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拜習會」倒計時 專家:管控矛盾求穩定

拜登與習近平會晤的日期尚未確認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下周將在舊金山APEC峰會期間登場的美中領導人會晤備受矚目。專家指出,對此次高峰會晤的最大期待限於承諾恢復對話和穩定關係。盼望的雙邊關係「回暖」可能是一種奢望。

美中領導人下周在舊金山的會晤進入最後的準備階段。但直到本週五(11月10日),中國外交部才首次確認習近平會在APEC峰會期間與拜登會晤。 

在此兩天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到有關問題時還回應說,「中美雙方都同意朝著實現舊金山元首會晤共同努力」。同時他再次強調,通往舊金山不會是一馬平川,不能靠「自動駕駛」,雙方要切實「重回峇厘島」,把兩國元首的共識真正落到實處,排除干擾、克服障礙、增進共識、積累成果。 

拜登和習近平上次會晤是去年11月在印尼峇厘島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習近平上次訪美是在2017年4月。 

華盛頓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美中關係問題學者葛來儀(Bonnie Glaser)對德國之聲分析:「中國方面希望、也需要美中關係獲得更多的穩定性,但他們也同時試圖讓美方讓步,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和科技領域。此外他們還希望確保領導人習近平受到的待遇體現最大程度的尊重和體面。」 

美中關係在過去的一年裡依然緊張,兩國科技貿易競爭日趨激烈,在台海問題和南中國海主權紛爭上的對抗持續,在俄烏戰爭和最新發生的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的衝突問題上,雙方的陣營分野也十分明顯。

對話管理分歧

今年以來,美中高層交往逐漸恢復。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葉倫、氣候特使克里和商務部長雷蒙多相繼訪華。中國外交部長王毅10月底訪問美國,會晤拜登;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11月初到訪舊金山。這些互訪都被輿論解讀為為「拜習會」掃除障礙的準備工作。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國際關係研究者莊嘉穎認為,美中雙方確實有理由在具體議題上對話和協調,比如避免軍事衝突、避免軍事摩擦升溫以及推動某些經濟合作,「但至少在形式上,沒有一方願意表現出自己是弱勢的一方」。

葛來儀指出,美國希望展示,兩國可以通過對話管理他們的分歧,可以在雙方利益重疊的領域進行合作。「在拜登即將進入大選之年的時候,讓與中國的關係擁有更大的穩定性符合美國的利益。習近平也需要更大的可預判性,因為他要面對國內的經濟問題和軍隊中持續存在的腐敗。」 

王毅10月27日會見拜登後表示,此次訪問的目的就是同美方溝通,「切實落實兩國元首重要共識,推動中美關係止跌企穩,儘快回到健康穩定發展軌道。」

回暖還是解凍?

鑒於美中近幾個月高層互動頻繁,並利用公開場合釋放善意,媒體評論中密集出現兩國關係「回暖」的表述。莊嘉穎認為,「回暖」是一個帶有隨意性的說法,「 美中關係持續緊張,所以任何正面的發展都可以說是回暖。如果說回暖意味著突破,那我覺得不太可能,最多是讓雙方的關係可以穩定的一個過程。」

美國國會兩黨議員中,也有聲音指出,雙邊的官方交流恢復,並不意味著美國會改變在諸多議題上對中國採取的強硬立場。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資深民主黨成員鮑勃·梅嫩德斯(Bob Menendez)本周對美國之音說,他並不認為這些美中高層對話象徵著兩國關係的回暖。他稱,沒有跡象表明美國會改變看待中國的態度。「我不認為(美中)關係有變得多暖,幾次會面不會讓關係更暖,可能只是讓關係‘解凍’。」

葛來儀預測,「拜習會」可能達到的最大交集是,承諾保持對話管道的通暢,並在氣候和禁毒等少數領域恢復合作。——「這是我們所能期待的最好的結果」。

駐美大使:不能說一套做一套

莊嘉穎認為,雙方領導人在會後應該會「放出某種意願」,而這種意願會不會落實到行動,要看之後幾個月會發生什麼,比如有沒有更多的高級官員的會晤,會晤有沒有從經濟和政治領域走向安全和軍事領域,此外經濟方面的談判範圍有沒有擴大,「這些都是可以觀察到的,但不是馬上」。

週四(11月9日),美中兩國大使分別在香港中美論壇發表視像致辭。美國駐中國大使伯恩斯形容,與半年前相比,美中關係變得更穩定,但這不代表雙方之間不具競爭性、沒有重大分歧,「但這代表我們可以有更好聯繫,可負責任地管控華府和北京之間的分歧。」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也表示,近來美中關係出現止跌企穩的積極跡象。他說, 美中元首會面「對話前要營造良好氛圍,對話中要積累正面成果,對話後要扎實推進落實」。他還說,「好的東道主要避免製造新的事端或障礙,不能說一套、做一套。」

連結:“拜习会”倒计时 专家:管控矛盾求稳定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10.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