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美中月球爭霸:誰將主導太空規則?

圖為月球與一面中國國旗。中國近日公佈了一項關於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計畫,表明美中兩國正在進行的太空競爭。

文/RFA

近日,中國負責太空探勘的一位高級官員公佈了有關在月球建立長期基地的計畫。美中兩國探索太空之際,這場競賽背後的利益和發展前景備受矚目。

綜合國際媒體報導,中國深空探測重大專項總設計師吳豔華近日在第二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上,披露了一項有關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計畫並歡迎各國參與合作。吳豔華表示,中國計畫在2035年前完成科研站的基本建設,以月球南極為中心,實現100公里範圍內的科研作業能力,並發展無人探月和載人登月技術。同時,中國還計畫在2050年前在月球軌道建立一個太空站,通過與月球南極科研站的整合,覆蓋月球赤道和月球背面的探測,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大型綜合科研網路。

這項計畫的公佈,也揭示了美中間的太空競爭已經如火如荼地開展。目前,兩國的首要太空任務是爭奪在月球最具戰略意義的位置——月球南極,並在該處搶先建立永久基地。

美國華盛頓智庫蘭德公司(Rand)研究航太與國防項目的高級工程師揚·奧斯伯格(Jan Osburg)接受本台採訪時,就此解釋了月球南極的重要性。奧斯伯格指出,月球南極可能存在太空中最有價值的原料——水:「我們發現在月球南極附近的深坑記憶體在冰沉積,以現有的技術,我們可以開採這些沉積並再制。」

奧斯伯格說:「液態水資源在工業制程中相當重要,如果能取得液態水,就可以在月球上進行其他金屬的開採。水也是維繫人體機能的關鍵,水資源能夠支持人類對月球的長期駐紮,透過運送,它也可以進一步支持人類在外太空的任務;水可以被用作發電用途;水也可以轉化為氧氣和氫氣,氧氣是人類存活的關鍵,而氧氣和氫氣的結合則可以形成強大的火箭推進劑……,這可以協助人類前往更遙遠的太空探索,像是小行星帶和火星。」

擔心資源獨佔  美中月球競爭加劇

此前,中國與美國的高級官員便曾多次表明搶佔月球主控權的急迫性。中國科學院院士、月球探勘專案的關鍵工程師葉培建在接受中國官媒央視專訪時,便曾將月球比喻為具有主權爭議的釣魚島。他說: 「宇宙就是個海洋,月亮就是釣魚島,火星就是黃岩島,……別人去了,別人占下來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比爾·尼爾森(Bill Nelson)則多次警告說,要警惕中國以科學研究為藉口佔據月球,中國可能因此將月球的某部分界定為領土,並且不讓其他國家靠近。美國目前的月球探勘規劃是在2026年落實「阿耳忒彌斯」登月計畫(Artemis program),讓宇航員重返月球。

奧斯伯格就此分析表示,美中兩國在月球的競爭涵蓋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和軍事意義:「對月球的控制會為該國帶來長期的繁榮,月球已經變成今日最重要的戰略議題,在該議題未來10年的發展可能將影響人類文明在未來百年的走向。……優先具備能力在月球執行可持續任務的國家或多個夥伴國家,將確立月球活動的基本規則,而這些規則會符合該國的價值和利益。因此,美國希望在月球搶佔先機的是保障自由的國家,而不是威權政府。」

美國會法案禁止美中技術交流  確立兩國太空競賽格局

近年來,中國在太空探勘上已斬獲不少成就。今年6月,中國的「嫦娥6號」探測器首次帶回來自月球背面的樣本。2022年10月,中國還發射了「夢天」實驗艙,完成了「天宮」空間站的建設。由於由美國、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共同運營的國際空間站可能將於2030年退役,屆時中國的空間站將成為唯一的空間站。此外,中國還規劃於2028年發射「天問三號」執行火星任務,搶先帶回來自火星的樣本。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比爾·尼爾森(Bill Nelson)曾就此指出,中國在過去10年在太空領域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而且它對設定好的任務經常言出必行。尼爾森說:「美國正在與中國進行太空競賽,而且中國非常厲害。」

另一方面,基於國家安全考量,美國國會在2011年通過「沃爾夫修正案」(Wolf Amendment),禁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與中國進行技術交流。這項法案也確立了美中在該領域的競賽格局。

美國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國際安全項目高級研究員本傑明·詹森(Benjamin Jensen)在接受本台採訪時告訴記者,目前美中兩國在太空領域的競爭,象徵著哪國在國際政治中更具領導地位。

詹森說:「大國領導人會追求地位的認可,他們想要其國家的決心和力量被他國認同。有趣的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各國在不同時期會設定不同的目標。像在1900年代初期,各國都想要建造最大的’無畏艦’,並在公海競爭;在冷戰時期,競爭的場域從水上轉換到空中以及太空。而現在,美中太空競爭的狀況也正是如此。」

那麼,目前哪一個國家在太空爭霸戰中更具領先地位呢?詹森認為,這仍需進一步觀察:「現在判定哪國更具優勢有些為時尚早。雖然中國在月球著陸方面取得重大科技成就,它仍將開創更多的太空拓展專案。我覺得,中國仍在追趕美國的發展,而美國也將出現重大的太空活動,只要現有的計畫跟預算能持續維持。」

太空競賽持續升級  或涉及國際法治理問題

除此之外,外界關注的另一個議題是,若美國與中國同時計畫在月球南極建立基地,兩國將可能進入法律和相關規則的博弈。

對此,台灣大學政治系研究國際法的副教授蔡季廷在接受本台採訪時告訴記者,目前規範外太空探勘的國際條約為1960年代通過的「外太空條約」(Outer Space Treaty)。

蔡季廷說:「它(外太空條約)對於月球或是其他太陽系的天體都定位為‘人類共同遺產’,也就表示說,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真正宣稱這個地方的主權。這個就像地球上的南極以及公海下的海底,它的本質都是‘人類共同遺產’。所以,不能有任何國家因為在這裡有科學研究、插了旗子,就變成擁有主權。”

蔡季廷談到,若人類在月球的探勘能實現商業化,國家間的確會需要針對月球探勘建立國際組織,以進行相關的管理和協調。不過,美中兩國在太空議題上可能很難取得共識。

蔡季廷說:「它(美國)是希望有其他比較大的管理措施,譬如說透明化、資料交換、天體設施的註冊、還有科學資料的釋放等等。在原先的太空條約裡本來是沒有這些東西的,也就是它(美國)要放更高的規範進去。這對中國來講,它當然不要,因為這樣做就要按照美國的科學研究標準。」

對此,詹森也認為,依照既往慣例,北京當局不太可能展現與美國談判並共同治理太空的意願:「我不確定這與中國共產黨的政策還是與中國國內的政策有關,但只要美中間陷入較大的安全兩難(security dilemma)時,中國的領導層就會壓制問題,並盡可能強化科技實力,以期跟上或是超越美國。這樣的慣例對於合作是有害的,其實在競爭的同時,兩國還是可以合作。」

連結:美中月球争霸:谁将主导太空规则? — 普通话主页 (rfa.org)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