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軍事

劃破太平洋上空的弧線:洲際飛彈如何試驗?

飛翔的東風中國軍網英文版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萌虎鯨

暌違整整44周年,自1980年東風5號飛彈打靶南太平洋以來,中國終於再次進行了洲際彈道飛彈的全程試驗飛行,並一舉打破了自己的射程紀錄,成為中國有史以來射程最遠的已服役飛彈型號。

和當年580任務提前數天發佈新華社公告不同的是,本次試驗飛行「先打後奏」,當國防部在9月25日上午公佈消息時,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人都猝不及防,深感震驚。

飛彈和核武器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這場人類浩劫留給世界最重要的武器遺產。火箭強大的運載能力和「30分鐘到達全球任意位置」的敏捷性,以及核武器的小型化和威力的提升,兩者的結合強大到深刻改變世界政治格局和人類的歷史走向。

基於洲際彈道飛彈核威懾體系的建立,讓各擁核國進入了無時無刻的核大戰風險中,卻詭異地因為對於這一巨大風險的認知,大戰反倒得以避免。其中可靠的核反擊手段就是一種對敵人強大的威懾。陸基洲際彈道飛彈正是中國依仗的核反擊利器。

梅花香自苦寒來

中國長期以來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堅定奉行自衛防禦的核戰略,堅持將自身核力量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準。這句話中國官方不但多次表述,甚至在本次試射完畢後的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由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張曉剛大校再次予以強調。這說明中國並不追求核致勝,也不想主動挑起核軍備競賽,發展飛彈核武器是為了建立可靠的核反擊能力。

實際上這不光是嘴上說說而已,現實中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儘管很早就意識到其重要性,中國飛彈核武器的發展卻是非常坎坷曲折的。

早在1965年,我們就定下了「八年四彈」的發展方略,儘管已竭盡所能統合一切力量,通過集成化攻關,用盡可能平緩的技術跨度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從中近程飛彈跨越到洲際彈道飛彈,但由於種種原因,本該在1972年左右完成的洲際彈道飛彈開發一直拖到1986年才完成全彈定型,定型後的首批產品於1989年才生產完成,實戰部署拖到上世紀90年代。而直到1995年東風5號甲定型時,才完成了1965年時中央專委定下的洲際彈道飛彈的指標。

以東風22、東風31為代表的第二代遠端-洲際彈道飛彈的發展更是一波三折,中間經歷了專案取消、更換總師、洩密案、時間拖延和連續發射失敗等一系列波折,最終東風31號遠端洲際彈道飛彈於1999年8月2日試飛成功,並在當年的國慶閱兵上亮相。

值得注意的是,東風31號首次試飛成功的消息,是580任務和本次試飛以外唯一的由國家媒體官宣的洲際飛彈試飛消息。東風31射程按照中國標準也不足以稱得上洲際飛彈,還是自其改進型東風31甲,二炮部隊才邁入覆蓋美國大部分國土的門檻。

東風5號在上世紀60年代末設計之初是非常先進的飛彈,直接瞄準美國大力神II和蘇聯R-36飛彈的技術標準,在一些子系統上,比如制導系統甚至做到了超越。但到了90年代,從投擲性能、勤務性能、特別是最重要的抗毀傷能力上,已遠遠落後于世界先進標準。其部署的飛彈不但易損,而且數量還非常有限。儘管在東風5號陣地的選址和設計上,我們下了不少功夫,但面對國際上最新一代,極為精確、彈道可選且威力巨大的核飛彈時,還是難堪大用。實際上,美國一些具有官方背景的智庫不止一次公開發佈對東風5號發射井的打擊方案,顯然他們完全不把這些上世紀90年代二炮工程兵的奇跡工程放在眼裡。

具備東5A級別射程的東31A入役時,已經到了21世紀初。此時,我們通過加強的山體洞庫(即所謂的「地下長城」)和具備有限公路機動能力的東31A從無到有,獲得了二次核打擊能力。其基本原理是,敵方儘管可以使用多枚核武器攻擊可識別的洞庫入口和一些周邊設施,但面對上百數千米的花崗岩山體本身,人類這點核武器當量是純粹的蚍蜉撼樹,而核飛彈發射車則靜靜地隱蔽在山體隧道深處可能帶有隔震設計的部分裡,蟄伏等待著核反擊的命令。

