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茲的北京「一日遊」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德國總理蕭茲在國際輿論的關注之下展開備受爭議的中國之行。他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舉行了「無接觸」式會面,並同總理李克強會談。蕭茲表示,他和習近平一致認為核威脅是危險和不負責任的。這顯然是在向俄羅斯發出警告。
蕭茲此次訪問的行程安排非常緊湊,在中國停留僅11個小時。早上到達後立刻展開兩場領導人會晤,隨後參加一場圓桌討論後,當日晚就踏上歸途。這次一日遊式訪問是德國總理歷次訪中最短的一回。蕭茲抵達北京後,首先在人民大會堂與習近平舉行了會談。議題涉及雙邊關係、地緣政治變化、烏克蘭戰爭局勢等。
沒有第一次握手
據新華社報導,習近平表示相信訪問將增進雙方瞭解和互信,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為下階段中德關係發展做好謀劃。習近平說,中德作為有影響力的大國,在變局、亂局中更應該攜手合作,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多貢獻。中方願同德方共同努力,構建面向未來的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推動中德、中歐關係取得新的發展。他還強調,中德應該相互尊重,照顧彼此核心利益,堅持對話協商,共同抵制陣營對抗、泛意識形態化等因素幹擾。
蕭茲也強調了與中國領導人面對面交流溝通的重要性。他說,此行正值國際局勢緊張,尤其是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背景下, 當然會討論雙方立場角度不一致的問題。 新華社引述蕭茲的發言稱,德中是重要經貿夥伴,德方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反對脫鉤,願同中方繼續深化經貿合作,支持兩國企業相互赴對方開展投資合作。
德國總理蕭茲:訪中不會忽視爭議
蕭茲是新冠疫情全球爆發僅三年來首位訪問中國的西方國家政府首腦,也是中共20大確認習近平繼續連任之後首位到訪的西方政要。媒體注意到,雖然沒有戴口罩,但習近平與蕭茲沒有握手,且雙方與會者相對就坐於隔開的兩列長桌,保持了安全距離。
烏克蘭、台灣、人權
同習近平會面後,蕭茲與中國總理李克強進行了會談。在會後雙方共同的記者會上,蕭茲表示,希望中國運用其對俄羅斯的影響力,為盡快結束烏克蘭戰爭做出努力,還說他和習近平一致認為核威脅是危險和不負責任的。李克強則呼籲烏克蘭衝突不能再進一步升級,並強調中國將繼續保持開放,保持對國際投資的吸引力。
對台灣問題蕭茲表示,德國將遵循一個中國政策,這也意味著任何對現狀的改變都必須是和平的、是協商一致的結果。他還表示,在會談中提請中國作為聯合國成員國履行保護公民人權的義務,他強調人權是普世價值,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就新疆人權問題發布批評性報告並不是干涉內政。
此外蕭茲還提到,中國同意批准在華的外國公民接種BioNTech/輝瑞的mRNA新冠疫苗。他稱與中方進一步討論了批准該款疫苗在中國上市的前景。
抵返大費周章
蕭茲在離開北京前,還出席一場德中企業家圓桌會議。此次隨蕭茲訪中的是一個德國經濟界代表團,成員包括大眾汽車(VW)、巴斯夫(BASF)、西門子和德意志銀行的董事會主席。
德國代表團的全體人員全程處於防疫泡泡中,這也是此次訪問時間超短的一個原因。德國政府專機一降落,進入機艙的第一個人是一位穿著全身防護服的大白領航員。與歡迎儀仗隊同時到達停機坪的,還有兩個移動核酸檢測站,德方人員須立即接受新冠檢測。只有蕭茲和他的貼身隨同可由隨行的德國醫生檢測。
