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結束訪俄,中國將成最大贏家?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習近平結束了對莫斯科的訪問,專家稱此行表明俄羅斯越來越依賴中國。如果烏克蘭戰事持續下去,中國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週三(3月22日)結束了在莫斯科為期三天的訪問。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丁互稱「親愛的朋友」,討論了一系列地區和國際問題。兩位領導人都強調了中俄之間重要的「戰略夥伴關係」,並就中國政府上個月發布的關於烏克蘭戰爭的十二點「和平計劃」交換了意見 。
總體而言,中國和俄羅斯進一步鞏固了雙邊關係,習近平和普丁表示雙方在涉及各自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相互支持,並「共同抵制境外勢力干涉內政」。
一些專家表示,此次會晤進一步鼓勵了習近平和普丁,因為他們找到了更多共同點來加深「無上限的夥伴關係」。
「進一步深化與俄羅斯的夥伴關係符合習近平的利益,因為它保護了北京的國內和國際戰略利益。」 赫爾辛基大學訪問學者英莎麗(Sari Arho Havren)說。
權力格局的改變
據中國官方新華社報導,習近平表示,中國準備擴大與俄羅斯在貿易、投資、供應鏈、能源和創新等領域的合作。兩國領導人還簽署了兩項協議,以深化戰略協調和經濟合作夥伴關係。
分析人士表示,此行的成果之一是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力量格局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莫斯科在經濟和政治上越來越依賴北京,而中國並不提供對等的支援。
「中國希望保持其和平締造者的形象,但它傾向於俄羅斯。」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者莊嘉穎(Ian Chong) 說, 「從表面上看,北京還沒有準備好放棄俄羅斯,它願意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俄羅斯。」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佈成立的第二天,蘇聯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年底,毛澤東赴莫斯科訪問,並在蘇聯停留兩個多月,參加了史達林70歲生日慶生活動(圖)。事後毛澤東抱怨受到史達林的冷遇,以及簽約會談進展不順利。1950年2月14日,毛澤東在莫斯科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蘇兩國結為盟友。
中俄關係變遷:從兄弟、對手到戰略夥伴
最初的盟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佈成立的第二天,蘇聯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年底,毛澤東赴莫斯科訪問,並在蘇聯停留兩個多月,參加了史達林70歲生日慶生活動(圖)。事後毛澤東抱怨受到史達林的冷遇,以及簽約會談進展不順利。1950年2月14日,毛澤東在莫斯科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蘇兩國結為盟友。
在此行之前,中國一直以和平締造者自居,但其在十二點「和平計劃」以及高官的公開言論中所闡明的戰爭立場遭到了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強烈質疑。
週二,普丁表示,中國的提議可以作為「和平解決烏克蘭問題的基礎」。普丁補充說,俄羅斯致力於「盡快重啟和談」,中國對此表示贊同。
不過,英莎麗指出,如果中國在俄羅斯軍隊還留在佔領區的情況下推動停火,這將「凍結戰爭」,讓莫斯科有更多時間「準備新的攻勢」。
她說,如果基輔因為俄羅斯沒有從烏克蘭領土撤軍而拒絕接受停火協議,中國和俄羅斯的宣傳機器就會將美國及其西方盟友誣蔑為「想要為戰爭火上澆油的戰爭販子」,同時將中國描繪為「盡最大努力做和平締造者」。
其他專家表示,中國努力以調解人的身份出現,反映出其「重申其國際影響力」的迫切願望。
「它會在世界的某些角落受到歡迎,但絕對不會受到美國及其盟友的歡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教授時殷弘說,「歐洲主要國家也會對中國的努力產生懷疑。」
週一,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批評北京沒有追究莫斯科對「在烏克蘭犯下的暴行」的責任。他批評中國說,「不是譴責俄羅斯,而是為其繼續犯下這些罪行提供外交掩護。」
中國將成最大贏家
對於習近平繼續他的外交攻勢,在成功斡旋伊朗與沙烏地恢復外交關係之後,進一步鞏固與俄羅斯的雙邊關係,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者莊嘉穎告訴德國之聲,北京正試圖營造一種形象:它是一個獨立於美國的國際事務主要參與者。
「他們正試圖接觸其他國家,尤其是南半球國家。這些國家傾向於將美國及其盟友視為潛在問題。」他說,並表示北京的目標是鞏固與這些國家的關係。
儘管習近平努力將中國描繪成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的和平締造者,但一些觀察人士表示,北京的首要任務不是結束戰爭。相反,對中國來說最重要的是確保俄羅斯政權的延續。
「俄羅斯政權的垮臺和親西方政府在莫斯科的建立對中國來說將是災難性的。」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馬鐵木(Temur Umarov)說,「與此同時,中國也不希望戰爭升級。」
馬鐵木告訴德國之聲,北京可以接受戰爭持續進行,因為這將使俄羅斯別無選擇,只能向中國傾斜。
他總結說:「此外,(一場持續的戰爭)將使美國從與中國的對抗中分心。北京將是當前事態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