敵方的大當量核武器可能造成隧道入口處數十或上百米的坍塌,但是只要有掘進設備,總可以從內部挖出一條通道。當完成掘進時,飛彈發射車就開出洞庫,快速機動至預先設置和標定好的發射陣位打出飛彈,完成核反擊。

「地下長城」模式是非常優秀的抗一次打擊手段,其本身原理是利用大自然的偉岸來彰顯人類發明的渺小,但它有幾個嚴重的缺陷。首先,就是核反擊速度太慢。因為一旦敵方的核彈頭將隧道入口炸塌,從內部掘進出來需要很長的時間,而敵方完全有時間根據多種偵查手段來決定是否要進行二次打擊。第二,是這類挖空一座山的飛彈洞庫工程量太大,和能打出來的反擊飛彈數量不成正比,性價比低。

第三,就是東風31A只有單彈頭能力,這就決定了可以打出去的核彈頭的上限。先不談彈頭數量少容易被敵方攔截這種擔憂,如果敵方喪心病狂地採用核致勝的邏輯,儘管遭到你的核報復,被摧毀了幾座大城市,但它通過核優勢幾乎毀滅了你的工業和大量城市人口,而敵方國家本身並沒有出現癱瘓。一旦出現了這樣的「誘惑」,那麼核反擊手段就會失去威懾力。

或許在中國還沒有成長為龐然大物時,我們還能用這種少量核反擊的邏輯去遏制這種思維;但現在中美已處於白熱化競爭,「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準」也會大幅增加。

這正是發展以東風41為代表的第三代洲際彈道飛彈的目的。新型飛彈配合大規模建設的發射井和無依託公路機動TEL,可以大幅增加飛彈的基數。再疊加獨立分飛彈頭(MIRV)技術,一箭多彈,一面增強自身的生存能力,使得敵方要消耗更多的彈頭來打擊你的核武器;一面抬升核反擊的數量和品質,使得敵方不再有僥倖心理,知道如果貿然發起核打擊,必然會遭到等量的核報復,從而最大程度地懾止戰爭。

但是,東風41是很新的武器,儘管已經測試了十幾年,但以中國一直以來的洲際飛彈開發週期來看,現在還處於服役初期,數量暫未達到支柱的級別。所以當前火箭軍的核武庫裡,從二代洲際彈道飛彈改進而來的2.5代,以東風31AG為代表的飛彈就是當前階段的絕對主力。雖然仍未改變單彈頭的佈置,但其通過提升發射車的通過性能,增加無依託發射能力,提升射程並增強突防能力。在等待東風41起量的時候,它是一款完全堪用的武器。這樣,本次全程試射選擇抽檢東風31AG系列飛彈也就是十分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筆者相信,自從這次開啟洲際飛彈全程試飛的口子,就不會是最後一次。當年580任務運動意味濃厚,為了打一場大會戰,從航太到通信再到船舶,各方卯足了勁,就為了一次成功。而現在,中國的國力和海軍實力都已經不是吳下阿蒙,大洋深處也從來不是禁忌之地。既然決定進行這個試驗,就一定有能力在飛彈飛行的投影下掌控這一整條線。

東風31AG顯然不是火箭軍服役的唯一洲際彈道飛彈型號,本次被抽到的旅也不是唯一的洲際飛彈旅,下一次會是哪個旅,哪個型號?我們充滿期待。

梅花香自苦寒來。中國第二炮兵部隊自1966年成立,等待建設成一隻具備和國力相稱的核力量已等待太久,目標已然就在眼前。

洲際飛彈如何試驗?

洲際彈道飛彈是具備國際重大影響力的武器,它的試驗往往除了技術外還有很深的國際政治意涵,所以儘管世界很大,公海到處都是,理論上隨便找個沒人的地方做個飛彈試驗也不出問題,但現實是飛彈試驗最好全程都待在自己國家領土之內,或者是自己控制力較強的區域內。

世界上有洲際飛彈的國家並不多,目前為止只有蘇聯/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中國、朝鮮和印度進行過洲際飛彈測試飛行。對於小國,除非臨海發射,一般會進行一些特殊彈道的飛行。而對於美俄這種大國,由於飛彈射程實在太長,往往也沒有全程飛行的條件。