代表團下飛機後,蕭茲的空中巴士A340專機飛往韓國首都首爾。這樣機組人員就不必在北京接受隔離。週五晚上,在訪問行程結束後,專機再從首爾飛回北京,接蕭茲一行回國。
連結:肖爾茨的北京「一日遊」 | 德國之聲 來自德國 介紹德國 | DW | 04.11.2022
德國總理蕭茲充滿爭議的北京閃電之旅
文/法廣
德國總理蕭茲是新冠大流行爆發差不多三年以來,西方首位踏上中國大地的領袖,他在僅僅11小時的短暫訪問中,先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接著與中國總理李克強會晤。蕭茲這次的訪問充滿著爭議,甚至在德國政府內部也有反對聲音。
蕭茲在北京與中國領導人究竟談了些什麼?根據德國外交部的文告,蕭茲在會晤後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他對習近平說,希望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同時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應對俄羅斯發揮影響力。他還告訴習近平,烏克蘭戰爭對全球開創了一個危險的處境,中國也難以置之度外,我們知道戰爭升級帶來的後果所有人都得承受。蕭茲對媒體接著表示,也就是這個理由,我明確表示,排除任何以使用戰術核彈引發的升級極為重要,我高興的是,至少在這一點上,我們達成了協議。
的確,根據中國官方文字,習近平表示,國際社會必須共同反對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倡導核武器用不得、核戰爭打不得,防止亞歐大陸出現核危機,習近平對俄羅斯侵烏戰爭的表述僅此而已,北京沒有顯示出任何要對莫斯科施加壓力的願望,官方稿僅僅一句,中國支持德國與歐洲為鼓勵和平談判所做的努力。但沒有任何中國投入化解衝突的承諾。
涉及其他有爭議的主題比如台灣問題,也沒有顯示出一絲雙方的觀點在互相靠近。蕭茲對媒體強調,我提及德國對地區穩定與和平日益增加的關切,中國對此有著特殊的責任,在他看來,台灣的地位只有在雙方達成和平協議的條件下才能改變。
蕭茲在中共二十大剛剛閉幕,習近平實現第三任的背景下訪問中國,被多個歐盟國家批評單幹獨行,去中國僅僅為了德國的利益。不過,蕭茲在與中國領導人會面時間接地對因為支持台灣而遭北京抵制的立陶宛表示支持。蕭茲對中方表示,針對歐盟成員國一國的制裁形同針對歐洲統一市場,針對歐洲議員的制裁所有歐盟國家都不可能接受,蕭茲在這裡指的是2021年3月歐盟對中國新疆負責人頒布制裁令後,中方對歐洲議員採取的報復措施。
涉及中國人權問題,蕭茲抵達北京前,特意與被請到德國駐華使館的被中國政府視為異議人士的幾位人權律師進行了加密視頻通話,其中有些著名的律師曾入獄數年,德國方面沒有披露他們的姓名。蕭茲與習近平會面時,強調了人權的普適性質,這一點顯然讓中方不太高興。習近平引用德國前總理施密德的一段話間接反擊:政治家應當以寧靜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以勇氣改變那些能改變的,用智慧分清其中的區別。 而且,習近平還間接地警告德國總理,政治互信破壞很容易,重建卻很難。蕭茲在媒體面前也承認:正如我們的談話所顯示的,在我們兩國之間存在著區別。
但是對於德國來說,這些分歧不應妨礙兩國繼續經濟合作,蕭茲甚至希望雙方更多合作,這讓美國和布魯塞爾非常不滿,他們認為德國過於依賴北京。蕭茲則表示:我們不贊成與中國的經濟關係脫鉤,但我們也十分清楚,這一經濟關係必須做到公平與對等,對投資相互開放。
蕭茲此行雖然極其短暫,僅僅11小時,但法國世界報評論說,蕭茲首次訪中,比他的前任梅克爾前後12次訪中加起來都要危險。德國政界則批評蕭茲選擇了一個最壞的時刻訪中,德國右翼的基督教民主聯盟領袖梅爾茨批評蕭茲對中共二十大召開還不到兩周的背景無動於衷:二十大期間習近平對台灣進行了不惜動武的威脅,而習近平的前任胡錦濤在全世界的目光注視下被趕出會場。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也毫不猶疑地直指:是總理本人決定了這次訪問。
