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剛會伯恩斯要美「正確處理台灣問題」 美國務院:一中政策未變無需修改
文/voa鍾辰芳
針對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秦剛星期一(5月8日)在北京會晤美國駐中國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時,要求美方「正確處理台灣問題,停止繼續掏空一個中國原則」的說法,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韋丹特·派特爾(Vedant Patel)同日在華盛頓回應說,美國歷任政府已實施40多年的「一個中國政策」至今沒有任何改變,因此也「絕對沒有」需要修改。
根據中國外交部官網,秦剛在與伯恩斯會面時強調,目前的當務之急是穩定兩國關係,避免「螺旋式下滑」並防止意外,「希望美方深刻反思」,推動彼此關係「重回正軌」。
秦剛特別提到了要美國反思的議題之一,就是要尊重中方底線紅線,「尤其要正確處理台灣問題,停止掏空一個中國原則,停止支持縱容‘台獨’分裂勢力」。
美國國務院的發言人派特爾星期一在國務院例行簡報中被問到了對此議題的回應。
記者問派特爾:「美國是否認為在此問題上有任何需要修改的東西?」
「絕對沒有。大使私底下傳達的和你們見到我本人、國務卿及其他人公開及清楚表達過的,不只是從這個講台,同時也包括本屆行政當局在其他場合說過的,那就是,我們的中國政策沒有改變。我們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這個政策40多年來都受到《台灣關係法》、三個聯合公報及六項保證的指導,」派特爾說。
他還說:「我們一直保持清醒的頭腦。我們也將繼續與我們在整個印太地區的朋友和盟國站在一起,以推進我們的共同繁榮、安全與價值觀。我們不打算改變現狀,那從來不是美國的做法,我們也沒有意圖這麼做。」
中對美提穩定關係條件
一些看法認為,秦剛與伯恩斯的會面有助於美中兩國將彼此的關係穩定下來,同時也為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原先推遲的訪中之行進行鋪墊,不過對這次美中雙方是否在會談中談及布林肯訪華一事,派特爾說,他不便透露特定的外交討論細節,不過布林肯本人上周在《華盛頓郵報》的一個討論中即表明,他希望能訪問中國,希望在條件允許時按照原先的計畫訪問中國。
對於秦剛要求美國「正確處理台灣問題」是否成為美中關係解凍的前提,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專案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星期一在推特發文說,中國已提出與美國穩定雙邊關係的條件,「北京要求尊重其核心利益,尤其是台灣。」
她說,這並非一個新的要求,而且特定條件並不清楚。
「美國不太可能接受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是否能有一個中間中間立場?」葛來儀問。
「一個中國政策」
葛來儀上星期才在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一場關於美中關係與台灣的討論中談到她對降低台海緊張的看法,認為拜登政府必須讓北京知道美國並沒有拋棄「一個中國政策」。
她說,儘管拜登政府多次重申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但在做法上並沒有「連貫、可信與一致」的政策,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如果北京當局認為美國已拋棄「一個中國政策」,那是跨越中國的紅線,那麼他們有什麼理由不以武力迫使台灣與其統一?
她說:「我認為他們有兩條紅線是真的,其他的,我認為不是。一個是美國基本上在與台灣重啟共同防禦條約,另一個是我們可能接受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如果白宮的人告訴你說他們並沒有意圖要做那兩件事,但如果中方認為那是我們在走的方向,那麼我們就是在製造一個危機。所以那不只是一個讓步的議題,我們必須提供連貫性的、可信的,以及一致性的政策。」
美對恢復關係亦有條件
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學助理教授王宏恩(Austin Wang)在接受美國之音(VOA)電郵採訪時說,中國「當然會在口頭上要求美國的保證」,也會「在事後的新聞稿上提到一個中國原則」,這是中國一直以來在美中高層會談後一貫的做法,
「但目前美國民調對中國的厭惡程度來到歷史新高,加上之前的間諜氣球時間,使得目前光是‘雙方見面’本身恐怕不足以滿足美國政府,」他在電郵中說。
王宏恩提到的民調是蓋洛普3月7日公佈的最新民調,根據這個調查結果,對中國持負面觀感的美國民眾高達84%,與2018年相較大幅滑落了38%,而視中國為敵人,甚至是頭號敵人的美國人卻在直線增加。
王宏恩認為,要使美中關係穩定並重回正軌,華盛頓對北京並非沒有要求。
他說:「因為光是見面或恢復溝通管道本身對美國的國家利益並不大,美國可能更需要實質的誘因。因此,我認為除非中國提出了更實際的交換條件,例如在烏俄戰爭宣佈不幫俄羅斯、或者降低在南海的活動,否則美國並沒有動機去在現在就拿出再保證給中國。」
歷任美國政府都表明,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是受《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個聯合公報及「六項保證」指導的「一個中國政策」,這不同于中方所稱的「一個中國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管理過台灣,但聲稱對這個自治的民主政體擁有主權。美國在與北京建交時「認識到」但從未支援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主張。美國對台灣的主權不持立場,也不支持台灣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