時對中所警務合作指手畫腳,干擾中所關係發展,炒作所謂「中國威脅」。
中方已多次闡明表示,中所安全合作符合國際法和國際慣例,是主權國家之間的合作,旨在協助所方提升警務執法能力,支援所方更好地維護社會治安,同時保護在所中國公民和機構安全,合情合理合法。中所安全合作與所方同其他夥伴的合作以及地區現有機制並不衝突,符合所方和南太地區共同利益。太平洋島國都是主權獨立國家,不是誰家的「後院」;都有權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做別人的附庸。
連結:应对社会秩序恶化,所罗门群岛试点中国“枫桥经验” (guancha.cn)
出口「楓橋模式」——北京在索羅門群島推廣鄉村監控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德正
據路透社報導,中國警察正在索羅門群島試點收集指紋等數據,以改善社會治安。專家指出,「楓橋」模式推廣到中國境外,頗不尋常。批評人士指出,這有違個人權利,須經法律的審核。
中國正在將其鄉村監控模式出口至太平洋的索羅門群島。路透社引述當地官員和居民稱,中國警察正在試點採集指紋等個人數據,以防範社會不安定。
毛澤東六十年代發起的「楓橋」模式,以發動群眾搞「階級鬥爭」為目的,如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重新提出這一說法,以確保地方穩定。
索羅門群島與北京有安全合作關係。索羅門警方在社群網站上發布的照片顯示,今年,中國警察走訪了多個鄉村,推廣所謂「楓橋」理念,通過游戲方式讓兒童熟悉監控無人機。
中國外交部沒有回復路透社的評論請求。
鄉村「網格化」
澳洲国立大學專家希爾曼(Ben Hillman)表示,中國鄉村實施網格化管理、每個網格員負責監控一個片區。
希爾曼說,對中共來說,這是「理想的治理模式」,通過發動群眾,支持黨的議程並互相監控,從而將社會衝突扼殺在萌芽狀態。
他補充說:「這一模式推廣到中國境外,相當不尋常。因為該模式需要特定的社會和政治機制。」
索羅門群島一名社區負責人尼霍帕拉(Andrew Nihopara)向路透社證實,首都霍尼亞外圍的鄉村「鬥士1號」(Fighter 1)已經開始與中國警察合作一項「楓橋」試點。不過,他不願透露更多詳情。
本月,索羅門群島皇家警察部隊在一份聲明中稱,鬥士1號村實施「草根治理」的楓橋模式,將收集民眾數據,以改善治安。
這份聲明稱,中國警察已向居民介紹了有關住戶登記、社區繪圖、收集指紋掌紋等訊息。
聲明表示:「鬥士1號村是初步的嘗試,未來將在全國各地推廣到更大的地區。」
這引發人權方面的憂慮。
索羅門群島反對黨人士肯尼洛里亞(Peter Kenilorea)在電話採訪中表示:「這違背了我們憲法中所保護的個人權利,本應經過議會審批,經過法律的審核。」
中國大使館在微信上發布的一則貼文顯示,中國公安部2月在索羅門群島舉行了一次有關「楓橋經驗」的培訓班,將中國城鄉與索羅門群島社會結構進行比較。
官員:索羅門群島傳統鄉村不會接受楓橋模式
索羅門群島傳統治理、和平與教會事務部副部長奧邁(Clifton Aumae)向路透社表示,他不認為傳統鄉村會接受楓橋模式。
「這種制度無視我們的文化。我不認為它適合索羅門群島的傳統社區,這裡是以酋長為中心,負責維持秩序」,奧邁說道。
奧邁表示,其部委想要採取的措施是,按照法律重新恢復鄉村酋長的權力,以應對年輕人的反社會行為。
住在鬥士1號村附近的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居民向路透社表示,當地社區是多民族,社會秩序急劇惡化、違法行為增加。
肯尼洛里亞則擔心,收集個人數據是走向專制體制的一步。「要管理貧窮、處境艱難的社區,還有更好的方法。」
索羅門警方的另一則發表在社群網站上的聲明顯示,中國警察在走訪索羅門群島最大的省份馬萊塔16個鄉村時,也推廣了楓橋模式。馬萊塔省曾有反華抗議歷史。
2022年,北京與索羅門群島達成一項安全合作協議。2021年,索羅門群島曾發生反政府暴亂。抗議部分是由於馬萊塔政界人士反對索羅門群島將外交關係從台灣轉向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