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莫迪的上合之旅:積極表態中印關係 刷「大國存在感」

印度總理莫迪(中)的上合之旅:積極表態中印關係,密集發推文刷「大國存在感」。
文/中時藍孝威
據《澎湃新聞》報導,9月1日下午,印度總理莫迪在個人社交帳號上發文感謝中方成功組織並舉辦了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莫迪寫道:「結束了對中國富有成效的訪問,其間我出席了上合組織峰會並與多位世界領導人進行了交流。還闡述了印度在全球關鍵議題上的立場。感謝習近平主席、中國政府以及人民成功組織了此次峰會。」
8月30日傍晚,莫迪乘機抵達天津濱海國際機場。身著傳統長衫和坎肩的莫迪從機艙走出,雙手合十向現場人員致意。這是莫迪時隔七年再次來華。2018年,莫迪首次出席在青島舉行的上合峰會。
在抵達後,莫迪第一時間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行程:抵達中國天津,期待參加上合組織峰會並與各國領導人會見。帖文中配了四張照片,第一張是莫迪走出機艙後在舷梯雙手合十向現場人員致意的照片,兩張是莫迪與中方接機官員握手的照片,第四張照片莫迪走在紅毯上,禮兵在紅毯兩側列隊致敬,身著鮮艷服裝的女青年或手捧鮮花或跳舞表示歡迎。
據新華社報導,8月31日中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天津迎賓館會見莫迪。
在天津的兩天裡,莫迪還與俄羅斯、尼泊爾、馬爾地夫、埃及、越南、哈薩克和塔吉克等多國領導人密集互動。
在中印關係持續改善和美印貿易糾紛升級的背景下,莫迪時隔七年再次來華備受外界關注。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林民旺向《澎湃新聞》分析指出,莫迪來華出席上合峰會表明中印關係正處於一個逐步改善的軌道。但是印度對華改善關係的動力不是內在的動力,是印度受到外在壓力所致。「中印關係未來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印度政府對於印美關係和中印關係的認識。」
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RF)傑出研究員、前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委員會委員馬諾傑·喬希(Manoj Joshi)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中印雙方已同意採取措施解決長期存在的邊境爭議,這是一個積極的發展。「雙方都意識到自己在全球穩定與繁榮中所扮演的角色,兩國關係的緩和是一個重要的發展。」
對中印關係繼續改善將是一次有力的推動
這是自去年10月習近平主席同印度總理莫迪在喀山成功會晤後第二次面對面會談。據新華社報導,習近平強調,今年是中印建交75週年。雙方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和處理中印關係,通過天津會晤再提升,推動兩國關係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莫迪表示,印中是夥伴而不是對手,共識遠大於分歧,印方願從長遠角度看待和發展兩國關係。面對世界經濟高度不確定性,印中作為全球重要經濟體,加強合作十分重要。
「就莫迪的表態,『印中都堅持戰略自主和獨立外交,兩國關係不受第三方影響,兩國合作將使21世紀真正成為亞洲世紀,雙方攜手將在國際事務中增強多邊主義的力量。』這句話讓我印象比較深刻,」林民旺表示,「這句話回應了我們的關切——認為印度調整對華態度或者政策搖擺是因為美國。」
中印兩國領導人去年10月喀山成功會晤後,從外長、防長到國安顧問,中印各層級互動頻繁,外交、安全、邊境問題等各領域交流或會晤也逐漸恢復,並達成多項共識。在中印關係重啓再出發的背景下,此次莫迪來華參加上合天津峰會引起外界的關注和討論也是在意料之內。
其實,在莫迪這番表態之前,外界已經從其在日本的正向表態,預感到中印領導人在上合天津峰會的會見對中印關係繼續改善將是一次有力的推動。
莫迪當地時間8月29日在日本訪問期間接受《讀賣新聞》採訪時表示,印中保持緊密關係對構建多極化的亞洲和世界至關重要。印度願以相互尊重、互利互惠且相互體諒為基礎,從戰略和長遠角度推進雙邊關係,加強戰略溝通,共同應對發展挑戰」。《南華早報》評論說,莫迪此番言論釋放出印中關係進一步升溫的信號,是近年來對華最強烈的示好姿態之一。
8月29日至31日,莫迪到訪日本,與日本首相石破茂舉行印日年度峰會。石破茂和莫迪在29日發表了兩國加強合作的聯合聲明,雙方把防衛、安全保障合作、加強經濟合作和人員交流定位為重點領域。聯合聲明還提及南海和東海現狀。
《澎湃新聞》觀察到,在上合天津峰會的新聞中心,《印度時報》、新德里電視台(NDTV)等多家印度媒體在現場報導莫迪的行程或解讀中印關係,有些印度媒體採訪中國記者對中印關係的一些看法,有些則拿著頭版刊發了中印領導人會見新聞的中方出版英文報紙對中印關係進行解讀,有些則在現場實時報導莫迪的行程……
在新聞中心現場,一位多次來華的印度記者告訴澎湃新聞,中印是鄰國,增加溝通交流非常必要,尤其是民間的交流有利於增加民眾對彼此的瞭解。希望這次峰會結束後,中印雙方此前交往的限制進一步減少,比如航班直航。
《印度時報》發表評論稱,莫迪時隔7年再次來華參會,原因在於他認為此次參會意義重大,且中國的支持對印度明年擔任金磚國家主席國也至關重要。《今日印度》刊文稱,雖然與美國的關係仍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新德里認為保持與北京的渠道暢通可以使其選擇多樣化。
西方媒體也在密切關注中印關係的變化。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稱,查塔姆研究所發文評論道:「這種關係的變化對世界其他地方很重要。印度永遠不會像西方(尤其是美國)認為的那樣成為對抗中國的堡壘……莫迪的訪華標誌著一個潛在的轉折點。
林民旺觀察認為,印度就中印關係改善邁出的這一小步,我們仍要積極予以肯定,「聽其言的同時也要觀其行,從去年10月起,印度方面的表態總體上是積極,但在實際行動上,比如直航、簽證等方面至今推進都比較緩慢,而主要原因還是印度方面。」
BBC刊文指出,鑒於兩國關係的複雜性,改善中印關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莫迪對中國的訪問可能會修復一些,並向華盛頓發出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即印度有選擇。
印度重新發現上合組織的效用?