德語報紙『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在對華政策問題上,歐洲不能唯美國馬首是瞻,但是德國也不能撇開歐洲盟友單幹獨行。北京則似乎表現出各個擊破的意志,習近平會晤蕭茲時表示,希望中德共同抵制陣營對抗、泛意識形態化等因干擾。
歐洲盟友數日來不斷批評蕭茲作出的選擇,蕭茲終於拿起筆向歐盟領導人和他的聯盟夥伴進行解釋。他於11月3日在美國政治新聞雜誌《政客》發表文章說,德國不想與中國脫鉤,但也不會過度依賴中國。他還說,中共二十大更加明確宣示馬列主義,隨著中國的變化,與中國打交道的方式也必須改變。他表示,德國將在符合共同利益的領域尋求合作,但也不會忽視有爭議的問題。他強調:德國的對華政策只有在嵌入歐洲的對華政策時才能成功。
連結:德國總理朔爾茨充滿爭議的北京閃電之旅 – 要聞分析 (rfi.fr)
蕭茲訪中:希望加強經貿合作 呼籲北京發揮對俄影響力結束烏克蘭戰爭
文/法廣
德國總理蕭茲4日訪問中國,分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會面。法新社報導稱,儘管西方對中國持不信任態度,但蕭茲週五在北京懇請與中國展開更多的合作。德中兩國反對在烏克蘭使用核武器。蕭茲希望中國發揮其對俄羅斯的影響力,以結束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
法新社報導,蕭茲週五在北京會晤中國總理李克強之前表示,我們不贊成與中國經濟關係脫鉤,法新社援引蕭茲表示,但我們也很清楚,(雙方的經濟關係)涉及到公平、互惠的經貿關係,以及對等開放投資等。
作為新冠疫情爆發近3年來首位訪問中國的西方領導人,蕭茲的北京之行備受爭議,特別是蕭茲此行在中共20大落幕、習近平破例贏得中共總書記的第三任期之後不久展開,不僅在德國國內飽受爭議,也受到法國、歐盟及美國的批評。
在北京,蕭茲不顧外界德國過於依賴中國的警告,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時表示,希望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
蕭茲在與習近平的會晤中還強調,我們在俄羅斯在烏克蘭發起戰爭引起的高度緊張的局勢下舉行會見,蕭茲希望中國發揮其對俄羅斯的影響力,以結束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
法新社稱,中國在烏克蘭戰爭問題上一直標榜的中立立場,被西方解讀為對克里姆林宮的默許,德國與中國此次共同宣稱,反對動用核武。
蕭茲向媒體表示,在中國,這裡每個人都知道(烏克蘭戰爭)升級將會對我們所有人造成影響。他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必須強調,大家都要表明,透過使用戰術核武導致局勢升級的作法必須被排除在外,這點相當重要。
另據中央社報導,德國總理蕭茲週五會晤中國領導人後表示,台灣的現狀唯有在和平且雙方都同意的前提下才能改變,他並關切新疆人權不是干涉他國內政;並預期中國將批准BNT疫苗上市。
蕭茲在與李克強的記者會首先嚴詞批評俄羅斯明目張膽違反國際法,呼籲中國身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負起對世界和平的責任。
蕭茲強調,他與習近平都同意俄羅斯威脅用核武不負責任又危險,中國應發揮影響力,要求俄羅斯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等聯合國的憲章和原則,這也是中國自身的願望。
