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焦點評論社會政治

傑佛瑞·薩克斯:美國當務之急是避免因台灣問題引發戰爭,而不是什麼遏制政策

傑佛瑞·薩克斯

傑佛瑞·薩克斯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聯合國前高級顧問)

文/觀察者網

「我們正處於一個非常艱難和充滿挑戰的世界。有九個國家擁有核武器,這九個國家中的大多數在地緣政治或外交層面與至少一個擁核國家存在衝突。我們需要充分瞭解全球形勢,這樣才能避免可怕的災難。」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聯合國前高級顧問傑佛瑞·薩克斯7月21日在復旦大學逸夫科技樓,與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展開對話。這是他在演講開場白中的警告。

點擊查看大圖

7月21日,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十周年「思想者對話」節目現場,院長張維為教授主持開場 觀察者網

這場對話是在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成立10周年之際,聯合底浪文化共同發起舉辦的,會議邀請傑佛瑞·薩克斯就《以色列-伊朗衝突及其全球影響》做主題演講,不過,薩克斯教授將話題拓展到了更廣義的地緣政治領域。

張維為在對薩克斯的介紹中褒獎道:薩克斯不僅是在全球最緊迫問題上總能提出原創觀點的學者,還是一位具有堅定勇氣的思想鬥士:哪裡有不公和邪惡,哪裡就有他鬥爭的聲音。

此言不假。薩克斯在演講中,引用《原子科學家公報》的末日時鐘,歷數美國歷屆總統如何通過挑起各種戰爭,將時鐘撥近末日來臨的零點時刻。他還引用資料,披露美國迄今實施了64次秘密政權更迭行動,與6次公開政權更迭行動;又從巴以衝突、俄烏衝突,談到中美關係惡化以及台灣問題。

此次演講和對話持續兩個小時,本文是薩克斯發言的部分觀點整理及會後觀察者網與薩克斯教授的簡短對話。演講和對話全文將予隨後推出,敬請讀者朋友們關注。

【整理/ 觀察者網 高豔平】

中國的發展終結了「歷史終結論」

薩克斯在發言中回憶起了14年前,張維為教授與法蘭西斯·福山在上海的一場著名的辯論。觀察者網的不少同仁都親歷了那場辯論。「張維為教授是對的,他贏了」,薩克斯說。

但在20世紀90年代初,福山教授的「歷史終結論」曾在全球風靡一時。作為一個「另類」,薩克斯當時對世界的理解有所不同。他認為隨著冷戰的結束,世界終於有機會避免核戰爭、結束對抗,也有機會實現快速發展。而中國的發展正樹立了這樣的典範。

在1980年至2020年這40年間,中國成為世界歷史上發展最快的大國,它展示了由於技術、教育、基礎設施的改善,當今世界究竟能取得多大的進步。

而這四十年,正是傑佛瑞·薩克斯職業生涯的黃金四十年。中國發生的這一切,薩克斯是見證者。他第一次訪問中國是在1981年,由於歷史原因,那時候的中國還非常貧窮。

中國的發展給了這位發展經濟學家很大鼓舞。他認為,即使中國的成就得益于深厚的歷史和文明底蘊,他仍堅信這是世界所有地區都能做到的事情,也許速度不同,也許不像中國那樣取得全面成功,但是無論非洲、印度南部、南亞、中亞還是拉美,「只要我們都能生活在和平之中,在貧窮國家快速實現共同繁榮是潛在的現實」。

冷戰成為美國推廣霸權的機會 我見證了這一切

薩克斯教授也罕見回憶了當年在俄羅斯推廣「休克療法」的往事。因為懷揣上述學術夢想,1990年代蘇聯解體後,他曾親自擔任葉利欽總統的顧問。

1991年冷戰結束之後,薩克斯心想,這太棒了。「我們都處於全球市場經濟的一統世界之中。我們能共用繁榮,較貧窮的國家可以實現更快的增長,並縮小與較富裕國家的收入差距,富裕國家也應該幫助貧窮國家迎頭趕上。我們將擁有一個安全、繁榮的世界。」

而且,作為一名經濟學家,「我過去相信,如今依然相信,全球資源是足夠大家共用的。另一位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的理論認為,資源總是有限的,所以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反對這種看法。我不是基於道德,而是基於實踐。只要人們使用可再生能源,而不是使用化石燃料,就都能過上好日子。所以,只要我們做出正確的技術選擇,那麼世界上就有足夠的資源供全球每個人使用。這就是我在20世紀90年代初所主張的。」

