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全美高校首份: 麻省理工提出與中國學術交往原則

麻省理工學院

文/rfa

美中關係處於激烈競爭之際,高科技領域更成為這場博弈的前沿。與中國有長期交往關係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日前發表一份報告,針對如何與中國進行學術接觸提出相關原則和建議。

麻省理工學院中國戰略小組(The MIT China Strategy Group)最近發表題為《大學如何與中國接觸:麻省理工學院的方式》的報告。

麻省理工報告  提出與中國交往原則

據介紹,該報告是基於2021年初,麻省理工學院校長裡奧·拉斐爾·萊夫(Leo Rafael Reif)要求幾位在美中關係和技術競爭方面具有專長的資深教授和管理人員,就學院應如何處理與中國組織和個人的交往,制定的一套原則和建議。

該報告指出,其目的是為「維護學院的核心價值觀」,也就是在與中國個人和組織開展學術交流和合作時,要在考慮「不違反麻省理工學院社區的核心原則,不危及人權,不損害美國在安全或經濟方面的利益」情況下,推進知識和滿足國家和世界的需求。該報告還旨在促進其他大學對這一問題的討論。

美國艾德菲大學(Adelphi University)文理學院院長王維正教授告訴本台,「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和行政人員的這份報告,大概是我看過的第一份美國跟中國有很多、很密切來往的高校寫出的這樣的報告。」

王維正認為,這份報告是希望一方面維護開放的科研環境和人員交往,同時能夠讓麻省理工學院的師生降低或減少跟中國交往的風險,而制定的準則。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則指出,麻省理工學院是美國首屈一指的應用技術研究機構,而且很多都與國防軍事相關。他認為,這份報告具有現實意義,「我想像MIT這樣的研究機構都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就是美中之間在科技上的合作交流或共同研發,會對美國的戰略、經濟和安全利益構成直接的威脅。「

報告指明對華交往原則

這份報告明確表示,「為麻省理工學院未來與中國的關係指明了道路」,它建議與中國交往要採用一種將「選擇性參與」與「有針對性的風險評估和管理」相結合的方法。

報告還談到,「在與中國的研究和教育互動方面,缺乏清晰、連貫、一致的聯邦政策指導,這正在擾亂學術決策,並損害了美國的科學事業。」

報告強調風險評估

這份報告確認了麻省理工學院在國際交往中,不應跨越的幾條原則和界限。其中包括不參與可能損害學術工作完整性或客觀性的合作活動;不參與可能幫助外國政府利用先進技術對抗美國的研究合作;不接受潛在合作夥伴試圖將麻省理工學院人員排除在基於國籍、種族、性別或民族的活動之外;不參與可能助長外國政府侵犯本國公民人權的合作。

針對風險評估的部分,報告提出,在參與涉及和中國的合作之前,麻省理工的調查人員「應評估與中國實體合作的預期收益,包括對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界和國家的更廣泛利益」。

對於加強風險管理問題,報告也提出了針對性建議,包括加強和系統化內部報告系統,以披露利益衝突、承諾衝突及當前和未決定的支持,並審查與中國和其他構成重大安全風險國家的同事的非正式合作等等。

針對特定情況,報告建議「應取消相關公司與麻省理工學院建立關係的資格」,包括「任何直接參與政府情報活動,或與中國武裝部隊有直接關係的系統、產品或服務提供者」。

報告還強調,教師不應參與旨在將技術轉移到中國的「人才招聘」計畫。麻省理工學院不應任命已知目前受雇於中國軍事和安全機構的個人作為博士後或訪問研究人員。

學者:報告可促進建立對華交往共同原則

王維正認為,這份報告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可能會引起美國其他高校,特別是跟中國有密切來往的一些高校群起效尤。因為大家都有同樣的問題,就是跟中國交往的兩難。這可能會引起討論,先是在學校之間建立起一些共同的原則。」

近年來,不斷有美國大學的教授、研究人員因參與中國「千人計畫」或竊取美國智慧財產權並送往中國,而被起訴或逮捕,其中就包括哈佛化學系教授查理斯·利伯等人。麻省理工的機械工程系華裔教授陳剛因在2017年向美國能源部申請撥款時, 隱瞞了自己與中國政府機構的關係,而被起訴和逮捕。隨後,該案因檢察官認為證據不足而撤訴。

王維正認為,如果美國聯邦政府能夠跟學術界合作,共同建立一套與中國交往的準則,可能會減少那些只因為是華裔就被懷疑甚至遭到逮捕的現象。不過,王維正也指出,報告一些內容比較籠統,比如針對特定研究專案,可能還需要制定更詳細的交往準則等。

謝田也認為,這些指導方針有些並不實際,恐怕難以起到真正的作用。他建議,美國依然可以開放性地接受來自中國的學生、學者,「但一旦你參與這種敏感、機密的研究的話,你必須做出個選擇:以後加入美國籍,效忠美國,或者你不能參加這些研究。」

連結:全美高校首份: 麻省理工提出与中国学术交往原则 — 普通话主页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