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務院發布最新旅行警告:前往中國須慎行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在中國通過《對外關係法》和《反間諜法》修訂案之後,美國國務院發布最新旅行警告,建議美國公民重新考慮前往中國的旅行,稱中國存在任意執法和錯誤拘留的風險。
美國國務院發出旅行警告,建議美國公民重新考慮前往中國的旅行,原因是中國存在對本國法律(包括出境禁令)的任意執行和錯誤拘留的風險。
這份警告沒有引用具體案例。今年5月,中國法院以間諜罪判處78歲的美國及香港公民梁成運無期徒刑。
上周,中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對外關係法》,威脅要對危害中國利益的行為採取反制和限制措施。
中國最近還通過了涉及內容廣泛的《反間諜法》修訂案。該修訂案讓外國商界感到不寒而慄,一些公司的辦公室也因此遭到突擊搜查。這也是一部制裁外國批評者的法律。
美國國務院的警告稱:「中國政府任意執行本國法律,包括在沒有公平和透明的執法程式的情況下對美國公民和其他國家公民發布出境禁令。」
該警告說:「在中國旅行或居住的美國公民可能會在無法獲得美國領事服務或無法知悉有關其涉嫌犯罪的訊息的情況下被拘留。」
該警告稱:「中國當局似乎擁有廣泛的自由裁量權,可以將各種檔、數據、統計數字或材料定為國家機密,並以此拘留和起訴涉嫌間諜活動的外國人。」
該警告列出了一系列可能被指控為犯罪的行為,從參加示威活動到發送批評中國政策的電子訊息,甚至只是對被視為敏感的領域進行研究。
該警告稱,中國的出境禁令可用於強迫個人參與中國政府的調查、迫使家庭成員從國外返回、解決有利於中國公民的民事糾紛以及「獲得對外國政府的討價還價籌碼」。
這些警告也適用於前往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的旅行。美國國務院於週五(6月30日)發布了這份警告,並於週一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媒體。
美國政府過去曾向其公民發出過類似的警告,但近年來的旅行警告主要發布於中國嚴厲執行疫情「清零」政策、封閉邊境的三年期間。
中美關係震盪如何傷及跨國業務
中國通常對美國指責其獨裁專製做出憤怒的回應。它也發布了自己的針對美國的旅行警告,稱美國存在犯罪率高、反亞裔歧視以及醫療急救費用高昂等風險。
鑑於中國的專制政治制度和中共對法律事務的絕對控制,美國及香港公民梁成運被指控的間諜罪的細節無從得知。他於2021年4月15日在東南部城市蘇州被拘押,當時中國正執行嚴格的「清零」政策。
這些警告是在美中關係在貿易、技術、台灣和人權問題等方面陷入多年來最低點之際發出的,儘管雙方正在採取一些措施來改善局勢。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上周對北京進行了延後數月的訪問,財政部長耶倫本周也將進行備受期待的北京之行。中國最近還任命了一位新的駐美國大使,他前往白宮向拜登總統遞交了國書。
備受關注的兩名華裔澳洲人也仍被拘押。曾寫文章批評中共的華裔作家楊軍(楊恆均)於2019被拘押,曾在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擔任節目主持人的澳洲記者成蕾於2020年被拘押,但至今都沒有他們所涉嫌犯罪行為的具體訊息。
也許最臭名昭著的任意拘押案件是「兩個邁克爾」案。2018年,加拿大應美國警方要求拘捕了中國華為公司首席財務官孟晚舟之後,加拿大人康明凱(Michael Kovrig)和斯帕弗(Michael Spavor)於2018年在中國被拘押。他們被指控犯有危害中國安全罪,其中斯帕弗於2021年8月被中國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1年。
2021年9月,美國司法部與孟晚舟達成了「銀行欺詐罪」延期起訴協議(該項指控於2022年被美國地方法院取消),孟晚舟從加拿大獲釋飛回中國,「兩個邁克爾」也於同日獲釋飛回加拿大。很多國家都認為此案是中政府的「人質政治」。
連結:美國務院發布最新旅行警告:前往中國須慎行 | 德國之聲 來自德國 介紹德國 | DW | 03.07.2023
中國《反間諜法》助長恐怖統治 駐中外交官員憂成濫捕對象
文/上報仇佩芬