然而,美國沒有將冷戰的結束視為建立平衡、公平、和平世界新秩序的契機。美國將冷戰的結束視為推廣霸權的機會。這種所謂新保守派的意識形態從1991年以一直主導著美國政治。新保守主義的觀點認為,只有美國領導世界時,世界才能安全,因為美國代表著正義的力量。美國應該制定規則,應該決定世界每個地區的發展。

「這是一個非常傲慢的立場,也是非常不切實際的想法,但這實際上是自1991年以來歷屆美國政府所宣導的理念,我近距離見證了這一切。」

「作為一名親俄派,我的觀點是我們應該幫助俄羅斯重新站起來,我們應該幫助非洲實現發展,我們應該確保在世界各地消除貧困。」然而,薩克斯這些想法,在美國政治領導層中沒有被接受,甚至連那些暫時手握權力的同事也不接受,他們認為這些想法很幼稚而且違背美國利益。

薩克斯發現,冷戰期間,美國的所有說辭都是,與蘇聯作戰是因為蘇聯是共產主義;但是當俄羅斯獨立並宣稱自己處於後共產主義的市場經濟時代時,俄羅斯仍然被視為敵人。他說,在這一點上,芝加哥大學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對美國心態的理解是正確的,即美國視俄羅斯為威脅,並非因為任何特定的意識形態,而是因為俄羅斯幅員遼闊;美國視中國為威脅,也並非因為中國的意識形態或其他方面,而僅僅是因為中國幅員遼闊且取得成功。因此,中國唯一的「罪過」就是威脅到了美國的主導地位。

中美關係的轉變是如何發生的

中美關係出現變化大約是從2010年開始的。薩克斯回憶道:中國當時已經變得非常強大,而且相當成功。其中兩項政策更是讓美國大為驚訝:其中一個是「一帶一路」倡議,它突然成為一個擁有100多個夥伴國家的金融+基礎設施的全球倡議,而美國沒有類似的倡議。第二就是「中國製造2025」計畫,這項政策確定了10個主要技術領域,並制定政策以在這些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薩克斯評價說,「中國製造2025」是我所知道的歷史上最成功的產業政策之一,因為它確實發揮了作用,推動了電動車革命,推動了可再生能源革命,引發了數位革命。它非常成功,以至於嚇壞了美國人。

因此,大約從2015年開始,美國的對華策略發生重大變化,對華關係從戰略合作轉變為遏制中國,美國開始動用各種手段來遏制中國的進步。在薩克斯看來,這一切都相當愚蠢。在這個世界上,你無法通過阻止別人來取得進步,而且也沒有理由這麼做。

所以,中美關係從歐巴馬時期開始惡化,目前川普時期仍在延續,其中台灣問題是所有問題中最危險、甚至可能是全球最危險的爆發點。當前美國正在向台灣地區大量輸送軍備,還有美國領導人正在公開談論軍事保衛台灣。

儘管如此,演講結束時薩克斯總結稱,他仍然保持樂觀。他說,如果我們能因技術革命而避免衝突,我們真的可以擁有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而目在看似毫無希望的地區,比如非洲國家,如果遵循中國的發展路線圖,真的可以實現40年的繁榮發展,非洲最終會成為與世界其他地區並駕齊驅的高收入大陸。

畢竟,他是全球發展問題專家,他的扛鼎之作就叫《貧窮的終結:我們時代的經濟可能》;而戰爭,正是歷史上那些野心勃勃的國家鞏固和擴張霸權地位的工具。

以下為觀察者網與傑佛瑞·薩克斯短暫交流的文字實錄:

觀察者網:川普的對等關稅一度激化了中美矛盾。不過,過去一兩個月中美之間舉行日內瓦會談、高層領導人互通電話、倫敦經貿磋商等等,似乎一度緊張的的中美局勢有所緩和。您如何理解當下的中美關係?

薩克斯:我認為中美關係仍將保持緊張,因為美國政界仍存在強烈的反華情緒,且這種情緒並未消退。但與此同時,各方也逐漸意識到局勢不應失控。過去幾個月的經歷已對美國政策制定者發出警示:切勿讓事態升級至沸點,必須將局勢控制在相對平穩的層面。

我希望美方能恪守這一原則。川普執政時期充斥著諸多不穩定因素,態度反復無常,虛張聲勢與威脅層出不窮,因此那絕非風平浪靜的階段。但我仍希望美國方面明白:切忌得寸進尺,切勿施壓過甚。否則最終可能引火焚身,使美國自身遭受嚴重反噬。

觀察者網:部分中國學者警告稱,一旦川普解決中東亂局和俄烏戰爭,必將調轉槍口全力對華。本屆川普政府上任半年來推行對台雙軌政策:軍事上不僅維持對台軍售,更深化情報共用合作,甚至與菲律賓聯合試射可覆蓋台灣島的「海馬斯」火箭系統;經濟上則施壓台灣半導體產業,強令台積電將3奈米及以下晶片產線遷往亞利桑那州。但在公開訪談中,他一直拒絕承諾協防台灣。您如何評估川普第二任期的對台政策?有觀點認為商人出身的川普重交易輕意識形態,可能弱化台灣對美戰略價值,這種判斷是否準確?您怎麼看?