蕭茲並表示,他已與習近平和李克強就合作抗疫達成共識,中方同意讓住在中國的外國人接種德國BioNTech公司研發的疫苗,當然這只是第一步,我期待使用者很快能擴大,讓全民使用這款疫苗。
蕭茲這次出訪有12家德國企業領導人隨行,其中包括生物製藥BioNTech的執行長吳沙忻(Uğur Şahin)。早在疫情爆發初期,生物製藥BioNTech即與上海復興醫藥談好合作條件,但中方遲遲沒有批准上市。隨著中國疫情有擴大趨勢,外界推測中國將引進BioNTech疫苗,終結清零政策。
今年是德國與中國建交50周年,雙方經貿關係密切,不過蕭茲表示最近變得困難,例如市場封閉和知識產權的問題,以及中國過去要求交流的領域,現在開始追求自主和政治決定經濟。
蕭茲還說,德國不接受中國對立陶宛的貿易脅迫,對歐盟個別成員國採取措施,就是針對整個歐盟統一市場,也不同意中國對歐洲議會議員的制裁。
連結:朔爾茨訪華:希望加強經貿合作 呼籲北京發揮對俄影響力結束烏克蘭戰爭 (rfi.fr)
德國總理蕭茲訪中前發表署名文章
文/印象君 德國印象
為同中國進行開放且明確的交流(譯文)
距前任總理上一次訪問中國已經過去近三年時間。這三年裡,挑戰和風險加劇,在歐洲和東亞是如此,對德中關係來說當然也是如此。三年來,世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是由於新冠疫情,二是由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及這場戰爭給國際秩序、能源和食品供應以及全球經濟和物價帶來的嚴重後果。正是因為一切如常(business as usual)並非這種形勢下的選項,我啟程前往北京。長時間以來,新冠疫情和北京嚴格的防疫政策使得這樣的訪問無法成行。此次面對面的會晤因而愈發重要。
此番訪問,我關注的是下述五點內容:
1. 當今中國已不再是5年前或10年前的中國。中共二十大剛剛落幕,其成果釋放出明確信號:與以往大會報告相比,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堅持明顯佔據了更多分量。謀求國家安全即社會主義制度的穩定連同謀求國家自主性未來將被賦予更多意義。顯然:如果中國發生變化,那麼我們同中國交往的方式也必須變化。
2. 不只是中國,世界也發生了變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對國際和平與安全秩序構成嚴峻挑戰。普京連對發出核武威脅都已毫無顧忌。他以此威脅越過全人類劃下的紅線。今年年初,中國還在同聯合國安理會其他常任理事國一同發表的一份聲明中明確表示反對使用核武器或單單以核武器相威脅的做法。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負有特殊的責任。為了維護聯合國憲章及其原則,北京向莫斯科做出明確表態非常重要。
這包括尊重所有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沒有哪個國家是另一個國家的後院。位於歐洲的烏克蘭不應被這樣看待,地處亞洲、非洲或拉丁美洲的國家也是如此。那裡正在形成多極世界中新的力量中心,我們願同那裡的國家建立和擴大夥伴關係。過去數月,我們在國際層面展開密集磋商,不只同日本、韓國、印度和印尼這樣的緊密夥伴,也同非洲和拉美國家進行溝通。下周晚些時候,我將訪問東南亞並出席G20峰會。我訪中的同時,聯邦總統將到訪日本和韓國。正是因為德國在冷戰時期體會到分裂的慘痛代價,我們不願看到世界上再次形成不同的陣營。美國新發佈的國家安全戰略也提出了正確的目標,即強調避免新一輪的陣營對抗。對中國來說這意味著——這個擁有14億人口和強大經濟實力的國家未來當然會在世界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世界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也的確是如此。然而,既不能像一些人要求的那樣得出孤立中國的結論,也不能認為中國有權稱霸或建立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
