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當改變慣例成常態——中國總理記者會為何取消?

2023年3月11日,習近平和新任命的國務院總理李強握手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中國宣佈今年的人大閉幕後不舉行記者會,如無特殊情況,十四屆全國人大後幾年也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該消息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在中國的社交媒體則成為被禁止討論的話題。海外社交平台上,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學者紛紛發表評論。

3月4日12時,中國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正式開幕前的新聞發佈會。大會發言人婁勤儉就本次人大會議閉幕後是否邀請國務院總理出席記者會並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回復稱,今年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後不舉行總理記者會,如無特殊情況,本屆全國人大後幾年也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他給出的解釋是,此次人大會議上,李強總理將作政府工作報告,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受國務院委託將向大會提交計畫報告和預算報告,應該說社會的主要關切在上述三個報告中都有具體的回應。這三個報告經大會通過後將向社會公佈,媒體和公眾都能很方便地瞭解相關內容。同時大會新聞中心將增加部長記者會和部長通道的場次和出席人數,邀請國務院有關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就外交、經濟、民生等主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權威解讀有關政策措施,對社會關注問題進行深入解讀和說明。此外,還將舉行代表團開放團組活動,辦好代表通道等,為中外記者提供更多的採訪機會。

30多年來中國總理記者會趨於常態化、制度化

全國人大會議閉幕後舉行的國務院總理記者會最早可追溯至1988年4月閉幕的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當時新當選的國務院總理李鵬和三位副總理出席大會發言人舉行的記者會,並回答了記者提問。受1989年六四事件影響,1990年兩會上,中國官方沒有舉行總理記者會。1991年4月,時任總理的李鵬在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閉幕後舉行記者會,中央電視台對記者會進行了直播。1993年以後,中國總理記者會趨於制度化、常態化。1998年朱鎔基出任總理後,兩會後的記者會更成為兩會中的焦點,時間也延長到兩個到兩個半小時。溫家寶和李克強擔任國務院總理時,每年兩會閉幕後都會召開總理記者會,被認為為外界瞭解中國領導人的思路和風格提供了一扇難得的視窗。2020年5月28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結束後的總理記者會上談到中國當前有6億人口的每個月收入只有人民幣1000元左右,在海內外引起震驚。2020年正值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全面脫貧收官之年。李克強透露的這些資訊也被認為和習近平及黨中共不同調,甚至打臉習近平。

弱勢的中國總理已成為習近平路線執行者

今年及未來幾年人大閉幕後不舉行總理記者會的消息同樣引起海內外震驚。去年的人大會議閉幕後的總理記者會是由習近平提名、長期在地方政府任職但無國務院的工作經驗的新總理李強在全國和世界舞台上的首秀。擔任總理一年以來,李強行事低調,包括打破總理出訪搭乘專機的慣例,降格為搭乘包機。外界對此的解讀是,如果真是李強像黨媒宣傳的那樣主動為之,那麼可能是希望通過這種降低總理待遇的做法避免造成與習近平平起平坐的印象,以向習表忠誠。如果是不得已為之,也可見其一切需請示、服從、聽從習近平的安排和領導的弱勢地位。分析也認為,李強始終將習近平領導核心掛在嘴邊是在向外界表明沒有習李體制,只有習近平的絕對領導, 李強和其國務院只是習近平路線和要求的執行者。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Alfred Wu) 表示,隨著中共總書記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集中控制國家事務,不舉行總理記者會似乎與總理權力和政府機構權力的削弱相一致。他說,現在的結構是党來領導,總理更像是黨的命令的執行者,不再那麼重要–這是主要資訊。

北京之春雜誌榮譽主編胡平向台灣中央社表示,兩會歷來很沉悶、封閉。相形之下,會後的總理記者會可說是唯一的亮點。它凸顯了總理的地位,因為要當場回答外國記者的提問,多少有一點開放性,另外也顯示出總理的應對能力。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意味著總理地位的降低,也意味著兩會的開放性的降低。

旅美中國學者鄧聿文3月4日在社群平台X發文指出,大會發言人婁勤儉給出的人大閉幕不開總理記者會的理由太牽強,總理記者會,外界想瞭解的不是婁所說的前述內容,而是總理本人對中國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等一系列外界關注的問題的看法。以此理由不開記者會,等於是公開羞怒李強,反正你也談不出什麼特別的看法,不如不開,節約大家的時間。他覺得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中國目前面臨的狀況,讓總理面對中外媒體記者,不好說什麼,問題說多了不是,說少了更不是;問題說輕了,外界不信,說重了,讓外界對中國更沒信心。另外,大家都知道中國的事情習近平說了算,李強就是在記者會上再鼓勁,外界也就是聽聽,不會把他的話當真,所以權衡之下,乾脆就不開總理記者會了。

