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社會政治軍事

博明:台灣應建構強大威懾嚇阻 拒中國於海峽「護城河」之外

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 中)、簡以榮(左)以及壯闊台灣聯盟理事長吳怡農(右)在台北出席新書發表會,呼籲建構強大威懾能力以嚇阻習近平可能的侵台戰爭。

文/voa楊安

隨著中國武力征服台灣的意圖日益明顯,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警告稱,中國汲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教訓,一旦決定侵台,第一步就是發動全面戰爭,不會留有餘力。他建議台灣應不計成本建構強大的威懾力,讓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不至於因為過度樂觀而對台灣輕易發動戰爭。

博明星期四(6月13日)在台北出席《沸騰的護城河:保衛台灣的緊迫行動》(The Boiling Moat: Urgent Steps to Defend Taiwan )新書發表會。他強調,台灣與國際社會必須窮盡一切努力,做好最周全的準備,讓台灣海峽成為中國難以跨越的「護城河」。

博明:借鏡普京的失敗 習近平若侵台定全力出擊

博明指出,有了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的前車之鑒,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謹慎地考慮發動對台戰爭。

他說,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早從2014年的克里米亞就已開始,隨後美國和歐洲對烏克蘭提供武器和訓練,導致2022年2月普京的全面入侵時遭遇烏克蘭的頑強抵抗。

博明表示,習近平不會認為可以靠蠶食鯨吞的方式拿下台灣,一旦選擇動武,他在一開始就會投入所有可以動用的軍事資源,因為這樣對中國來說才是成本最低的戰爭。

博明並預測習近平會在台海戰爭中打出「核武牌」,目的是嚇阻美國的介入,正如普京也對歐美說過動用核武的可能性。他強調,中國會更善於利用對台灣及其盟國進行心理戰。

《沸騰的護城河:保衛台灣的緊迫行動》共同作者、前美國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副主任簡以榮(Ivan Kanapathy)則表示,華盛頓和台北的一些人正在推行所謂的「對北京再保證」的路線,即任何決策與動作要將北京的感受納入考量,但是這樣反而會被北京視為美台的弱點。

簡以榮說:「所以我們必須非常小心正在發生的事情,遺憾的是我們才看過了這一切。美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在2021年試圖透過各種措施安撫普京,包括暫停出售或轉讓殺傷性武器給烏克蘭,當然我們都知道這導致了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結果。」

博明:建立威懾能力遠比戰爭便宜

博明指出,在和平時期的民主國家,人們經常為了國防預算應該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2.5%或3%而爭論不休,但從後見之明看來,即便斥資4%甚至是5%的GDP用於建立威懾嚇阻能力,這個成本也絕對遠比發生戰爭要低。

台灣2024年國防預算達新台幣6068億元(約196.8億美元),雖創下歷史新高,但僅占GDP2.5%,未達到美國多年來要求的3%的標準線。博明認為,對比戰爭爆發後所衍伸的人力成本、經濟成本,只會顯得現在還在爭論該花多少錢武裝自己的人們是多麼荒謬。

博明說:「威懾其實是一種心理行為,你威懾的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國家的決策者。當你面對像北京這樣的獨裁政權時,你實際上是在試圖嚇阻一個人,因為只有那一個人可以決定發動戰爭並把全世界拖入痛苦和磨難當中,或是避免發動戰爭。」

不過博明也坦言,決策者要與民眾溝通、並贏得社會大眾投資嚇阻能力的支援,往往要耗費大量資源,在政治上更是不受歡迎。嚇阻與和平要付出代價,需要政治勇氣、道德勇氣與領導力,要做到這些並不容易。

博明強調,綜觀歷史上很多戰爭的發生是因為主張侵略的決策者過於樂觀,他們認為可以通過戰爭完成想要達成的目標,因此利益相關者必須攜手合作,抹滅決策者對戰爭的樂觀期待。

博明補充說,中國已經很多年沒經歷過戰爭,解放軍打過的最後一場戰爭是上世紀70年代的中越戰爭。在意識形態與愛國主義的雙重影響之下,他們對於達成軍事目標的可能性其實是過度樂觀。

《沸騰的護城河:保衛台灣的緊迫行動》一書呼籲自由民主國家必須立刻行動,以嚇阻中國武力犯台。書中分別給予台灣、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與歐洲詳盡的政策建議,並直言如果在未來24個月獲得落實,有望確保在2020年代結束以前台海不會發生戰爭。

對於台灣應有的努力,作者們毫不諱言的表示,台灣軍隊缺乏持久戰的意志以及快速完成動員的能力,有必要建立全新的軍隊文化。大體而言,台灣應該對地面部隊以及一般民眾進行全面的訓練,並提供適當的裝備,此舉將更強而有力的嚇阻中國武力犯台。台灣政府應培養全民抗敵的集體意識,並提供物質上、組織上,以及軍事知識與理念上的支援,以「社會的縱深」彌補台灣「地理縱深」的不足。

對於台灣的國防資源配置,簡以榮表示,一切必須回歸成本效益來思考。台灣必須把有限的資源投資在數量眾多、能夠分散靈活使用,且具有高度存活性的武器平台。至於耗資龐大的國造潛艦,他認為可以仰賴盟邦的增援,而非自立建造。