薩克斯:我認為回答這個問題需要釐清兩個關鍵矛盾。首先,川普本人缺乏清晰戰略框架——他的立場反復不僅源於戰術調整,更根本在於認知混亂。這種決策模糊性必然導致政策搖擺。

其次,美國對台決策存在多方博弈。除總統外,軍工複合體、中央情報局乃至深層政府都在施加影響。不同勢力對台灣問題持有不同立場,而川普本人又時常自相矛盾,這導致美國行為具有高度不可預測性。但必須承認,這就是現實。

不過,我們仍應保持期待。美國希望避免因台灣問題與中國爆發衝突,這可能是真的,但美國的行動卻是極不負責任的——尤其是單方面武裝台灣的行徑。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國理應尊重中國內政,停止干涉。

更令人憂心的是,若台灣政客誤將美國支持視為某種「獨立」或激進路線的擔保,必將觸發軍事衝突、引爆中美對抗。因此台灣當局必須極度審慎:任何錯誤言論都可能將所有人拖入戰爭深淵。這也意味著,台海的局勢走向不僅取決於美國,更取決於台灣領導人能否保持克制、擔起責任,而非進行可能引發世界大戰的危險賭博。

觀察者網:您在演講中也提到與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觀點的不同。您去年與他的那場著名的辯論令人印象深刻。儘管他始終堅持中美兩國戰爭不可避免,但觀察者網在去年底專訪他時,他的立場似乎有所鬆動。他當時表示:「美國並不想主動挑起對華戰爭——其目標在於遏制。」「中美之間的戰爭並非不可避免,但激烈的安全競爭無法避免。」這種表述顯然比先前更為審慎。您的觀點更貼近中國人的看法——中國並未對美國構成威脅,中美之間戰爭是可以避免。 如果中美之間爆發戰爭,那很可能的誘因就是台灣問題。在您看來,該如何規避這種戰爭風險?

薩克斯:首先,美國必須徹底摒棄遏制中國的念頭。這個想法糟糕透頂——美國憑什麼要遏制中國?如果這意味著試圖限制中國的崛起、阻止中國的發展,那不僅是荒謬的,更是不可接受、違背道德且毫無原則的。我們根本不該玩這種把戲。因為在我看來,中國從來就不是美國的敵人,美國沒有任何理由對中國採取敵對行動。

其次,當前最缺乏的,是通過直接外交途徑解決安全問題,甚至就如何避免因台灣問題引發戰爭展開對話——這才是當務之急,而非什麼遏制政策。我絕不希望看到美國做出實質損害中國利益的行為,這種行徑極其危險。

觀察者網:您最近接受半島電視台《前沿》節目專訪時,提到核威懾的一個重大歷史教訓——1991年冷戰結束後蘇聯解體為15個國家的結局——已被世人遺忘。您警告稱「千萬別招惹另一個核超級大國——它真的能讓你萬劫不復」,並強調「當今世界存在多個擁有核武的力量,它們足以毀滅你的國家,甚至終結整個人類文明。」那麼這一次,您認為誰可能會是第二個蘇聯?您是否在暗示,這次核威懾的邏輯可能反噬美國自身?

薩克斯:我認為所有大國都應保持最大限度的自我克制與審慎,避免威脅他國安全。既然核戰爭風險已成為地球面臨的最大威脅,我們就必須採取堅決而明確的措施來降低這種可能性。

在我看來,這意味著:第一,大國間必須保持外交溝通管道暢通;第二,在烏克蘭問題上,必須停止北約東擴——這對俄羅斯構成嚴重挑釁;第三,在台灣問題上,美國必須停止向台灣提供武器系統,否則無異於在中美之間製造戰端;第四,對於印巴等地區衝突,國際社會應積極介入調解。和平需要主動構建,而當前我們恰恰未能充分運用外交手段來化解這些風險——這至關重要。

任何大國都不該寄希望於他國自行崩潰。我們應當相互尊重,更要避免相互挑釁。換言之,必須約束自身行為,確保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

連結:杰弗里·萨克斯:美国当务之急是避免因台湾问题引发战争,而不是什么遏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