3. 儘管情況有所改變,中國也依然是德國和歐洲重要的經濟和交易夥伴。我們不想要Decoupling,不想同中國脫鉤。然而中國想要的是什麼呢?中國的雙迴圈經濟戰略意在強化內部市場,減少對其他國家的依賴。此外,習近平主席在2020年末的一次講話中曾提出要加大使用中國技術,拉緊國際產業鏈對我國的依存關係。此類表述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因此,我們將通過明智的多元化來減少單邊依賴。這需要把握分寸和腳踏實地。德國和中國之間的大部分貿易涉及的產品既不缺乏可供選擇的供應來源,也沒有危險的壟斷威脅。更確切地說,中國、德國和歐洲從中同等受益。但是,在形成了有風險的依賴性的地方——比如重要原材料、某些稀土或特定的未來技術方面——我們的企業現在正拓寬他們的供應鏈,這樣做是正確的。我們為他們提供支援,例如,通過新的原材料夥伴關係。關於中國在德投資,我們也會根據這種交易是否會產生或加深有風險的依賴度來加以區分。這也是聯邦政府在中國遠洋海運集團(COSCO)以少數股權入股漢堡港一處碼頭這樁交易上採用的評判標準。由於有明確的條件,該碼頭的全部控制權仍屬於漢堡市和港口公司。多樣化以及加強我們自己的韌性,而不是保護主義和退回到自己的市場——這就是我們的立場,在德國、在歐盟。
在中德關係中,我們距離對等還十分遙遠,例如在企業准入、許可證、智慧財產權保護或法律確定性以及國民的平等待遇問題上。我們將繼續要求對等。如果中方在一些方面拒絕這種對等,這也不能不了了之。在同中國的交往中進行這樣的區分符合德國和歐洲的長期戰略利益。
4. 習主席今年年初在達沃斯說過:世界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這意味著也要允許和容忍矛盾。這意味著在相互交流中不回避艱難的議題。這包括尊重公民和政治自由權、尊重例如在新疆的少數民族的權利。
臺灣周邊的緊張局勢令人擔憂。同美國以及其他許多國家一樣,我們遵循一個中國政策。但這也包括對現狀的改變只有在和平及相互達成一致的情況下才能進行。我們的政策旨在維護基於規則的秩序、和平解決衝突、保護人權和少數群體權利以及自由公平的世界貿易。
5. 當我以德國聯邦總理的身份訪問北京時,我同時還有一重歐洲人的身份。這不是說代表整個歐洲發言——那樣做會是錯誤的、也是冒昧的。而是說德國的對華政策只有根植於歐洲的對華政策中才可能成功。
因此,在我出訪前,我們同包括馬克龍總統在內的歐洲夥伴以及我們的跨大西洋夥伴進行了緊密協商。歐盟準確描述了中國作為 合作夥伴、競爭者和對手的這三重角色,而對手及競爭的元素近年來無疑是增加了。我們必須通過擁抱競爭、認真對待作為制度性對手的後果並在我們的政策中對之加以考慮來應對這一現狀。同時,也要探索在哪些方面合作仍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畢竟,世界需要中國——比如在抗擊如新冠這樣的全球性疫情方面。
在結束全球糧食危機、幫助重債國家以及實現聯合國發展目標等方面,中國也發揮著關鍵作用。沒有中國在減排方面的堅決行動,我們無法贏得抗擊氣候變化的這場戰役。因此,很高興看到中方在擴大可再生能源方面制定了高遠的目標。我將爭取中國與我們一道特別亦在國際層面為氣候保護承擔更多責任。我們清楚,在氣候友好型技術方面,我們亦處在競爭關係中——競爭最高效的產品、最巧妙的想法、對各自計畫最成功的實施。但前提是,中國不對我們的氣候友好型技術關閉市場。我們直面這場挑戰。因為缺少競爭往往也意味著缺少創新。而從中受損的將是氣候保護——到頭來也就是我們所有人。
對於上任以來首次對華訪問而言,這些是很多需要關注的內容。我們在符合雙方利益的地方尋求合作。我們不會對存在爭議的地方避而不談。這是德中兩國坦誠交流的應有之義。