博明也說,他充分理解台灣希望推動潛艦國造的心情,因為台灣長期以來受到國際的孤立,先進的武器裝備取得不易,因此希望發展本土的國防工業。他說,潛艦國造後續計畫未執行到底,目前已有的造艦技術仍可用在其他武器系統,例如水下無人載具。

連結:博明:台湾应建构强大威慑吓阻 拒中国于海峡“护城河”之外 (voachinese.com)

博明示警 中國汲取俄烏戰教訓 可能直接發動全面戰爭而非逐步升級

文/RFA

美國前副國安顧問博明週四(13日)在台北舉行新書發表會上指出,中國從俄烏戰爭學習到從一開始就發動全面大規模戰爭更勝逐步升級式的戰法。他提醒,建立威懾的成本遠比戰爭低得多,台灣與國際社會需做好周全準備,讓台海成為中國難以跨越的”護城河”。

曾經擔任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與前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對台事務主任的簡以榮 (Ivan Kanapathy),共同出席《沸騰的護城河:保衛台灣的緊迫行動》The Boiling Moat: Urgent Steps to Defend Taiwan 新書發表會。

「威懾比戰爭划算多了,戰爭還包含人力和經濟成本。」博明強調,威懾不是偶然發生的,這需要積累大量的設備,並訓練年輕的男女,自然就能達到威懾效果。威懾是一種心理學行為,不是在威懾一整個國家,而是威懾國家的決策者,面對像北京這樣的獨裁政權時,要防止發動戰爭的獨裁者,認為他能在戰爭中達到目的。

博明分析指出,中國從俄烏戰爭中汲取教訓下,習近平因為不想被羞辱,所以在考慮使用軍事力量前會非常小心,特別是因為不想被拖入一場漫長且代價高昂的衝突,「如果習近平動用軍事力量,他可能會直接全面出擊,試圖征服台灣,完全吞併台灣,而不是採取逐步升級的步驟,」他說。

他解釋,俄烏戰爭其實早在2014年俄羅斯總統普京派兵入侵克里米亞就開始,接著才逐步擴展到烏克蘭其他地區。這種逐步升級方式,使得美國和歐洲國家得以提供烏克蘭武器裝備,更重要的是提供作戰訓練。因此,當俄羅斯總統普京最終進行全面入侵時,反而遭到烏克蘭強烈反擊。

中國若進犯外離島 反而觸發美國與盟友聯合回應

基於同樣邏輯,儘管中國近來在金門、馬祖等台灣離島升高「灰色地帶衝突」和軍事威脅,博明認為,北京如果進一步進犯離島,北京在戰略層面上反而不會有所斬獲,因為這可能引發西方和日本的聯合回應,包括為美軍進駐台灣本島提供契機。

不過,他也指出,在中國武力一旦攻擊離島,美國是否會採取軍事手段回應的問題上,目前美國態度仍相對模糊。

投資威懾、嚴格訓練、盟友協調 可有效嚇阻中國

從俄烏戰爭中,也看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台灣海峽正如書中所形容「金城湯池」,使台灣易守難攻。博明樂觀地認為,「通過明智的投資、嚴格的訓練以及台灣與美國、日本、澳洲之間良好協調,可以有效地威懾中國正在建立的龐大軍隊。」

他提醒,核武恐嚇是一種心理戰,當美歐說些普京不喜歡聽的話,普京就開始談論使用核武器。有鑑於此,習近平正在顯著增加他的核武器庫,希望在心理上佔據優勢。「我們應該把它看作是心理工具,而不是實際使用真實攻擊威脅。」

中國正在改變台海現狀

當兩人被問及是誰在改變台海的現狀時,簡以榮分析,美國非常樂意無限期地維持現狀,只要不發生壞事就好;而台灣方面,絕大多數台灣人也希望維持政治現狀。「問題在於北京,存在日益增長的不耐煩情緒。我認為他們不相信現狀的穩定性。」

他提到,中國對台灣的總統賴清德就職談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互不隸屬」表達不滿,並認為必須對此進行懲罰。但是,根據他的研究,台灣的前總統蔡英文與馬英九都曾說過幾乎相同的話,因此,中國希望將現狀推向「統一」的意圖,本身就是不穩定因素。

「很明顯是習近平在推動改變現狀,我認為台灣的領導人並沒有推動這種改變,美國當然也沒有,」博明附和簡以榮的說法表示,習近平通過軍事行動威脅,防止台灣宣佈「獨立」來維持現狀,但檢視習近平使用的語言–「解決台灣問題」–這種表達反應的是 「現在中國有責任解決台灣問題,台灣必須政治歸屬於中國,否則會遭受攻擊」。

因此,博明提醒,「當人們說台灣不應該做任何挑釁行為時,現在真正的挑釁是習近平試圖從根本上改變現狀,這個現狀已經維持了將近80年。」

賴清德強調與理念相近國家密切合作

在新書發表會前,台灣的總統賴清德週四上午接見博明一行人。賴清德表示,就如博明多次公開呼籲全球民主國家應加強合作,因應威權主義擴張,台灣的目標也是深化民主夥伴關係。未來,台灣的新政府會積極落實「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與美國以及理念相近國家密切合作,提升實力,共同維護區域和平穩定。

連結:博明示警 中国汲取俄乌战教训 可能直接发动全面战争而非逐步升级 — 普通话主页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