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解析習近平對拜登發出的資訊:重點是與美國緩和關係
文/voa楊皓暐
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週三(11月15日)在舊金山會晤。分析人士表示,北京希望通過緩和立場和減少對抗的語氣來緩解與美國的緊張關係。
「在官方發表的新聞稿中,習近平表示中國沒有超越或取代美國的計畫,他還指出,中國沒有輸出其意識形態,顯示出其地緣政治野心的範圍明顯縮小,」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政治學者宋文笛(Wen-ti Sung)在一份書面回應中告訴美國之音(VOA)。
他說,這些資訊與習近平之前宣稱的「東升西降」形成鮮明對比。
在週四(11月16日)發佈的官方聲明中,習近平強調了北京和華盛頓避免對抗的重要性,稱「中美不打交道是不行的,想改變對方是不切實際的」。」
「大國競爭解決不了中美兩國和世界面臨的問題,」他說。「這個地球容得下中美兩國。中美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機遇。」
除了強調避免衝突的必要性外,習近平還表示,「中國沒有超越或者取代美國的規劃」,「也不搞意識形態輸出」。
他提出了北京和華盛頓管理雙邊關係的五項原則,呼籲雙方樹立「正確觀念」,共同管理分歧,推進互利合作,承擔大國責任,促進人文交流。
「雙方要瞭解彼此的原則底線,不折騰、不挑事、不越界,多溝通、多對話、多商量,冷靜處理分歧和意外,」習近平說。
一些專家表示,習近平的聲明中強調的要點以及會議前北京的其他努力都表明,中國政府希望將拜登和習近平之間的會晤定性為成功。「我認為(北京)的總體反應是堅定而積極的,」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高級中國事務分析師蕭嫣然(Amanda Hsiao)在電話中對美國之音說。
在她看來,中國政府希望塑造出它仍然把握著雙邊關係的形象,但它也在向美國呈現開放的態度。「(北京希望表明)它正在向美國展現出改善關係的姿態,但是從實力地位出發的,」她說。
雖然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北京通過這項聲明透露出的資訊在很大程度上是和解和積極的,但另一些人則表示,這仍然反映了中國對華盛頓可能試圖影響其治理體系的疑慮。
「提到不改變彼此的制度,表明中國懷疑美國正在改變其共產黨主導的制度,」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Singapore University)政治學家莊嘉穎(Ian Chong)在一份書面回應中對美國之音說。
習近平強調共同利益
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了兩國的「共同利益」。
他說:「中美在諸多領域存在廣泛共同利益,既包括經貿、農業等傳統領域,也包括氣候變化、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當前形勢下,兩國共同利益不是減少了,而是更多了。」
但是他批評美國對高科技的出國管制。習近平說:「中國的發展是以創新驅動的,打壓中國科技就是遏制中國高品質發展,剝奪中國人民的發展權利。中國的發展壯大有內生邏輯,是外部力量阻擋不了的。」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宋文迪認為,中國之前的強硬外交姿態是對本國經濟不利的。他對美國之音說,「中國的經濟困境也許跟上了它的外交言辭。」
他說,習近平的這番講話釋放的資訊顯示,華盛頓的管控措施有可能迫使北京「轉回更為和緩的姿態」。
試圖減緩台海緊張局勢
儘管中美在台灣議題上持續緊張,但習近平在與拜登的會晤中仍然簡要談到了這個話題。習近平說,「美方應該將不支持‘台獨’的表態體現在具體行動上,停止武裝台灣,支持中國和平統一。」
與之前關於台灣的聲明相比,國際危機組織的蕭嫣然表示,習近平週三的講話相對簡短。「過去,你會看到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表述很長,但這次語氣不同,」她告訴美國之音。
在她看來,北京的最新聲明更具體地說明瞭中國在台灣議題上對美國的要求。「我認為,我們從這份新聞稿以及美國方面所看到的情況表明,雙方正在尋求在台灣問題上緩和局勢,特別是因為台灣即將舉行選舉,這可能會給兩國關係帶來未知數,並可能看到緊張局勢爆發,」 蕭嫣然說。
雖然來自中國的資訊似乎更加積極和緩,但是蕭嫣然說,美中關係的本質沒有改變。
「即使中國繼續說它認為這不是一種競爭關係,但這仍然是一種競爭關係。它將繼續把華盛頓視為現實中的關鍵競爭對手,」她告訴美國之音。
她認為,拜登與習近平會晤的最大成就是為明年將要發生的一些關鍵事件提供了一些保護,包括台灣和美國的總統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