中國新修訂的《反間諜法》已在7月1日正式施行,擴大對「間諜」行為的認定範圍,並賦予中共國安單位更大的執法權力,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某東亞國家駐台官員私下透露,新法對「間諜行為」定義籠統,不但讓外國人擔心不知會在什麼情況下誤踩地雷,對曾經輪派兩岸的外交官及跨國企業高階人員而言,更擔心中國是否可能為掌握他們在台灣的人脈,以《反間諜法》為藉口對其進行調查甚至拘押。
防「反間諜法」危及本國公民安全 美對中國發佈旅行警示
面對《反間諜法》的可能衝擊,美國國務院於6月30日針對中國發佈最新旅行警示,以「當地法律有任意執行以及錯誤拘留風險」為由,將中國列為橙色三級警戒區域。而韓國政府也不斷提醒該國公民,在網路上搜索地圖、照片,或搜尋、儲存批評中國的文章,都有可能誤踩《反間諜法》紅線,赴中國旅行必須格外謹慎。
中國在今年4月26日完成2014年版《反間諜法》的最新修訂,並於7月1日正式生效實施。新版《反間諜法》從原版的44條擴大為71條,不僅對所謂「間諜行為」未訂出明確定義,更將拍照攝影、使用GPS地圖、在網路搜尋當地政府或企業資訊,以及與相關人士訪談甚至聊天,以及參加宗教活動,都以「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為由,視為可能觸犯《反間諜法》的行為,遭到中國逮捕或拘留。
由於條文對「間諜行為」的定義籠統空泛,顯然意在為國安單位在執法時保留最大解釋權限;尤其中國法律一向有違法定義不明確、司法程序不透明等疑慮,部分國家紛紛示警,提醒外國人赴中國時必須注意風險。
美國繼4月底中國預告《反間諜法》實施日程時提出警告,美國國務院更在法律生效前夕針對中國發佈最新「橙色」三級旅行警示,提醒「當地法律有任意執行以及錯誤拘留風險」,呼籲美國公民赴中國前必須審慎思考(reconsider travel)。
韓中交惡之際《反間諜法》炎上 韓學者主張訂《外國 代理人登記法》反制
近來和中國關係不佳的韓國,輿論對《反間諜法》多所抨擊並提出警告,更有學者主張應該訂定《外國代理人登記法》,對中國在韓成立的海外組織予以反制。
儘管未對反制措施有所回應,但韓國政府一再提醒韓國民眾,新法實施後,在中國使用網路地圖、搜尋照片、統計數據及資料,或是查閱批評中國政府的文章,都可能誤踩法律紅線;而拍攝照片時若不確定附近是否有重要國家機關、軍事設施,甚至群眾集會或宗教組織活動,更可能觸犯《反間諜法》。
不知何時會被扣上間諜帽子 外交官憂「中國通」優勢反成風險
然而這些針對一般民眾的約束,還不是負責各國外交官員的最大憂慮。一名東亞國家駐台外交官員透露,4月底中國公佈修訂後《反間諜法》條文後,除了外交系統內部對此一法律工具的評估之外,外交人員更擔心,中國拘捕外國人做為外交談判籌碼的案例,過去時有所聞,新法可能使派往中國的外交官及跨國企業人士人身安全面臨風險。
這名外交官舉例說明,不少國家在選任派駐官員時,具有中文能力,以及中國及兩岸事務的人選經常會在兩岸之間輪流派駐,這種情況在日、韓等東亞國家及設有「中國組」的國家尤其常見,不少跨國企業也有類似作法。
這名官員透露,不少外交官僚憂心,這種過去被認為有助累積經驗及兩岸人脈的優勢,卻也同時使他們無意間成為兩岸訊息流通的媒介,甚至成為中國特定單位掌握台灣情資的目標;在《反間諜法》實施後,這些「中國通」可能面臨中共國安單位以《反間諜法》為由,對他們進行調查甚至拘押。
當眾抓捕外交官 「光明日報間諜案」成駐中官員噩夢
事實上,即便沒有新版《反間諜法》,中國過去已有過不少拘押外國人士甚至外交官的「前科」,最廣為人知的例子,就是2022年中共黨報《光明日報》評論部副主任董郁玉在與日本外交官共進午餐時當場被捕的案例。
在北京外交圈流傳最廣的版本裡,儘管兩人當時在餐廳的公共場所見面,但國安人員在逮捕董郁玉的同時,共餐的日本外交官也一併被帶走,當場無比驚慌;事後董郁玉被控以間諜罪,而該名日本外交官也被拘留長達數個小時,並被中國政府指控「執行與外交工作不符的行動」。
2022年間,中共《光明日報》評論部副主任董郁玉在,因與日本外交官共進午餐時當場被捕。(取自微博)
根據日方統計,從第一版《反間諜法》實施8年以來,僅是日本便有17名公民遭到中國以間諜罪逮捕或拘留,其他未公開及他國案例更難估算,就算對方政府交涉也不一定有效。在新版《反間諜法》實施之後,美國國務院所稱的「任意執行以及錯誤拘留」行為,可能在新法支持下變本加厲,成為外國人在中國最大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