觀察中國政情的唯一視窗也被關閉

與國際慣例不同,中共領導人跟媒體見面的機會非常少。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形成的總理記者會的制度被視為中國領導人、中共二號人物和海內外媒體唯一一次面對面交流的機會。獨立時評人蔡慎坤3月4日在社交平台X上表示,中國已進入垃圾時間,任何表演都失去了意義,乾脆連表演的機會都不給李強了。他寫道:去年李強在兩會後的公開亮相,也是最後的一次絕唱!中國政治將完全步入黑箱化的模式。

實際上,李克強每年在兩會結束後的記者會,讓習近平極其不爽,但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幾十年的慣例,也是政務公開的一個標誌,隨著李克強的離去,連這個觀察中國政情的唯一視窗也被關閉了。對於李強來說,這如同卸下了巨大的包袱,因為面對記者提出的五花八門的問題,擅自回答弄不好就會洩露党國機密,特別是不拿小本本,也容易搶了核心的風頭,再加上現在國務院總理權力在弱化,已經淪為黨中央辦事處主任角色,這是習致力於削弱國務院總理影響力重大舉措,他一直認為中國總理應該象俄羅斯總理一樣,普京可以隨時撤換。

中國禁止相關話題討論

李老師不是你老師發推說,在全國人大宣佈未來幾年取消總理記者會之後,當天下午晚些時候,網易新聞一篇題為《總理記者會的前生今世》的舊文被刪除。該文回顧到,從1993年開始,兩會閉幕後總理舉行記者招待會予以常態化、制度化;與會的媒體從600家到800家不等,近半數提問機會給外媒。

網民在李老師不是你老師的推文下留言道:以前雖然也是獨裁,好歹還有一些說話的空間,正式確定習朝定位,看來李強以後唯一的職責是背鍋,其實兩會也別開了,浪費錢……

在微博等中國的社交媒體上,相關話題的討論已經被禁,微博上已經不顯示針對該消息的任何批評聲音。新加坡《聯合早報》寫道,實際上,就連一些身居要職的高官也表示此前並不知情,還有全國政協委員認為這一決定有些奇怪,應該給公眾一個交代。

當改變慣例成為新常態

《聯合早報》報還認為,取消總理記者會也將引發外界對中國政治走向的新猜測。不難預計,這種猜測將貫穿今年兩會的全過程,沖淡官方希望外界聚焦的兩會主題。

2018年,習近平通過修改中國憲法,廢除了對國家主席的兩屆任期限制。2022年10月,習近平打破慣例,開始其第3個中共總書記任期。2023年3月,習近平又史無前例開啟第三個國家主席任期。外界預期本應於去年底召開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迄今沒有動靜。觀察家認為,當慣例改寫成為新常態,中國政治走勢也會變得更難預期。

連結:当改变惯例成常态——中国总理记者会为何取消?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04.03.2024

中國兩會聚焦經濟 人大後不舉行總理記者會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中國「兩會」4日起登場,總理李強將首次發表政府工作報告;不過,人大會議發言人表示,今年人大閉幕後將不舉行總理記者會。而外界關注焦點仍在於中國經濟,特別是李強將提出多高的經濟增長目標。中國經濟疲軟的當下,兩會能否端出救經濟的實質措施?

中國「兩會」週一(3月4日)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登場,北京維安森嚴,街頭到處可見武警與公安。根據官方公佈日程,全國人大4日上午召開預備會議,選舉出大會主席團及秘書長,中午舉行記者會;政協則已于3日先行開記者會,4日下午3時正式開幕。

值得注意的是,全國人大發言人婁勤儉表示,今年人大閉幕後,將不會舉行總理記者會,且「如無特殊情況」,本屆人大後幾年,「也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

他稱總理李強的工作報告、國家發展改革委及財政部的書面報告將回應社會的主要關切,經大會通過後也將公開;另外,官方也將增加各部長的記者會,邀請國務院相關單位人員回答記者提問。

對於各界關注的經濟議題,婁勤儉表示人大將制定新法,深化經濟改革,其中包含針對金融機構以及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措施。

他主張「中國的大門對世界始終是打開的,不會關上」;對於中國新修訂的《反間諜法》可能對外國企業帶來更大風險的說法,他批評是「錯誤解讀」,並「反對通過曲解反間諜法抹黑破壞中國營商環境的行徑」。

婁勤儉亦談到大國之間的科技競爭,稱「脫鉤斷鏈、小院高牆只會阻礙全球科技進步」;他還說,無論今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由誰勝出,中方都希望美方「同中國相向而行」。

政協會前記者會關注經濟 未提兩岸

3日的政協會前記者會,由政協大會發言人、前國台辦主任劉結一回應提問;台灣中央社指出,各界關注焦點著重于經濟,無人問及兩岸議題。

據中國官媒央視報導,劉結一稱過去1年來,中國「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圓滿實現」。他重申中國「經濟長期向好態勢將持續鞏固和增強」等說法,呼應了去年中共中央經濟會議提及的「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劉結一還提及就業問題,稱「年輕人尤其是應屆畢業生就業備受關注」,而「中共中央、國務院把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

中國去年曾暫停公佈16至24歲的青年失業率,此前官方資料顯示青年失業率超過20%;今年1月,中國恢復公佈該資料,但排除大學生,顯示去年12月的青年失業率為14.9%。

此外,劉結一也提起「高品質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關鍵字。DW客座評論人鄧聿文上週的分析曾指出,「新質生產力」的說法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所提出,以高科技、創新為核心,主張「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被認為可能成為今年總理工作報告的重點。

無三中全會 兩會能否推出實質經濟措施?