比如俄羅斯,飛彈的開發測試發射點有西北部的普列謝茨克和西南部的卡普斯京亞爾。在蘇聯時期,主要的重型洲際彈道飛彈一般在拜科努爾進行科研試射,蘇聯解體後,這類飛彈被移送至普列謝茨克進行測試。而潛射洲際彈道飛彈會在白海或巴倫支海進行飛行。飛彈的靶區一般在俄羅斯遠東堪察加半島山的庫拉靶場。從普列謝茨克到庫拉靶場只有5000-6000千米,對於洲際飛彈來說這相當於只有一半左右的射程,如果從拜科努爾和各大位於蘇聯南部的洲際飛彈陣地發射至庫拉靶場還會更近。因此,俄羅斯在全程試驗飛彈時,也會把飛彈打向太平洋水域,以完成全程試射。比如2004年4月20日進行的白楊M洲際彈道飛彈全程試驗,就是從普列謝茨克打向太平洋北部的。

對於美國來說,情況就好很多,因為美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又有最強大的海軍,故美國的洲際彈道飛彈可以向兩洋發射。一般來說,美國一型新型洲際彈道飛彈開發時分為科研試飛和部隊試,科研試飛通常安排在東海岸卡納維拉爾角的空軍基地,向大西洋發射;而部隊試飛通常會隨機挑選洲際飛彈,從發射井裡取出,運輸到加州範登堡空軍基的試驗井內,進行點火試飛。

從加州範登堡飛向位於太平洋中部的誇賈林環礁,飛行里程大約是9000千米,已經很接近洲際彈道飛彈的全程試飛了。誇賈林環礁原先是美國搞核子試驗的地方,後來作為飛彈靶場使用,還有專門為反導研究建成的靶場,設備資源可謂相當豐富。大家經常看到的那種洲際飛彈多彈頭再入長曝光圖片,都是在這裡拍攝的。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空軍執掌美國陸基洲際彈道飛彈至今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從未在自己的部署陣地上發射過飛彈,他們都是去範登堡基地進行飛彈的抽檢試射,這樣做可能是為了避免飛彈一二級落區的問題。

拿今天美國服役的唯一一型洲際彈道飛彈抽檢試射流程為例:飛彈從(曾經的)六個飛彈基地隨機選出,公路運到範登堡,在那裡加上戰鬥訓練儀器設備,主要是自毀系統和遙測系統,每一級飛彈都會被貼上自毀炸藥,所以其實有一個冷知識,就是美國抽檢試射的民兵III飛彈的起飛品質都會比真正用來作戰的重。

美國人也曾經想搞幾次真正的洲際彈道飛彈全程飛行試驗,這個未執行的計畫叫做「大愛國者」(Giant Patriot),從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飛彈井裡直接發射打向南太平洋。但由於飛彈需要穿越美國本土上空以及一二級彈體落區問題,而最終作罷。

而中國,開始研發中遠端飛彈東風4號的時候,就在考慮飛彈試驗的問題了。原先酒泉衛星發射中心(20基地)已經不能滿足射程需要了,最終是在東北建立飛彈試驗基地,從那裡打向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南部靶區,最終基本滿足了4000千米級中遠端飛彈全程試驗的需求。

但是,當「八年四彈」的最後一彈——洲際彈道飛彈被提上日程時,飛彈全程試驗就不可能放在國土內部進行了,因為無論如何都不夠。於是,以余夢倫院士為首的團隊,就創造性地提出了特殊彈道試驗方案,通過打多種不同形態的低彈道和高彈道來分門別類地檢驗洲際彈道飛彈的系統性能。在全程彈道試飛前,東風5號試飛的彈道主要分為四個類別:

射程關機低彈道通過改變飛彈主動段飛行的角度壓低飛行彈道,主要用來檢驗飛彈主動段的飛行性能;而速度關機低彈道除了檢驗飛彈主動段的飛行性能外,和全程彈道飛行的彈頭再入條件基本相同,所以可以用來檢驗飛彈彈頭部分的可靠性。

射程關機高彈道,類似於後來朝鮮試射火星系列洲際彈道飛彈的方案,飛彈的飛行時長與真實飛彈類似,可以充分檢驗飛彈的精度,以及自由飛行段的姿態控制、突防系統等部分。還有一個附加題,那就是用洲際飛彈改成運載火箭去打衛星,稱為衛星彈道。這就是東風5號01批後四枚火箭的命運,他們搖身一變成了長征二號運載火箭,一邊為航太事業做貢獻,一邊檢驗飛彈的總體方案和精度性能,還可以順便積累可靠性資料。

