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法國學者:面對川普的種種手勢,中國處於有利地位

文/法廣

周二(6月17日)法國主要日報頭版仍聚焦於以色列與伊朗交火不息持續升級;與法國退休改革的政治博弈,國會今天將進行關鍵的總結性辯論,社會各界關注是否會達成共識。中國方面,《十字架報》登出法國學者庫爾蒙(Barthélémy Courmont)撰寫的文章,分析了中美兩國的貿易關係和地緣政治競爭。

文章開頭寫道,6月11日,美國和中國宣布簽署一項貿易協議,內容包括中國向美國提供稀土,以換取美國大學接收中國學生。但在法國智庫學者巴特勒米·庫爾蒙(Barthélémy Courmont)看來,中美力量對比正在向北京傾斜。

美中關係,在美國歷屆總統任期內似乎都在重演。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對中國抱持着某種執念,視中國的崛起為一切問題的根源,並以此為由推行積極甚至有時帶有侵略性的政策。從奧巴馬到川普,再到拜登,歷任美國總統都將北京視為競爭對手,然而在戰略對抗和經濟競爭之間,他們的優先事項並非總是一致。

當川普2017年入主白宮時,他的對華政策圍繞着重新平衡嚴重逆差且自千禧年開始持續上升的貿易平衡的必要性展開。2016年,這一逆差接近3470億美元。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他對北京發起了貿易戰,試圖通過談判實現能夠增加美國對華出口量的貿易交換。然而2018年,這一逆差達到了4180億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之後穩定在每年3200-3800億美元之間,然後在過去兩年裡略微降至3000億美元以下。

中國的決心

文章表示,美國總統貿易戰的失敗可以解釋為它們屬於另一個時代,因此註定失敗。雖然兩國在經濟上確實相互依存,特別是在2000年代,但中國在過去十年的實力在於大幅增加了與新興國家(今天被稱為全球南方)的貿易關係,涉及亞洲、非洲或拉丁美洲。對華盛頓的依賴性(華盛頓仍是北京的主要夥伴)因此逐漸減少。

與此同時,美國無法放棄中國進口貨物,否則將面臨不可控制的通脹和稀有金屬供應領域的短缺風險。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川普政府宣布的關稅上調——雖然涉及許多國家,但中國顯然是主要目標——遭遇了北京的對等回應和反制措施,這促使華盛頓謹慎行事並回到談判桌前。就像川普1.0一樣,川普2.0同樣遭遇了中國的決心,但更重要的是遭遇了不利的力量對比。

霸權爭奪

文章指出,白宮主人已經讓我們習慣了他的反反複復,在中國問題上他也無法避免這一點。他因此對中國領導人發表了多次積極聲明,意識到正面對抗不會給他帶來任何好處,6月11日的協議——稀土換取允許中國學生赴美學習——絕非勝利,預示着未來的談判將與他第一屆政府時期的非常相似:北京將同意增加美國進口量,但這不會轉化為貿易逆差的顯著減少。

因此,競爭現在必須在其他領域進行,中國在這方面已經搶佔先機。恢復一帶一路,擴大金磚國家,加強與全球南方國家的聯繫:中國正在確立其領導地位,而美國形象正在惡化,其霸權地位越來越受到爭議。

川普將關稅上調的宣布甚至損害了跨大西洋聯繫,而美國在烏克蘭的參與已經使這種聯繫變得脆弱,北京將此視為將自己呈現為經濟自由主義捍衛者的機會,面對一個採用保護主義、甚至讓其傳統盟友擔憂的美國。川普並非其國家不利局面的唯一責任人,但他是一個加速器。

苦澀感

北京與華盛頓的競爭是多維度的,因此也體現在認知層面。中國實力的崛起是經濟性的,也是軍事性的,還是外交性的:這三個領域美國仍處於優勢地位,但其可信度有所欠缺。對烏克蘭戰爭的處理和在加沙問題上與以色列政府的共謀是最明顯的表現,但跡象很多:李在明在韓國的當選預示着有利於北京的再平衡,對一些國家非常隨意地實施的旅行禁令加強了對美國巨人的苦澀感。

文章總結道,遺憾的是,美國總統繼續相信他的國家令人嚮往。也許比中國更令人嚮往。但面對新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平衡,這種夢想似乎越來越無足輕重。北京和華盛頓進行了談判,就像他們在川普1.0時期所做的那樣,但中國越來越處於有利地位,美國總統的手勢對此無能為力。

連結:法國學者:面對特朗普的種種手勢,中國處於有利地位 – 法國報紙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