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新兵推:冷戰老兵B-52戰轟機才是最大威脅 而非F-22或F-35

文/上報劉孜芹
中國最新軍事研究指出,美國1950年代設計的B-52戰略轟炸機,因為具備長程打擊和攜帶戰術核武能力,被評為對中國構成最大核威脅的美軍機型,甚至凌駕F-22及F-35等匿蹤戰機。
這份兵推模擬美軍對中國艦隊或內陸目標發動「穿透性對空作戰」,顯示B-52戰轟機可從遠距安全基地,發射巡弋飛彈打擊中國的重要設施,避開解放軍的防空系統,對中國的「二次核反擊」戰略構成挑戰,凸顯北京對美國在印太地區投射軍力的深層焦慮。
軍聞網站BulgarianMilitary報導,1項發表於中國頂尖安全期刊《現代防禦技術》、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預警學院領導的最新研究引發關注。這份研究把設計於1950年代的波音 B-52「同溫層堡壘」(Stratofortress)戰略轟炸機,評為美國在對中國發動戰術核打擊時,所構成的最重大威脅。
這份發表於上周的兵推研究,模擬了美國空軍針對中國海軍艦隊或內陸目標的「穿透性對空作戰」(penetrating counterair operation),強調B-52戰轟機在美國軍事戰略中的持久作用,也凸顯中國日益擔憂美國在印太地區部署軍力。
這份兵推聚焦於這款歷史悠久的平台,而非較新的匿蹤戰機如F-22「猛禽」(Raptor)或F-35「閃電 II」(Lightning II),這點引發外界質疑:為何這款冷戰時代的戰轟機,仍是中國戰略恐懼的核心。
B-52能不依賴前線基地發動攻擊
中國研究對B-52戰轟機的強調,反映出中國對美國在印太地區展現武力的焦慮。雖然中國軍隊正在快速現代化,也在防空系統、彈道飛彈和海軍實力上投入大量資源。不過,B-52戰轟機能夠從遠距離投射各式彈藥,包括核武和精確導引常規武器,這種能力顯然讓中國的戰略規劃者不安。
B-52戰轟機的多功能性和悠久的作戰歷史,讓它成為美軍武庫中獨特的資產,能在不依賴前線基地的情況下,對廣大範圍的目標發動攻擊,這些前線基地往往容易受到中國飛彈攻擊的威脅。
兵推結果顯示,中國把B-52戰轟機視為美軍穿透中國防空系統並攻擊關鍵資產(無論是海上或中國本土)的關鍵樞紐。這種觀點植根於美中兩國日益激烈的地緣政治競爭,美國持續透過在印太地區的基地和同盟網路,對抗中國不斷擴張的影響力。
B-52可搭載AGM-86B和精確導引武器
如果要了解為何B-52戰轟機會在中國的評估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檢視其技術和作戰能力。目前美國空軍服役的B-52H型,搭載8具普惠TF33-P-3/103渦扇引擎,作戰航程超過約1萬4160公里,還無須空中加油。
這讓B-52戰轟機可從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Andersen Air Force Base),或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Diego Garcia)基地等安全地點起飛作戰,避開中國的打擊範圍。B-52戰轟機還可攜帶多達7萬磅(約31750公斤)的武器,包括AGM-86B空射巡弋飛彈,射程超過2400 公里,且可搭載核彈頭。
B-52戰轟機可在安全距離外發射AGM-86B等巡弋飛彈,讓它能在不進入敵方重重防空區域的情況下,打擊目標。而且,B-52戰轟機還能搭載各類精確導引常規武器,例如「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與「聯合空對地遠距打擊飛彈-延程型」(JASSM-ER),具備核任務與非核任務的彈性。