在上合峰會這樣一個多邊場合,莫迪也在盡量利用這一契機與多國舉行會晤或互動。8月31日,莫迪與緬甸代總統敏昂萊舉行了會晤。《澎湃新聞》瞭解到,雙方回顧了雙邊關係,並就發展夥伴關係、防務與安全、邊境管理和邊境貿易等多個議題進行了討論。
31日當晚,莫迪在社交平台X上密集分享了晚宴開始之前與尼泊爾、馬爾地夫、埃及、越南、哈薩克和塔吉克等國領導人進行交談或互動的照片。《澎湃新聞》統計發現,莫迪從抵達天津到離開,其個人社交帳號發佈了大概25條涉及上合峰會的帖文,其中大部分是與各國領導人會晤或互動的照片。
9月1日,莫迪還分享了峰會現場與俄羅斯總統普丁熱情擁抱和握手交談的照片,而在另一個帖文中寫道:天津的互動還在繼續,配圖是中俄印三國領導人一同交談和並肩而行的照片。
在隨後舉行的上合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上,莫迪在發言中提及了上合組織的韌性,讚賞通過上合組織區域反恐怖機構((RATS)取得的進展,以及在促進經濟互聯互通和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努力,但強調互聯互通必須尊重主權。
上午的大會結束後,莫迪和普丁在主會場同乘一輛汽車前往酒店舉行雙邊會晤,兩國領導人在車上交談了近一個小時。
在雙邊會晤中,莫迪表示,在困難時期,印度和俄羅斯並肩作戰,定期的高層互動反映了特殊夥伴關係的深度,兩國密切的溝通對於全球穩定至關重要。莫迪還表示,希望俄羅斯和烏克蘭採取行動,結束戰爭。
普丁在會晤中指出,印俄建立特殊戰略夥伴關係15週年即將到來,此次雙邊會晤有望進一步加強兩國多方面關係。
顯然,莫迪希望通過上合峰會這個場合展現「印度作為大國」的存在感以及推進與一些國家的雙邊關係。
2017年6月,在哈薩克斯坦的阿斯塔納峰會上,印度與巴基斯坦同步獲批成為正式上合組織成員國。但一直以來,印度都因在具體議題上與一些上合組織成員國存在分歧而被視為某種特殊的存在,而此次莫迪來華並出席上合天津峰會被各方普遍視為某種「態度的轉變」。
《印度時報》8月31日刊文指出,鑒於川普的關稅政策引發了印美關係的突然下滑,這次訪問變得更加重要。BBC稱,這些徵稅可能會給印度的出口部門及其雄心勃勃的增長目標留下持久的創傷。
過去十餘年,印度與西方關係尤其是美印關係不斷深化,加上上合組織的特性,印度並不重視上合組織的重要性,但如今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美印關係可能「生變」的背景,印度似乎正重新評估上合組織。BBC刊文認為,分析人士表示,新德里與華盛頓關係的下滑促使印度重新發現上合組織的效用。
印度國際新聞社8月31日報導稱,此次上合天津峰會對印度非常重要,因為其召開時間在美國對印度部分輸美商品徵收50%關稅之後。
美國國土安全部發佈通知,美國東部時間8月27日0時起,美國對自印度進口商品徵收的25%懲罰性關稅生效。當前,印度輸美商品的關稅稅率已增至50%。法新社稱,川普最新的關稅舉措導致美印關係緊張。
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皮尤什·戈亞爾當地時間8月29日在首次公開講話中對美國加徵關稅進行了回應,稱印度不會「屈服」,而是專注於開拓新市場。
此次上合天津峰會是上合組織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屆峰會,被視為深化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的重大機遇。2024年,上合組織完成第三次擴員,成為覆蓋亞歐非三大洲26個國家(10個成員國、2個觀察員國、14個對話夥伴)的「上合組織大家庭」,如今,上合組織成員國人口佔全球近一半,陸地面積和經濟總量約佔世界1/4,上合組織成為全球覆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綜合性區域組織。
「不光是貿易領域的保護主義,國際局勢的大變動也是促使印度重新審視上合的重要因素。」復旦大學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馬斌向《澎湃新聞》分析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