今年兩會期間,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將在週二(5日)的人大會議上,第一次發表政府工作報告,他所提出的年度經濟增長目標是各界關注焦點。

去年北京設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目標是「5%左右」,最後官方稱實際增長5.2%。外界普遍預期中國今年也將以「保五」為目標,但海外專家對中國實質經濟成長的預期更低。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學者王國臣上週接受DW訪問時表示,其追蹤的33家法人機構平均估計中國今年成長僅4.6%。

中國如今面對房地產債務危機、股市信心下挫、外資大量移出等經濟問題,盡管如此仍有許多專家認為,兩會不太可能推出重大的經濟改革措施。

路透社上週報導指出,傳統上,急遽的政策轉彎通常不會在人大會議上發生,而是在「全會」上;然而,原本預期在去年底舉行的「三中全會」至今遲遲未召開,讓投資人擔心北京在經濟政策可能不會有大進展。有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社,若北京領導階層達成共識,三中全會仍可能在今年稍晚舉行。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中國經濟學家許成鋼上週也向DW表示,作為「橡皮圖章」的兩會「從來都沒有實質的重要性」,因為實質內容全由黨中央決定。他進一步表示,盡管北京希望高科技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但由於高科技在中國GDP占比不高,要藉此改變中國經濟整體,「是沒可能的」。

連結:中国两会聚焦经济 人大后不举行总理记者会 | 经济纵横 | DW | 04.03.2024

人大召開之際看危機中的中國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在安徽的一個鐘點工市場,不少人一大早就在路邊等活。招工的人不多,工資也很低。這些人感覺到,目前中國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經濟形勢預計將成為人大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請看德廣聯記者的實地報導。

安徽省臨泉縣城的鐘點工市場就在醫院的對面,早上七點剛過,這裡就已有大約15名男子在等待工作機會。43歲的孫學東會鋪瓷磚,也會刷牆和蓋房。一般來說,他一個月可以掙到大概七千元人民幣,這在當地算很不錯的收入。不過,孫學東表示,最近活不大好找。

他說:現在找工作不容易,尤其是今年特別難。來這裡招工的人越來越少。工作難度也比以前更高了。雇主總是想挑毛病,儘量少給錢。

儘管按照官方資料,去年中國實現了5.2%的經濟增長目標,但很多人卻完全感受不到這種經濟增長。党和國家領導層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經濟形勢想必也將會成為即將召開的人大會議上的重要議題。在歷時一周的會議期間,來自中國各地的大約三千名代表,將會舉手通過黨和政府做出的各項決議。

人大不會帶給大家什麼驚喜

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君特(Jacob Gunter)表示,本次會議不會帶給大家什麼驚喜。他表示,人大會議的主題還是一如既往,那就是確保党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權力。

他說:相關的議程還是很雄心勃勃的。它不僅僅涉及中短期的經濟問題和人口問題,還涉及一些全域性問題。政府認為,必須吞下苦果,才能解決那些已經威脅到黨和政府長期穩定的問題。民眾的期許就只能等一下了。

人大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如何確定經濟增長目標是最大的關注點。路透社報導稱,在去年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大多數參與者認可將2024經濟成長目標設定在5%左右,與2023年一致。另外從地方兩會的報導看,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以及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省今年的GDP成長目標均在5%-5.5%。

老百姓希望能更富裕

民眾的首要期望就是提升富裕程度。對很多人來說,同過去經濟騰飛的年代相比,他們今天的日子過得很艱難。人大會議開幕當天,李強總理將發表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他將公佈今年政府制定的經濟增長目標。

臨泉的鐘點工市場上,這些等待工作的人最關心的當然是,天黑前能掙到多少錢。一位等待工作的65歲老者表示,他天天都會蹬著三輪來這裡攬點送貨的活兒,以彌補國家養老金的不足。他送貨的報價是一小時40元人民幣。

他說:我具體能掙多少,取決於貨物的輕重大小。現在掙錢很難,這點錢只夠勉強養家糊口,不可能存下來。淡季的時候,我一天只能工作一兩個小時。

連結:人大召开之际看危机中的中国 | 经济纵横 | DW | 04.0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