近年來,B-52戰轟機還參與了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動,向日本和菲律賓等盟友展現美國決心。這些部署凸顯了B-52戰轟機在「跨地域」投射戰力上的角色,也進一步解釋為何中國會將B-52戰轟機視為重大威脅。
美國空軍計畫將讓B-52戰轟機服役到至少2050年,並進行包括換裝勞斯萊斯F130新引擎在內的升級,來提升燃油效率並降低維修成本,確保它在未來幾十年內仍具戰略價值。
中國防空系統難以偵測「低飛目標」
中國對B-52戰轟機的聚焦,也反映中國對本國防禦體系脆弱性的擔憂。中國解放軍一直在防空系統上大量投資,例如紅旗-9(HQ-9)中遠程防空飛彈和俄羅斯製S-400防空系統,用來攔截飛機和飛彈。但是,B-52戰轟機可從遠距離發射長程巡弋飛彈,這讓中國的防禦部署更加複雜。
例如,AGM-86B空射巡弋飛彈可在中國大部分的防空系統射程之外發射,並以低空飛行躲避雷達偵測。雖然中國的雷達網路技術先進,但在廣闊海域或山區地形中,偵測「低飛目標」仍有困難。
兵推中模擬的「穿透性對空作戰」顯示,中國的戰略規劃者尤其憂慮B-52戰轟機對中國的航艦戰鬥群等海軍編隊,或指揮中心、飛彈發射井等關鍵設施的打擊能力。這些憂慮進一步加劇,因為美國在印太地區擁有許多基地和龐大的盟國網路,能給B-52戰轟機的部署及作戰提供後勤支援。
F-22及F-35匿蹤戰機不能長距離打擊
把B-52戰轟機與其他美軍平台相比,有助於理解為何它在此情境中,凌駕於匿蹤戰機之上。F-22「猛禽」(Raptor)匿蹤戰機專為「制空權」而設,擅長空戰和穿透敵方防空網,但它的彈藥攜載量和航程遠不及B-52戰轟機。
F-22戰機的作戰半徑約為965 公里,須依賴前線基地,而這些基地容易受到中國的彈道飛彈和巡弋飛彈攻擊。根據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2024年1份關於中國飛彈對美軍基地威脅的報告指出,作戰半徑限制了F-22戰機的戰略用途,而且,F-22戰機也無法搭載核武。
F-35「閃電 II」(Lightning II)匿蹤戰機雖然具備多用途能力,也已獲得核認可,可搭載B61-12核彈,但它的作戰半徑約為1125 公里,彈藥載量也不及B-52戰轟機。它的匿蹤性能讓它能深入敵區,但較短的航程和更高的後勤需求,讓它不如B-52戰轟機適合從遠距基地進行長距離打擊。
B-52戰轟機能從遙遠的基地出擊,再加上它巨大的武器載量,讓它在需要持續、高強度打擊的場景中占據優勢。
B-52能在中國回應打擊前先摧毀關鍵設施
更關鍵的是,中國的核戰略秉持「不首先使用(核彈頭)」(no-first-use)原則,並強調確保2次核打擊能力,這也影響了中國對B-52戰轟機威脅的評估。根據《國際安全期刊》(International Security)2023年的1篇文章,中國維持相對小規模的核武庫,專注於在遭受首次打擊後仍能進行報復、發動反擊。
B-52戰轟機搭載的長程巡弋飛彈,還有它的核載具潛力,對中國的這種戰略構成挑戰,因為它能在中國回應前就先摧毀關鍵設施。兵推聚焦於戰術核打擊的情境,說明中國規劃者擔憂美國可能在有限衝突中,使用低當量核武。這也符合美國發展「靈活核選項」的趨勢,正如2024年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報告所指出的。
為加強第2次打擊能力,中國正進行現代化努力,包括部署如東風-31A這類的機動洲際彈道飛彈,還有09IV型核潛艦。不過,B-52戰轟機從遠距離發動攻擊,仍是中國難以克服的挑戰。
這份兵推研究的地緣政治背景反映印太地區持續升溫的緊張局勢。中國在南海爭議島礁進行軍事化,在台海也面臨美國對台灣的軍事支持增加,為局勢增添變數。美國則透過與日本、澳洲、菲律賓強化同盟關係,並舉行有B-52戰轟機參與的聯合軍演予以回應。
由於這份研究全文未公開,無法確定研究模擬內容的真實程度,但其中對B-52戰轟機的重視,顯示中國對B-52戰轟機作戰實績的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