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調高國防預算 離「強軍夢」更進一步?
文/美國之音陳筠
中國政府日前公佈2021年國防支出預算為13795.44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增長6.8%。中國學者認為,這個調幅合情合理。也有一些觀察人士認為,中國國防預算雖然離習近平的「強軍夢」更進一步,卻也暴露出,借由「軍民融合」、「軍經融合」來刺激內迴圈,拉抬國內經濟,恐怕不但無法達到「強兵富國」,反而有可能「強兵誤國」。
沒有媒體可用資源
兩會期間,中國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新聞發言人吳謙3月7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國防經費繼續保持適度穩定增長,2021年全國財政安排國防支出預算13795.44億元,其中中央本級安排13553.43億元(2090億美元),比去年增長6.8%。
據央視新聞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兩會期間表示,當前中國安全形勢不穩定性及不確定性較大,全軍要統籌好建設和備戰關係,做好隨時應對各種複雜困難局面的準備,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環球時報》的報導稱,中國國防預算的增長「持續、穩定地理性增長」,並提到國防經費不是單純投入,而是會產生和平紅利。
專家:軍費增長暴露「三個尷尬」
紐約城市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夏明對記者表示,中國軍費增長6.8%的背後,暴露了「三個尷尬」。
第一個尷尬是,中國經濟正面臨下行,去年又遭遇新冠疫情,使得國內經濟雪上加霜,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只有2.3%,無法保證今年能否反彈回到政府期望的6%增長。因此,將軍費開支定在6.8%的增長率,自然會引起一個很大的爭議:在民生出現問題,經濟下行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有這麼高的軍費增長?
第二個尷尬是,中國政府本身不看好未來國內外情勢的發展。它的威脅不只來自於國際間的競爭,也來自於中國國內潛在的不穩定因素,例如國內百姓造反、國家動亂以及軍隊本身是否穩定等,因此中國政府試圖把穩軍隊,建構更強大的防禦能力。但在財政吃緊、失業率增高的情況下,國家卻還是調高軍事人員生活費與福利,已經有些力不從心,若長此下去,財政勢必更加窘迫。
第三個尷尬在於,中國國防工業大部分由軍工集團和國營大企業推動,也涉及黨內軍頭以及各軍種勢力的角力。習近平想要政府過點「緊日子」,除了剛性財政不動之外,各部門都要進行裁減,但是國防預算依舊無法進行任何裁減,即使習近平想刪減一些也不可得,這反映出中國內部軍事利益集團影響力很大。
夏明表示:「對習近平來說,經濟其實真的沒有給他更多資源;也就是說,他沒有把蛋糕繼續做大,但要花錢的地方不斷增加,政府要過緊日子,他沒辦法讓軍隊過緊日子,雖然軍費增長跟去年相比微幅上調,但從 2015年跟過去兩位數相比還是有所下降,這個數字反映了中共面對了多方面的壓力,一個非常尷尬的處境。」
國防預算10年間增加1倍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所長蘇紫雲在接受記者時採訪說,如果對照 2012年習近平上台時6692億元人民幣的國防預算;中國國防預算10年間增加了一倍,這還不包括隱藏的「黑數」。
他說,如果以國際安全智庫如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估算,中國實際國防預算為官方公告的1.4倍,高達18974億元人民幣 (2940億美金)。如果再導入人民幣實質購買力約為美金的1.57倍換算,則中國防預算「等值」將達4617億美金的龐大規模。
蘇紫雲說:「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自2012年執政之後,到目前的國防預算,等於10年間增加了1倍,這種情況就是表明了習近平的強軍夢,他是有認真在執行的,那這種軍力的擴張對周邊國家、對民主國家來講,應該要更加警惕。」
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Kanwa Defence Review)介紹,中國一直在從事許多新武器系統的研發,包括新一代的航母、洲際彈道飛彈,以及其他尖端軟體;但這些支出都沒有列在預算中。
台灣《旺報》發表評論稱,西方國家高度關注中國軍費預算的用途,以及所謂隱藏性預算問題,都是西方國家「中國威脅論」的根源。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過去一年,中國跟周邊國家衝突不斷,例如與印度在加勒萬河谷爆發流血衝突、與美國和其他國家在南中國海、與日本在東中國海等地區關係緊張加劇。另外,近來台灣海峽更是不太平靜,中國軍戰機頻頻起降;如果對照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大會議開幕式時所言,「人民解放軍將增強軍備更好地捍衛邊疆」,更凸顯中國軍費增長將運用在地緣戰略上的可能性。
取得地緣政治籌碼
蘇紫雲認為,中國除了想透過訓練現代化軍隊與購置新式武器裝備以達成習近平2027年建軍百年的目標,也希望借著軍力擴張,特別在兵力投射能力方面取得地緣政治的籌碼。
他說,習近平自2012年以來已經新建105艘左右的驅逐艦與巡防艦,2艘航艦、8艘兩棲突擊艦等,兵力投射能力大為增加,使北京具有「藍水海軍」(指具備遠征作戰能力的海軍型態)的實際規模。同時也快速發展了運-20重型運輸機隊,直-20運輸直升機隊,以建立戰略運輸以及快速佈署能力,現階段可以對周邊進行現代化的區域作戰,對2000海裡則具有投入輕裝快速反應部隊以及海軍陸戰隊特遣隊的實力,具有初步介入周邊武裝衝突,改變區域政治的實力。此種軍事實力,雖然尚無法立即改變台海、東中國海的現狀,但可以支持北京在南中國海、一帶一路的政治與經濟需求。