在1980年的580任務之前,東風五號共進行上面提到的四個彈道的飛行試驗共14次,其中完全成功的試驗有10次(包含兩次風暴1號對彈頭部分的測試)。

東風5號之後的洲際飛彈試驗也類似于東風5號,通過不同的全程在中國境內的試驗彈道,分別考核洲際飛彈的不同部分的可靠性。

如果大家關注新聞,十年前,美國華盛頓自由燈塔網站的一位名為比爾·戈茨(Bill Gertz)的知名爆料人,曾多次報導中國東風41飛彈試射情況。根據他的說法,這些試射主要是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向新疆沙漠靶區發射的。記者曾多次在新聞發佈會上詢問東風41的試射情況,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們在境內按計劃進行科研試驗是正常的,媒體報導的試驗地點純屬猜測。這就說明這些洲際飛彈的開發試射均是在國內利用特殊彈道進行試飛的。

且有一點非常確定,那就是自1980年以來,中國洲際飛彈從未進行過全程試射,可見全程試射並不是飛彈開發、定型和服役的必要步驟。不做全程試驗,也沒關係,當然有就更好,更是檢驗飛彈可靠性的終極手段。

此外,本次試射地點也不是隨便選的,選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場北部海岸邊可謂是一箭三雕。

首先,作為首區,毗鄰文昌衛星發射中心可以很好地利用其光學、雷達和遙測系統。畢竟,洲際飛彈的本質是運載火箭,平日裡保障火箭飛行的系統也可以用來保障飛彈。不過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洲際飛彈並不需要這些系統,它們的存在和飛彈飛行本身無關,只是用來記錄資料,為科研試驗做貢獻。

其次,海邊發射向東打可以避免內陸發射常有的煩人的飛彈部件掉落,對於中國這樣人口密度極高的國家來說這一點必須慎重考慮進入。

最後,海南省並沒有部署洲際飛彈旅,執行發射的單位必然是從其他省份機動過來的,不但要陸上機動,肯定還需要船運跨海機動,機動上島後要求馬上就能打,打完馬上就撤,這無疑是非常實戰化的,完全符合我們實戰練兵的新思路。

Sham(欺騙遊戲)?

眾所周知,美國人非常喜歡在中國進行彈道飛彈試射時派偵察機在發射點附近湊熱鬧。其中一位「常客」就是RC-135S「眼鏡蛇球」偵察機,它被認為是一種測量和信號情報收集飛機,擁有特別定制的光電系統、全天候跟蹤雷達一級中波紅外陣列等儀器,專門用來在高空遠距離觀測彈道飛彈的飛行。它可以記錄飛彈主動段、自由飛行段甚至是再入段的相關信號特徵。

果不其然,本次東風31AG進行全程試射之時,根據美國科學家聯盟核資訊專案主任、研究員漢斯·克里斯滕森(Hans Kristensen)的社交媒體帳號所稱,一架RC-135S偵察機起飛,針對飛彈試飛進行資料搜集。

但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這架作為美國空軍三架RC-135S之一、編號為61-2662的飛機於北京時間9月25日淩晨00:18分在中國東海和黃海交界處打開了應答機,並於1小時40分鐘後返回沖繩嘉手納基地。然而我們知道,這枚東風31AG彈道飛彈是從數千公里外的海南文昌發射,發射時間是這架RC-135S降落後的數小時後。所以,從這架飛機出現的時間和地點來判斷,幾乎可以肯定的說,這架飛機並沒有偵查到我們的洲際飛彈飛行。

當然,這一事實可以有多種解釋。我們現在非常確切地知道,中國已經至少提前一天通知了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法國等試驗彈道周邊的國家(或海外領土擁有國),且公佈了作為落區的禁飛區和禁航區,這是我們作為一個負責人大國的體現。但與此同時,也等於給了外國人偵查本次試驗的一個提前量。然而,美國空軍僅有的三架彈道飛彈偵察機卻並未在合理的時間點上偵查本次飛行。背後原因令人遐想。

或許是我們通過一場精彩的表演,讓美國的技術偵查手段認為該洲際飛彈可能是從華北某飛彈試驗基地起飛?亦或是,眼鏡蛇球偵察機有比洲際彈道飛彈更重要的東西需要偵查,於是主動放棄這次難得的機會?還是說另一架偵察機執行了全程試射的偵查任務,但沒有暴露自己的存在?我們可能要等到很久以後才能知道真相,或許永遠也不會知道。

連結:萌虎鲸| 划破太平洋上空的弧线:洲际导弹如何试验? (guancha.c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