蘇紫雲說,中國國防預算增長的目標為:「第一個是政治的需求,2027年既然是習近平說的建軍百年目標,他們會努力去完成。第二個會用在穩固增加它在地緣戰略上的籌碼,特別是兵力投射,對北京以後的一帶一路或是印太區域的戰略,是一個地緣戰略上的關鍵。第三個是強化核子打擊能力,反擊能力,包括新式096潛艦,它可以在北極冰層活動,還有新式巨浪三型JL-3的潛射彈道飛彈,可以對美國本土更有效涵蓋,縮短發射時間。這是北京認為要平衡美國嚇阻戰略中的一個重要戰略工具。」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2月底發佈的「2021年軍力平衡」報告(The Military Balance 2021)指出,儘管受到疫情嚴重衝擊,2020年全球經濟萎縮,但各國軍費支出都幾乎維持前一年的水準,顯示安全上的競爭不斷升高,尤其印太地區,而且這種趨勢短期內不會逆轉,因為沒有人可以保證印太地區的安全環境會很快緩和。
中國軍隊面臨風險與挑戰很多
《台海研究》主編、上海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倪永杰對記者表示:「中國軍費要用的地方很多,面臨國防跟軍事上的風險與挑戰也非常多,黃海方向的,東海方向的,台海方向的,西南方向的,面臨的軍費需要也是很多。所以我看軍費適當成長在全國人大一致通過,是得到大多數人大代表的支援,也符合我們國防跟軍備建設的需要,也是為了更早實現國防更精銳現代化的總體要求,希望配套一致。」
倪永杰表示,中國軍費只占中國GDP頂多2%,若跟美國、俄羅斯、英國或其他歐洲國家相比,算是比較低的。美國國防預算7千多億美元,中國只有2千多億美元,美國軍費開支全球第一,是排在它後面第2名到第10名國家國防預算的總額,才是真正「厲害」。
他說,中國光是軍隊現代化就要耗費大量開支,再加上各種航太工程、作戰飛機、預警機、火箭軍需要的新型導彈等,各種設備、研發、製造都很「燒錢」。
中國人民解放軍研究專家、台灣國立中正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接受記者採訪表示,中國大型軍武設備如航空母艦的價格不菲,即使建造完成之後,後續的維護保養更是一大開支。此外,軍人福利的提升也耗費相當多的經費。
軍民融合刺激內迴圈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所長蘇紫雲表示,中國軍費提升還有拉抬經濟、刺激內迴圈,強兵兼富國的目的。他說,依照北京投中研究院統計,中國民間企業在軍備供應的市場占比約30%,換算中國公開的軍費開支,裝備費約為4100億人民幣,因此「民參軍」約為1330億人民幣規模。相對而言,「軍民融合」的相關投資基金,政府與國企共投入3134億人民幣,民間與私募基金則為82.4億人民幣的資金規模。 因此,中共國防預算的投入仍希望能發揮「經濟加乘」效應,協助其產業界維繫一定的內需動能。
蘇紫雲說:「它(中國)以軍事發展來帶動經濟,也就是在疫情衝擊還有美國貿易戰效果逐漸發揮下,它用這種『軍民融合』的角度來帶動國內的一些經濟需求,甚至可以說是『軍經融合』,軍事跟經濟融合的策略,所以是一個『強兵富國』,跟以前的『富國強兵』不同的。『富國強兵』是鄧小平以來,先把國家經濟做起來再投資軍事力量(的政策),在疫情和貿易戰下,習近平反過來發展軍事的同時,可以帶動國防工業。」
上海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倪永杰也說:「中國軍費增長跟十四五規劃裡面提出的要求『富國』與『強軍』同步提升有關,就是促進國防實力跟經濟實力同步提升,意思就是經濟發展放在國家國防建設、軍力建設的費用,要同步發展,所以今年做了些調整,經費適當的增加,是比較合理的。」
強兵富國還是強兵誤國?
紐約城市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夏明表示,中國國營企業對習近平來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長子」,軍工業則是共和國的「王儲」,比長子還高一個「檔次」,軍工集團當然希望透過國家的帶動獲得更多資源,製造更多武器。問題是,中國的軍工業是國營企業,不如美國是私營企業來得靈活與自主,平日做為民用,戰時立即轉為國防使用;另一方面,中國軍工業實行各式各樣的保密制度,大家閉門造車,不進行橫向分享,因此,中國雖然想要做到「軍民協同」,但軍工業滲透、轉換到民營工業的可能性有多大、效率有多高,令人質疑。
夏明說:「所以我覺得,中國政府可能是會一廂情願覺得可以強兵然後富國,但是我覺得,恐怕強兵的經濟成本效益核算未必會達到很好的滿意程度;相反的,我覺得強兵可能會出現誤國。中國軍工集團、國營企業綁架中國的決策很明顯,因為中國現在已經走向更大的寡頭制,所以中國軍事權力的膨漲,經濟的軍事化,也會跟中國的民族主義、軍國主義的好戰情緒形成一種惡性的互動,我覺得多大程度上會把中國的發展、把軍國主義走向自殺滅亡的道路。」
針對日前CNN報導說,截至2020年底,中國海軍將有360艘作戰艦艇,組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海軍力量,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所長蘇紫雲表示,中國跟西方的現代化軍隊相比,不論在管理上,還是部隊的實質妥善率方面,都仍有一段路要走。以海軍為指標,或許的確如同美國國防部所言,中國海軍規模快速增大,但如果仔細去分析這些船艦效能就會發現,它們的作戰能力完全無法跟美軍相比,只能用「大而不強」這樣的形容詞,為目前的中國海軍做一個暫時的定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